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1.35KB ,
资源ID:35777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77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docx

1、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僧团之父:摩诃迦叶的故事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摩诃迦叶何慕斯海克 Hellmuth Hecker 撰菩提长老(Bhikkhu Bodi) 英文编辑 赖隆彦 汉译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第三章 轮回背景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第八章 佛陀般涅盘之后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佛陀在般涅盘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

2、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刚失去领导者的僧团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因素。他拥有佛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中的七种,禅定的成就与智慧也受到佛陀的赞叹。他是唯一曾和佛陀交换僧袍的比库,那是一种殊荣;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他也是持戒与苦行的典范。因此,由他来召集其极力主张的第一次僧团(sangha)大会,便不会令人感到惊讶。显然地,基于同样的理

3、由,在很晚之后的中国与日本,这位令人敬畏的长老被认定为禅宗初祖。父母逼婚如同舍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两位上首弟子,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也是婆罗门阶级。在菩萨(佛陀)出生前几年,马哈咖沙巴生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大岸村(Mahatittha),是迦毗罗(Kapila)梵志与其妻须摩那代毘(Sumanadebi)之子,名为毕钵离(Pipphali)。他的父亲拥有十六座村庄,俨然像个小国王一样统治它们,因此毕钵离是在富裕与奢华的环境下长大。然而,他从小既渴望过出家的生活,因此不想结婚。当父母一再怂恿他娶妻时,他告诉父母会一辈

4、子照顾他们,而在他们死后,就会出家成为沙门。不过他们一再坚持他必须娶妻,为了安慰母亲,他终于同意结婚条件是必须找到一位符合他完美标准的女孩。为此,他雇请金匠打造一个纯金的美女雕像,并为她配上华服与美饰,然后显示给他的父母看,说:如果你们能为我找到像这样的美女,我就同意过在家的生活。不过,他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心想:我的儿子过去一定累积许多善德,而他一定是和这个金像一样的美女共同完成的。于是,她找到八个婆罗门,赐予他们丰厚的礼物,请他们带着美女像四处去找寻类似的人。这些婆罗门心想:我们且先去摩达国(Madda),那是个出产美女的宝地。他们在沙竭罗城(Sagala)找到一个足可和金像媲美的女孩

5、。她是一个富有婆罗门的十六岁女儿拔陀迦比罗(BhaddaKapilani),比毕钵离(马哈咖沙巴)年轻四岁。她的父母同意对方的提亲,于是婆罗门们便赶回去报佳音。然而,拔陀迦比罗和毕钵离一样也是不想结婚,她想过梵行的生活,出家当女沙门。她和毕钵离这种一致的心愿并非巧合,而是源于过去所造业力的紧密连结。这个连结在此世成熟,他们在年轻时以婚姻结合,然后再果断地分开又一次更高层次结合的决定。最后两人都圆满了修行,在世尊座下证得最高圣果。听到自己的计划被破坏,父母亲真的找到一个和金像相符的女孩,毕钵离很难过。他想毁约,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女孩:拔陀!请另寻门当户对的佳婿,和他一同过快乐的生活。因为我想出家成

6、为沙门,请勿有遗憾。拔陀迦比罗的心思和他一样,也悄悄写了一封相同的信给他。但他们的父母,早就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便中途将信拦下来,换成为欢迎的信函。与妻同发愿成为沙门所以拔陀被带往马嘎塔(Magadha),这对年轻的佳偶还是结婚了。然而,由于两人都渴望出家修行,因此彼此同意保持独身生活。为了显示他们的决心,每晚上床前,他们会在两人之间摆一个花环,并决议:如果那边的花枯萎,就知道谁已生起欲念。到了晚上,他们都彻夜保持清醒,以避免身体接触:白天,甚至不需要照顾庄园农场。毕钵离的父母死后,两人得负责经营庞大的产业。这时,他们开始感觉到出家的诱因。有一天,当毕钵离巡视农地时,他似乎是带着新的眼睛去看从

7、前就看过的东西。他观察到,农场工人在恳地时,会有许多鸟聚集,大啖犁沟里的虫。对农夫来说这个景象十分平常,却令他惊吓。那带来财富的事业令他感到震撼,他的田产竟是其它众生痛苦的回馈,他的生活是用许多土壤里的虫,以及其它小生命的死亡换来的。想到这里,他问其中一个工人:谁必须承担这些恶业的果报?你自己,先生。他回答。被业报的洞见所震撼,毕钵离返家并思维:如果我必须为了这个杀生而承担罪果,那财富于我有何益处?我最好将它们全都交给拔陀,出家过沙门的生活。但在家里,拔陀同时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从前经常看见的事物,有了耳目一新的深刻了解。仆人铺开芝麻种子,曝晒在太阳下,于是乌鸦与其它鸟儿竞食被种子吸引来的昆虫

