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6.80KB ,
资源ID:35894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894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微生物自考大纲doc.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生物自考大纲doc.docx

1、微生物自考大纲doc您的位置:自考365自考资讯考务考籍 正文湖北08年自考微生物学考试大纲2008-3-25 【大 中 小】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070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微生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物学科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生态环境的课程。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处于生命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立学科。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检验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

2、,力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主要代表种类,病毒的结构和属性,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免疫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要求教师把握其课程特点,紧密联系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承上启下,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学在理论

3、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微生物的主要特点。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贡献者。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中的主要应用。4、微生物学的研究前沿与展望。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 微生物概述(重点)1、微生物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理解)2、微生物的特征 (应用)二) 微生物学的发展(次重点)1、微生物学的诞生 (识记)2、微生物学发展的纯培养时代(20世纪的微生物学)(理解)3、微生物学发展的生态学时代(21世纪的微生物学)(识记)三) 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次重点)微生物在工、农、

4、医、环保中的主要应用(应用)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细胞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一般性质 (一般)一)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识记)二)细胞的化学成分 (识记)三)细胞中的有机单体和多聚体 (识记)1、碳水化合物和多糖2、脂肪酸和类脂3、核苷酸和核酸4、氨基酸和蛋白质第二节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 (重点)一)细胞结构概貌(理解)二)细胞壁和相关结构 (应用)1、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3、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4、细菌

5、细胞壁的多样性5、细胞壁外的表层结构表面层(S-Layers),外被多糖和荚膜三)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 (理解)1、质膜的结构和功能2、与质膜相连的内膜系统间体,光合作用内膜,非光合作用内膜四)核质和细胞质 (识记)1、核质区和质粒2、核糖体和协助蛋白3、内含体五)芽孢和胞囊 (应用)1、细菌的芽孢2、细菌的胞囊六)鞭毛和菌毛 (应用)1、鞭毛和运动2、菌毛和性菌毛第三节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异同 (重点)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1、细胞壁和细胞质膜2、细胞核3、细胞质和细胞器4、鞭毛和纤毛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应用)三)微生物细胞的功能 (理解)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形态的多样

6、性(一般)一)原核生物的细胞形态 (识记)1、细菌的细胞形状2、古菌的细胞形状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形态 (识记)1、真菌2、藻类3、原生动物第二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摄取营养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和次生代谢等,了解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重点)一)营养元素及其功能(理解)1、水2、碳素营养3、氮素营素4、矿物质元素营养5、生长因子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应用)1、光能无机营养型2、光能有机营养型3、化能无机营养型4、化能有

7、机营养型三)微生物摄取营养的方式(应用)1、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2、主动运输3、基团转移四)培养基(应用)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第二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重点)一)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产生(理解)二)高能化合物和ATP的合成(识记)1、细胞中的高能化合物2、细胞合成ATP的途径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三)微生物细胞中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应用)1、发酵作用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能量的消耗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重点)一)己糖的分解(识记 )1、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2、糖酵解的其它途径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应用)1、酒精发酵2、乳酸发酵3、丁酸发酵第四

8、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次重点)一)无机养分的同化(识记 )1、二氧化碳的同化2、氮素的同化(应用)硝酸盐的同化还原,氨的同化,分子态氮的同化3、硫酸盐的同化还原二)大分子前体物质的合成(识记 )1、单糖的合成2、氨基酸的合成3、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三)细胞结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应用 )1、多糖的合成2、肽聚糖的合成和细胞壁的增长四)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应用)1、抗生素2、激素3、毒素4、色素5、生物发光第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微生物的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原理以及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9、 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次重点)一)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复制 (理解)1、DNA的结构2、细胞中DNA的复制二)核糖核酸(RNA)与遗传密码(识记)1、rRNA2、mRNA与遗传密码3、tRNA4、RNA的结构三)微生物基因组 (识记)1、染色体2、染色体外遗传成分3、基因与基因组第二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的表达 (次重点)一)从基因到蛋白质 (理解)1、细菌基因的结构2、转录过程3、翻译过程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理解)1、基因表达调控的操纵子模型2、基因表达的总体调控3、信号传导和双组分调节系统双组分系统的构成,调节机制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和基因重组 (重点)一)变异及其机制(应

10、用)1、突变的方式2、诱变与诱变剂二)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应用)1、转化作用2、转导作用3、接合作用4、基因转座5、关于细菌的适应突变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和遗传工程 (重点)1、重组DNA技术的要点 (应用)2、目的基因的克隆 (理解)基因克隆的程序,基因克隆的载体3、克隆子的筛选 (识记)克隆子的受体,挑选克隆子的策略4、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 (应用)DNA的人工合成,DNA的PCR扩增5、基因的定位诱变 (识记)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量方法以及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了解微生物个体的

