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12KB ,
资源ID:35906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906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11页.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11页.docx

1、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11页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

2、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作者:_单位: _邮编: _)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

3、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研究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典注释问题和中国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是分不开的。我这篇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看创建中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有相当大不同的中国解释学)的种种困难。 1 9 9 8 年1 2 月在广东道教圣地罗浮山的黄龙观召开了第

4、二届道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德国学者瓦格纳(RudolfG Wager ) 教授提出僧肇有道德经注的问题。由于我曾注意过僧肇的老师鸠摩罗什的老子注? 问题,听到瓦格纳教授说僧肇有老子注,自然对此很感兴趣。在罗浮山没有来得及和瓦格纳教授交换意见,也没有来得及问他说僧肇有老子注所据材料。会后,我本打算从各种老子道德经中的注疏去找僧肇老子注的材料,但由于其他的事一直没有能着手作。庚辰年春节稍有空闲,我把道藏中的道德经注释粗粗翻了一遍,发现在元赵秉文的道德真经集解中确录有僧肇的注语(刘惟永的道德真经集义中也有一条,详后)。这样不得不使我去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一开始我就觉得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

5、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注中的”肇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贼也”,好象在肇论中有类似的话。经我一查,此”肇曰”确实在肇论中有。于是我想,赵秉文道德经集解所引僧肇的话是否都可以在僧肇的肇论或他的其他著作中找到?下面是我查找的结果: (一)道德真经集解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贼也”(刘惟永道德经集义同有此条),应是出自肇论般若无知论,其文为:”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不 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小知,大知之贼”为原文所无,很可能是赵秉文据般若无知论中的一句”若有知性空而

6、称净者,则不辨于惑知”所加,或者是赵对僧肇所说的理解加上去的。 (二)天下皆知章第二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有无相生,其犹高必有下,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无之表者以祛之。”此见于涅槃无名论,其文为:”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按:”有无之表”即”涅槃之宅”,非有非无,乃得中道。 (三)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真者同真,伪者同伪,灵照冥谐,一彼实相,无得无失,无净无秽,明与无明等。”查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见阿闪佛品中有:”是以则真者同真,伪者同伪,如来

7、灵照冥谐,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且阿闪佛品经文中有”一切无得无失”,肇注:”无得故无失”;有”非净非秽”,肇注:”在净而净,谁谓之秽;在秽而秽,谁谓之净”;有”明与无明等”,肇注:”法身无相,体顺三脱,虽有三明,而不异无明也。”且肇论涅槃无名论亦有”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未尝有得,未尝无得”等语。道德真经集解引僧肇语出自维摩诘所说经法僧肇之注的拼凑当无可疑。 (四)宠辱章第十三注中有如下一段:”赵曰:肇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此则二乘境界。谈道者以不_ 惊t 宠辱,遗身灭智为极则,岂知圣人之旨哉!”这中”肇云”是赵秉文引用僧肇的话,不能据此以为是僧肇的老子注文。查涅

8、槃无名论中有”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也。”此中前四句是僧肇引”有名”的话,后面两句是僧肇批评的话。又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方便品中有僧肇的注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云云。这些大概是赵秉文引”肇云”的所据。按:僧肇认为”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只是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故方便品注谓:”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 (五)绝学无忧章第二十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过,然则绝学之外,向上犹有事在。”此当出自题为肇著的宝藏论中:”夫学道者有三:其一谓之真,其二谓之邻,其三谓之闻。习学谓之闻,绝学谓

9、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又金赵秉文道德经集解引有所谓肇公之老子注,其中有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诸句(禅宗书碧岩录五引此诸语,则谓出于宝藏论),实宝藏论中语。论中亦并颇有道教理论与名辞(如虚洞、太清、阴符等),则似此论为中唐之后,妄人取当时流行禅宗及道教理论凑成,托名僧肇。而所谓肇公之老子注,同是伪书也。” 按:上引前四条当系赵秉文取自僧肇他书以注老子,而此第五条则系取自伪托僧肇之宝藏论,因此不可作为僧肇的思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此问题,就唐宋以来道德经的集解中所引用的各家语看,决不能认为注中引有”某某曰”就以此认为某某有老子注,如董思靖的道德真经集解中多