8、。当拔陀问仆人,谁应该为这许多生命的惨死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时,仆人回答业报的责任是她的。于是她心想:单单这些恶业,就足以令我在一千世的轮回大海中,无法冒出头来。等毕钵离一回来,我就立即将一切都交给他,然后离家过沙门的生活。当两人发现彼此想法一致时,他们从市集买来橘色衣袍与土钵,然后互相剃头。如此看起来就像沙门游行者,他们并发愿:我们一定要找到世上的阿拉汉(arahant)!虽然他们尚未遇见佛陀或他的教法,但他们直觉地知道应以大智圣者准弟子的身份,遵行沙门的生活。与妻各自追寻究竟解脱然后,他们将钵挂在肩上,悄悄地离开庄园宅第。然而,当抵达属于他们资产的隔壁村时,被工人与其家人看见。他们痛哭失声,匍

9、匐在两位沙门脚下,叫道:啊,亲爱与尊贵的主人!那么怎么忍心让我们成为无助的孤儿呢?那是因我们已看见三界犹如火宅,因此想追求出家的生活。毕钵离允许奴隶者恢复自由,然后和拔陀继续上路,留下村人仍在后面哭泣。他们行路时,马哈咖沙巴在前,拔陀紧随其后。这时马哈咖沙巴心想:啊,拔陀迦比罗紧跟我身后,而她是个大美人。有些人可能会想:虽然他们是沙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独自生活!如果他们竟因此心生邪念,或甚至散播恶毒的谣言那就会严重伤害自己。因此,我们最好分开。当到达一处路口时,马哈咖沙巴便将想法告诉她,并说:拔陀,你走这条路,我走另一条路。她回答:对沙门而言,女人确实是个障碍。人们可能会怀疑我们行为不检而来毁

10、谤,因此让我们分手,各走各路。然后恭敬地对他右绕三匝,礼拜他的双足,并合掌说:我们无数世以来亲密的伴侣关系与友谊,今天就此结束。您请走右边这条路,我会走另一条路。他们就这样分手,各自上路,追寻崇高的目标究竟解脱痛苦的阿拉汉果(arahant)。据经上说,大地有感于他们的戒德威力而剧烈震动,天上雷声大作,连世界边缘的山岳都传出回声。原注他精通九次第定于六神通,包含阿拉汉果在内。参见本书第一部.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于佛陀的关系。根据瞿默摩嘎喇那经(Gopaka-MoggallanaSutta),比库有十种德行能启发净信(pasadanlya-dhammana):(一)正道:(二)多闻:(三)知足:(四

11、)轻易达到四禅:他拥有(五)神足:(六)天耳:(七)他心智:(八)宿命通:(九)天眼:(十)漏尽,即阿拉汉果(arahant)。马哈咖沙巴早年这些事是取材自相应部的注释(SN 16:11),类似的版本在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在此要注意,工人的回答并不符合佛教的业报思想。根据佛教的说法,业是意所造,如果没有杀生的意图,就没有杀业与道德责任。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让我们先跟着拔陀迦比罗走。她沿路走到沙瓦提城(Savatthi),在揭达林园精舍聆听佛陀开示。那时比库尼僧团尚未成立,她就住在揭达林园精舍附近的非佛教女沙门修道院。她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受戒成为比库尼为止。证得阿拉汉圣果不久之后

12、,拔陀证得阿拉汉圣果。佛陀赞叹她为比库尼中忆念前世第一者(AN1,chap.14)巴利注释书与本生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有关她前世成为马哈咖沙巴妻子的记载。有一天,她说出下列偈,其中她赞叹马哈咖沙巴并宣示自己的成就:佛陀之子法与嗣,马哈咖沙巴尊者善入定,觉知前世之住处,洞见天界与恶趣。彼亦已达成无生圆满圣者之正智具足三种智证明,为具三明之梵志。拔陀迦比罗亦然,无死三明之女尼。战胜魔罗与眷属,此身已是最后身。见过世间大危险,吾等出家成沙门。如今已灭除诸漏:清凉寂灭证涅盘。(Thig.63-66)慈悲地看待偷罗难达的滋扰身为阿拉汉比库尼,拔陀主要致力于教育年轻尼众,并指导她们持戒。在(比库尼分别)(B