11、生长和分化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纯培养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重点)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应用)1、稀释分离法2、选择性培养基的利用3、科赫法则二)细菌群体生长的测量(应用)1、细胞数量的测量2、细胞生物量测量三)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应用)1、细菌的生长曲线2、同步培养3、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群体的生长四)细菌群体生长的连续培养 (应用)第二节 微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分化 (重点)一)细胞的生长周期(识记)1、真核细胞的生长周期2、原核细胞的生长周期二)细菌细胞的分化 (识记)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次重点)一)温度(理解)1、

12、微生物生长的温度类型2、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二)水分及其可给性(识记)1、水的活度2、渗透压三)氢离子浓度(pH)(识记)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理解)1、氧气与微生物的关系2、环境Eh与微生物的生长五)光和辐射 (识记)1、可见光2、紫外线3、电离辐射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应用)1、有机化合物2、无机化合物3、染色剂4、其他第五章 原核生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原核微生物鉴定、分类和命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菌的种类、特点及其与细菌的区别,掌握细菌、蓝细菌、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它细菌的形态特点以及各类群代表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应用价值。

13、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 (重点)一)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 (理解)1、进化计时器2、16S rRNA序列与进化树3、生物的三域分类学说二)分类单元和命名 (识记)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2、种的界定3、微生物的命名法三)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应用)1、传统分类方法2、分子分类法3、多相分类4、细菌鉴定的自动分析技术5、数据库与计算机程序的应用四)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 (应用)第二节 古菌 (重点)一)古菌的系统发育和代谢特征(应用)1、古菌与细菌的主要区别2、古菌的代谢二)泉古菌 (识记)三)广古菌 (识记)1、极端嗜盐菌2、极端嗜热菌3、产甲烷菌4、无细胞壁

14、的古菌热原体第三节 细菌(重点)一)变形细菌 (应用)二)蓝细菌 (应用)三)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 (识记)四)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 (应用)五)其它细菌 (应用)第六章 真核微生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真菌的形态特点、繁殖方式和代表种类的主要特征。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 (重点)一) 菌丝和菌丝体 (理解)1、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2、菌丝的特异化3、酵母状细胞二) 真菌的菌落 (应用)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重点)一) 无性繁殖 (应用)二) 有性繁殖 (应用)三) 准性生殖 (应用)第三节 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 (次重点)一)壶菌门 (理

15、解)二)接合菌门 (理解)三)子囊菌门 (理解)四)担子菌门 (理解)五)半知菌门 (理解)第七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知识,包括:1、病毒的形状、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及分类。2、亚病毒的基本知识。3、毒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细菌的特点。4、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属性 (重点)一)病毒的形状和大小 (理解)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应用)三)病毒的增殖 (应用)四)病毒的分类 (识记)五)亚病毒 (理解)第二节 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 (重点)一)噬菌体的形态 (理解)二)噬菌体的生

16、活周期 (应用)1、噬菌体生长的测定2、毒性噬菌体3、温和噬菌体和溶原性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次重点)一)昆虫病毒 (识记)二)植物病毒 (识记)第八章 微生物生活的环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1、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微生物在土壤圈中的分布。4、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共生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生态系统 (次重点)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识记)1、生态系统的组成2、能量流和食物链3、物质流中的生物功能群4、生态平衡二)微生物群落 (识记)1、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特点2、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

17、群落中种群的更替4、微生物对动态环境的适应5、生物膜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一) 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应用)二)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理解)1、 培养方法2、 非培养方法3、 非培养方法的优缺点三) 细菌个体生态学研究技术 (理解)1、 常规方法2、 核酸探针技术3、 标记基因技术四) 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 (理解)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重点)一)大气圈和岩石圈中的微生物 (识记)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识记)1、淡水生境2、海水生境三)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理解)1、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共生2、共生发光和定数感应3、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18、(理解)第四节 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重点)一)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应用)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2、土壤微环境与微生物的分布二)根圈及其微生物 (应用)1、根圈的特点和根圈效应2、根圈微生物类群三)根圈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应用)四)叶圈微生物 (识记)第九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C、N、S、P元素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参与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碳素生物循环 (重点)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应用)二)不含氮新鲜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分解 (识记)1、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2、果胶物质的分解3、木质素的分解4