10、次有”程伊川曰”,但程颐并无老子注之书,而是董思靖引程颐的话以注老子。 就以上的分析看,应可得出僧肇没有老子注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查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序”中列举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其中有”沙门僧肇,晋时人注四卷”等语。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老子序说全录了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又在集义大旨卷中述杜光庭义谓:”诠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国则严氏、河公,杨镳自得;述循身则松灵、想尔,逸轨难追;其间梁武、简文、僧肇、罗什、臧、陶、顾,盖霞举于南朝”云云,其中也说到僧肇。在同书卷上有”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一项中有”什法师、肇法师、陆希声、司马温、太平光师、圆师、秉文、叶

11、氏,已上八家系集注中所引”一段。这说明刘惟永并未见到过所谓僧肇的老子注,而是转引自赵秉文的集解。 又查在题为四卷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前有道德真经外传一篇,其中也开列”古今签注者多矣,见行注者六十余家,开列于其后”所列与广圣义全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广圣义抄道德真经外传的,还是外传抄广圣义的?据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引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是篇”其非玄宗御制”,是有充分根据的。 因此,开列老子”古今签注”六十余家总是在中晚唐时才有的,广圣义与外传谁先谁后无关宏旨。 我们再回到讨论广圣义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在广圣义卷一叙经大意解疏序引有如下一段: ”诠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国则严氏河公,杨镳自

12、得;述修身则松灵,想尔,逸轨难追。其间梁武、简文、僧肇、罗什、臧、陶、顾、孟,盖霞举于南朝”。 在广圣义卷五”第四宗趣旨者”中有一段与序引文大同而小异,如谓:”河上公、严君平皆明理国之道符坚时罗什、后赵图澄、梁武帝、梁道士窦略皆明事理因果之道”。照理说僧肇应是罗什一派,属”明事理因果之道”者,然与序引不同,未列僧肇之名,且查广圣义中亦未见引有僧肇之语,不知何故。据我推测,无论广圣义或外传并未自己见到所列六十余家注之全部,盖因其中所列之人并未都注过老子。这里我可举出一条确凿的证据。广圣义与外传的注者中均有”南阳何晏,字平叔,魏驸马,都尉”,然何晏实无老子注,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何平叔注老子

13、,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这两段文字虽有小异,但可知何晏论老子只存有道德论,而不存有老子注,这点也可以证之张湛列子注所引何晏语。世说新语文学篇? “裴成公作崇有论条,注引”晋诸公赞曰: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论”云云。王维诚老子旨略通考在引用上面那段晋诸公赞后说:”窃谓魏世诸公著道德论,当皆论说老子旨要,其义本与注解老子相通。”这或者也说明,我国古代的所谓”注”,并不都是随文注,对一些经典的论说,如何晏的道德论、无名论、

14、王弼的老子旨略等,后人亦可引以为注。 据此,我们可知广圣义或外传所列六十余家并非均有老子注也。至于赵秉文之道德真经集解,大概是他因僧肇有些思想可以为解释道德经利用,而用以为注。 至于僧肇是否另有一道德论的著作,查隋唐以前各种目录均没有著录,各种道德经的注中也未见引用,故僧肇也没有作过道德论应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知道,中国在注释经典时常常要注意到”版本学”和”目录学”的问题。在史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中未见著录的大概可信度很低,今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以及丁国钧、文廷式、秦荣光的补晋书艺文志,吴士鉴、黄元逢的补晋书经籍志等均未见著录有僧肇之老子注者。这从另一方面也可说明僧肇未尝注有老子。

15、以上我们讨论僧肇老子注的问题与”创造中国解释学”究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本文最后要回答的问题。 在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已说到研究中国经典解释问题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应具有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的知识。在这里我们将讨论”目录学”与”考据学”与经典注释的关系问题。 ”目录学”对于判定一书的真伪及其价值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上面已经谈到,各种艺文志、经籍志中均未见著录有僧肇老子注,同样也未见著录有其道德论,并且我们查找到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所引”肇曰”(肇云)的五条有四条见于肇论或维摩诘经注,这已经大体可以断定僧肇未尝注过老子,也没有著过如何晏等的道德论。特别是集解引

16、所谓”肇曰: “? 习学谓之闻”一段,我们查到见于所谓的僧肇著 的宝藏论,而宝藏论非僧肇之作品甚明。为了把问题弄得更清楚,我又查找了佛教的目录书,自出三藏记集至开元释教录各种目录均未见著录有僧肇宝藏论。那么何时何种佛教目录才把宝藏论作为僧肇的书呢? 在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中才著录有”肇论一卷;肇论文句一卷;宝藏论一卷” ,在这里没有说宝藏论是僧肇的作品。想来此时在中土目录中也有类似情况,或已有宝藏论为僧肇注之说。这点还要做详尽之考查。在目录中首次出现僧肇著宝藏论大概是朝鲜僧义天的新伦诸宗教藏目总录;其第三卷著录有”宝藏论一卷,僧肇述;注三卷,法滋注。 “于此大约同时日本兴福寺沙门永超集的东