13、ikkhuniVibbanga)中,记载了几件她指导学生持戒的事。其中有两件,是拔陀迦比罗忍受另一位比库尼对她的嫉妒,而那一位比库尼对马哈咖沙巴也怀有敌意。偷罗难达(Thullananda)比库尼博学多闻,并且善说佛法,但她显然锐利有余而柔软不足。她非常顽固,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几部律典都有提到这点。当拔陀也成为着名的说法者,甚至受到一些偷罗难达学生的喜爱时,偷罗难达便心生嫉妒。为了滋扰拔陀,有次她和学生在拔陀的房前来回走动,大声念诵。她为此而受到佛陀的责备。另一次,拔陀请求偷罗难达在她拜访沙瓦提城时,为她安排临时住处。但偷罗难达的嫉妒再次作祟,她将拔陀从那些住处排除。然而,拔陀已经是阿拉汉

14、,不会在受到这种事影响,她只是轻描淡写与慈悲地看待它们。原注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10,12,13,Vin.4:227,267,269,270.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3.Vin.4:290.BhikkhunlVibh.,Sanghadisesa1;pacottiya 35.Vin,4:292.注释三种智证明是指阿拉汉通达无碍的三种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明了自己与众生一切宿世之事的智慧:(二)生死智证明:以天眼通预见自己与众生在死后归趣的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如实了知四谛之理,

15、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第三章 轮回背景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原是发愿要成为过去第十五佛莲华上佛(Padunmutara)的大弟子,莲华上佛出现在过去十万劫前,而他的主寺座落在有鹅城(Hamsabati)附近的安隐鹿野苑。富有的地主夫妇那时,未来的马哈咖沙巴是个富有的地主,名为韦提诃(Vedeha),而拔陀是他的妻子。有天韦提诃去寺里,坐在大众中,佛在那时宣布摩诃尼萨巴(Mahanisabha)长老,是他的第三顺位弟子,苦行第一。韦提诃听了很喜欢,就邀请佛陀与全部僧团隔天到他家里用餐。韦提诃发愿成就苦行第一当佛陀与比库们在他家用餐时,韦提诃看到摩诃尼萨巴长老在街上托钵,他出去邀请长老加入聚会,但长

16、老婉谢。于是他拿起长老的钵,装满食物再还给他。当韦提诃回到屋里时,他问佛陀长老谢绝的理由。佛陀解释;善男子!我们受邀到家里用餐,但那位比库只靠托钵乞食;我们住在城里的寺院,但他只住在森林里;我们住在有屋顶的地方,但他只住在空旷处。韦提诃听到这个说法,心中异常欢喜,于是他思维:就如油灯也会洒油,我为什么只满足于阿拉汉果?我将发愿成为未来佛诸沙门行者中,苦行第一的弟子。然后,他邀请佛陀与僧众到他家里用餐一周,并供养所有僧团三衣,顶礼佛陀,并说出他的愿望。莲华上佛观察未来,看见他的愿望会实现。于是为他授记:从现在起十万劫后,有佛名苟答马(Gotama)出现于世。你会成为他第三位上首弟子,名为马哈咖沙

17、巴。拔陀发愿成就忆念宿命第一至于拔陀,则受到忆念宿命第一的比库尼所激励,发愿在未来佛座下获得这种成就。她也受到莲华上佛印可,说她将可如愿。于是两人余生都持戒行善,死后都转生天界。贫穷的婆罗门夫妇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下一个前世记载发生在很晚之后,在苟答马(Gotama)佛之前第六佛维巴西佛(Vipassi)的教化时期。好乐求法的(一衣者)这次他们是贫穷的婆罗门夫妻,两人穷到只有一件上衣,因此每次只有一个人能外出。在这个故事中,该婆罗门因此被称为一衣者(ekasataka)。虽然我们很难想象这种赤贫,但更难想象的是,在如此赤贫之下,他们的心并不穷。马哈咖沙巴与拔陀两人从前就是如此,虽然身为贫穷的

18、婆罗门夫妻,但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和谐,快乐并不因贫穷而减少。有一天,毘婆尸佛将举行一个特别开示,两人都很想去参加,但只有一件上衣的他们,无法同时出席,于是妻子在白天去,丈夫则在晚上去。当婆罗门听到布施功德的开示时,内心深深受到感动,于是他想将仅有的一件衣服献给佛陀。但在他下定决心后,又感到很不安:这是我们仅有的上衣,也许我最好先和妻子商量。没有上衣我们如何过活?如何替换呢?无我的布施最后他还是排除一切疑虑,将衣服放在佛陀脚下。做完之后,他不禁鼓掌欢呼: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国王此时在帘幕后聆听开示,听到欢呼并问明原因后,便送了好几套衣服给婆罗门,之后并请他担任宫廷教士,这对夫妻的困境也从此结束。由