19、、脂类的分解三)甲烷的形成和转化 (理解)1、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2、甲烷产生菌3、甲烷营养菌和甲烷的氧化4、甲基营养菌和一碳化合物的同化第二节 氮素生物循环 (重点)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理解)二)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氨化作用 (理解)三)硝化作用 (应用)1、硝化细菌及其对氨的氧化2、异养硝化作用3、硝化作用的农业和环境意义四)硝酸盐的还原和反硝化作用 (应用)1、硝酸盐的还原途径2、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3、影响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4、反硝化作用对农业和生态的影响五)生物固氮作用 (应用)1、固氮微生物2、固氮作用的机理3、土壤因素对固氮作用的影响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的循环和转化 (重点)一)

20、硫素生物循环 (理解)1、硫素循环的一般途径2、含硫有机物质的分解3、无机硫化物和单质硫的氧化4、硫酸盐的还原二)磷素生物循环 (理解)1、磷素循环的特点2、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3、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4、植物根-土系统中的磷流三)铁和钾等元素的转化 (识记)1、铁的转化2、微生物增强铁的活度3、锰的转化4、钾的转化第四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肥力 (次重点)一)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 (理解)二)有机质的C/N率对植物有效养分的影响 (理解)三)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识记)四)微生物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相互作用 (识记)第十章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知晓

21、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共生关系的类型,了解根瘤和菌根的形态、结构、形成过程及功能。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重点)一)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应用)1、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2、根瘤菌和榆科植物共生体系3、弗兰克氏菌和植物共生体系4、蓝细菌和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二)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应用)第二节 固氮根瘤 (重点)一)根瘤和茎瘤的形态和结构 (理解)1、根瘤和茎瘤的外形2、豆科植物根瘤的结构二)根瘤的形成 (理解)1、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态发生2、根瘤菌的结瘤基因和结瘤因子3、根瘤的成熟4、宿主植物对根瘤形成的调节作用三)根瘤的固氮功能 (应用)1、氮素的固定和氨的同化

22、2、植物生长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动态变化3、根瘤中氧气供应的调节第三节 菌根的形态和功能 (重点)一)外生菌根 (应用)1、形态和结构2、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条件3、外生菌根的作用二)丛枝菌根 (应用)1、丛枝菌根的结构2、丛枝菌根形成过程3、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类4、丛枝菌根同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关系第四节 植物内生微生物 (次重点)一)内生真菌 (识记)二)内生细菌 (识记)三)土壤杆菌与植物肿瘤 (识记)1、肿瘤的形成2、Ti质粒及其转移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体污

23、染的治理 (重点)一)微生物对农药和其他化学合成物的降解 (应用)1、化学农药的残留和生物扩大2、农药的降解3、芳香族与卤代烃类的降解二)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转化作用 (应用)1、甲基化作用2、去甲基化作用3、还原作用4、吸附作用三)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理解)1、生物修复的要素和措施2、生物修复方法的类型和实施3、植物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 微生物与农村有机废物处理 (次重点)一)堆肥制作及其微生物学原理 (识记)1、堆肥制作的传统方法2、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3、制作堆肥新方法简介4、堆肥的生态和农业意义二)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理解)第三节 微生物与城市污水的处理 (重点)一)自然水

24、体的自动净化和污染物浓度指标 (识记)1、水体的自净作用2、污染物浓度指标二)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识记)1、活性污泥法2、生物膜法三)含氮磷等污水的处理 (识记)1、生物脱氮2、生物除磷第四节 微生物接种剂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重点)一)改善植物营养的接种剂 (理解)1、接种剂的性质2、接种剂的种类二)微生物农药 (应用)1、细菌杀虫剂2、真菌杀虫剂3、病毒和原生动物杀虫剂4、抗生素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三)微生物降解剂 (理解)四)接种剂应用的生态学方面 (识记)第十二章 免疫学基础和血清学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掌握血清学检测技术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及抗体制备技术等。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重点)一) 免疫的类型 (应用)1、 非特异性免疫2、 特异性免疫二) 免疫系统 (理解)1、 免疫器官2、 免疫细胞3、 免疫分子三) 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应答 (应用)1、 免疫系统的功能2、 免疫应答第二节 抗原和抗体 (重点)一) 抗原 (识记)1、 抗原的性质2、 抗原的分类3、 重要的天然抗原二) 抗体 (理解)1、 抗体的基本结构2、 抗体分子的酶解片段及功能区3、 各类抗体的功能4、 抗体的类型第三节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重点)一)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理解)1、 特异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和抗原递呈2、 细胞免疫应答程序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理解)1、 抗体的生物合成2、 抗体的功能三)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 (识记)1、 T细胞和抗体产生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第四节 血清学检测及抗体制备技术 (重点)一) 血清学检测技术 (应用)1、 沉淀反应2、 凝集反应3、 免疫标记技术4、 补体结合反应和中和反应5、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二) 抗体制备技术 (应用)1、 人工免疫规律2、 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3、 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