17、域传灯录中有”宝藏论一卷(校刊记注:甲本头注曰:私僧肇撰。)” 由此可见在唐大中前可能还没有把宝藏论视为僧肇的著作,把宝藏论作为僧肇的作品当是以后的事。据我推测,大概是因圆珍在”目录”中把”宝藏论一卷”排列在”肇论一卷”、”肇论文句一卷”后,而使后人误认为宝藏论亦为僧肇所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目录学”对于判定某书之真伪与价值有重要之意义,故而于研究经典注释时不可不注意。既然宝藏论非僧肇的作品,说僧肇有老子注就更难成立了。 对于经典解释所用之材料,必定会遇到材料是否可靠的问题。说僧肇有老子注,就首先要证明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中引用的五条材料是否确实是僧肇的老子注文。现经查考,这五条所谓”肇曰”(

18、或肇云)有四条出自肇论和维摩诘经注,另一条”习云谓之闻”云云则出自非僧肇所著的宝藏论,这就证明僧肇并未注过老子。这种对”材料”一一查找的作法虽很烦琐,但却很必要,否则会出错误。 未经考证,就轻易判定某材料可靠或不可靠,容易发生错误。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在道藏中有题为”青溪道士孟安排集”的道教义枢,但在历史上有两个孟安排,一是梁朝的孟安排,另一是唐初的孟安排。有学者认为道教义枢是梁道士孟安排所撰,而非刊于湖北通志卷九十六唐圣历二年陈子昂荆州大崇福观记碑,所载武后时的道士孟安排所撰。 但查道教义枢序中引有:”儒书经籍志云:元始天尊生于太无之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一长段,这一长段除个别字外尽录自隋书

19、经籍志。而隋书为唐初魏徵等所撰,如果我们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证明道教义枢序为后人所增加(我认为如无新材料发现,要证明序为后人所增加是不可能的),那么道教义枢为唐孟安排撰则无疑了。 这就说明,考证材料之真伪、判定论断之是非对研究经典注释问题至关重要。就这个意义上说,创建中国解释学(或对中国经典作系统的历史梳理),必须具有一定的”考据学”知识。 最后,必须说明,虽”目录学”与”考据学”与经典注释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但要想真正创建”中国解释学”,更重的是要在借鉴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对中国经典注释作系统地历史梳理才有可能,而”考据学”、”目录学”等的知识只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已。 注: 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

20、佛教史,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3 3 2 3 3 3 页。 按道藏中之道德真经集义仅存1 7 卷,所集各家注至老子第十一章止,故刘惟永解义仅存所谓僧肇注一条,其文为:”拾遗 肇曰:有无相生,”,可见刘惟永自己并未见到所谓的僧肇老子注。 参见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4 8 5 页。 可参见拙作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一期。王维诚文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三号。 如果能找到比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更早的道德经注疏中引有僧肇语,大概也和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的情况相同。 今存正统道藏有许多书都需详加考订,所收道德经的各种注

21、疏,常有不实者,这点蒙文通先生在_ 梳理老子成玄英疏 $ 叙录中已指出,可参考。该文收入巴蜀书社1 9 8 7 年出版的古史甄微中。 见于大藏经5 5 卷第1 1 0 0 页,此目录为圆珍于唐大中十一年(8 5 7 年)所录。 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作于1 0 9 0 前后。 东域录是”宽治八年(1 0 9 5 )永超自校正献青莲寺”。大正藏收录的东域录有”原本”,是镰仓初(约1 2 世纪初)写嵩山寺藏本;”甲本”为大谷大学藏写本。大正藏中所据”原本”为万_ 历2 2 % 年(1 5 8 4 )增上寺报恩藏本;”甲本”为宝永五年(1 7 0 8 )宗教大学藏本。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检索来查找所需的资材,但并非所有的古籍都已输入电脑,既使都输入了电脑,还得知道在什么范围中去查找,这也并非任何人都能作的。 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二页。 参见拙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8 页;卢国龙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2 3 3 2 4 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