19、于无我布施的结果,这婆罗门死后转生天界。离开天界之后,他又成为人间的国王,仁慈地对待子民,并布施供养当时的沙门。拔陀当时是他的皇后。婆罗门夫妇至于拔陀,她曾是一个婆罗门少年的母亲,这个少年是菩萨(未来佛)的学生,他想出家成为沙门。马哈咖沙巴就是她那时的丈夫,阿难达(ananda)则是她的儿子。拔陀希望她的儿子在出家之前,多认识世俗生活,但对年轻婆罗门来说,这种认识却是以一种钻心刺骨的方式降临。老师的老母疯狂地爱上他,甚至准备为了他杀死自己的儿子。这次绝望的激情相遇,让他彻底厌离世俗生活,他的父母也同意他出家修行(Jat.61)。另一次,马哈咖沙巴与拔陀是一对婆罗门夫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未来的

20、菩萨、阿奴卢塔(Anuruddha)、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这四个人都想出家,起初这对父母不答应,但之后了解到出家生活的果报与利益,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出家(Jac.509)梵天所转生的夫妇在另一世中,有两个村长,他们是好朋友,决定如果他们的小孩是异性,长大后就结婚,结果真的如他们所愿。但这两个小孩在前世中是梵天界的天神,因此他们毫无性欲,最后在父母同意下,选择出家的生活(Jat.504).破镜重圆的地主夫妇在诸多故事里,拔陀在过去世唯一错误的行为是:在介于两佛出现的某个时间,拔陀是地主的妻子。有一天,她和小姑吵架,这时一位独觉佛(paccek

21、a)正好前往她们家托钵。当小姑供养独觉佛食物时,拔陀想让她难堪,便拿起独觉佛的钵,将食物倒掉,并装满泥巴。然而,她立刻就后悔了,拿回钵以香水洗净,并盛满香甜可口的饭食,然后将钵还给独觉佛,并请求他原谅自己的无礼。由于这行为的业报混杂着黑暗与光明,拔陀在下一世便拥有财富与美貌,但身体却发出可怕的恶臭。她的丈夫未来的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因无法忍受臭味而离开她。但由于她很美丽,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前来求婚,不过后来的结局都一样。她非常失望,感觉人生无趣,为了处置财产,她融化所有饰品做成一块金砖,带到寺院,供养为了纪念刚入灭的咖沙巴佛(Kassapa)而建造的塔。她以至诚心献上金砖,结果

22、身体又再度变香,首任丈夫马哈咖沙巴也来带她回家。从梵天转生人间在该世的前两世,拔陀是巴拉纳西国(Benares)的皇后,时常赞助好几位独觉佛。有感于他们的突然死亡,她舍弃世俗皇后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禅修。藉由出离与禅定的力量,她转生到梵天,马哈咖沙巴也是如此。在梵天那世之后,他们就转生人间为毕钵离马哈咖沙巴于拔陀迦比罗。从这些事我们发现,两人的前世都曾在梵天过清净的生活,也都曾一再出家。因此,在最后一世保持独身生活。放弃一切财产,并追随佛陀教法,成就阿拉汉果,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原注此事是根据SN16:11的注释,其中并未提到拔陀,她是出现在Ap.ii,3:7,v.245,她说在韦提诃说他的本

23、愿是成为莲华上佛的伟大弟子时,她是他的妻子。她自己的本愿事迹则记录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独觉佛(pacceka):见【导论】注8,页54.关于这件事与接下来的生平,请参考SN 16:11的注释译注依清净道论所说,共有十三头陀支,是佛陀所允许超过戒律标准的苦行,包括粪扫衣、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钵食、时后不食、林野住(aranna,古译:阿兰若、阿练若)、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以及常坐不卧。这些苦行有助于开发知足、出离与精进心。独觉佛(pacceka):意译为缘觉、独觉,是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或是指不从他闻,自觉悟十二因缘真理的圣者。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

24、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佛陀放光等待马哈咖沙巴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正要来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库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受到赞颂(Jat.469,序)。在王舍城与那爤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树下,等待未来的弟子到达。他并未像普通沙门一样坐在那里,而是展现一切庄严的佛光。他放光照亮八十公尺方圆,整片树林变成一片光明,他并示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当马

25、哈咖沙巴到达时,看见佛陀坐在那里,充满觉者之光,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师!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声说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完成出家与受戒佛陀说:马哈咖沙巴!若有人不知、不见,却对象你一样诚心的弟子说:我知、我见,他的头将会裂开。但马哈咖沙巴,我已知而说:我知:我已见而说:我见。然后,他给马哈咖沙巴下述三个告诫,作为他的首次正式佛法开示:马哈咖沙巴!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对于僧团中的年长,年幼与年纪中等者,我都要存有惭愧心。(无论我听到什么教法是导向善的,我都应专心聆听,检视它、思维它,并全心吸收它。于身念处正念乐住,我不敢

26、有所遗忘!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根据注释,这三个教戒便同时完成马哈咖沙巴的出家与受戒。佛陀以换衣激励修持苦行然后,大师便与弟子一起走向王舍城。途中,佛陀想要休息而走到路旁的树下,于是马哈咖沙巴将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古译:僧伽梨)摺四折,请佛陀坐在上面,这将对我有长远的利益。佛陀坐在马哈咖沙巴的衣上,并说:你的衣拼布好柔软,马哈咖沙巴。听到这个,马哈咖沙巴回答:惟愿世尊慈悲地接受这件桑喀帝(sanghati)!但是,马哈咖沙巴你愿意穿我这件破旧的粪扫衣(pamukula)吗?马哈咖沙巴欣然地回答说:当然,世尊,我愿穿世尊的粪扫衣。这次交换衣服,对马哈咖沙巴尊者来说极不寻常,那是其它弟

27、子所无的殊荣。注释书解释佛陀和马哈咖沙巴换衣,是想激励他从加入僧团开始,就遵循头陀(dhutanga)苦行。虽然佛陀在觉悟之后,谴责极端苦行为盲目之道,是痛苦,无知与无益的,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中道架构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条轻松舒适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单与陡峭的,需要舍离渴爱,且要忍受艰辛与不适。因此,佛陀鼓励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细渴爱者,受持头陀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是生活,他经常赞叹那些遵守这些誓愿的比库。古老的经典一再赞叹几种苦行:只持三衣(并拒绝多余的衣服);只穿粪扫衣(拒绝在家人提供的衣服);坚持只靠托钵乞食维生(拒绝用餐邀请);只住在森林里(拒绝住在城里的寺院)。在注释里,

28、这些苦行被延伸为十三项,在清净道论讨论禅定生活的部分,对此有详细的解释。佛陀给马哈咖沙巴的衣服是从坟场捡来的裹尸布所做成,当他问马哈咖沙巴是否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是含蓄地问他是否愿意贯彻包含(粪扫衣)在内的头陀苦行。终身坚持严厉的苦行当马哈咖沙巴确认自己愿意穿那件衣服时,他的意思是:是的,世尊,我愿意贯彻你希望我采用的苦行。从那时起,马哈咖沙巴终身都坚持严厉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轻时许下的誓愿。之后,有次佛陀宣布马哈咖沙巴是诸比库中苦行第一者(AN1,Chap.14),这圆满了马哈咖沙巴在过去百千劫前所发下的本愿。在马哈咖沙巴出家与换衣之后,仅仅七天,他就证得所追求究竟的阿拉汉果,内

29、心解脱一切烦恼。过了很久之后,当他对阿难达谈起这件事时,他说:朋友!我犹如欠债者在乡间乞食七天,然后在第八天,阿拉汉的无漏智便在我心中生起。(SN 16:11)原注这个故事是接续SN 16:11的注释见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编,佛教词典(BuddhistDictionary),dhutanga-词解释。尤其清净道论第二章都是在谈论这个主题。译注桑喀帝(sanghati):三衣之一,即大衣,为正装衣,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僧团准许比库拥有三种衣,除桑喀帝(sanghati)之外,还有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为礼拜,听讲,伍波萨他(uposatha)时所穿用

30、。第三种衣是下衣(antaravasaka),是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的贴身衣。粪扫衣(pamsukala):即坟堆衣。粪扫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尘土之上的,或指被视如尘土可厌的状态。粪扫衣支是十三头陀支其中一支,比库受持此一头陀支,可舍弃对多余之衣的贪着,而能少欲知足。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沙巴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马哈咖沙巴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Jat.155,432,509,513,524,540),当

31、他的兄弟两次(Jat.488,522),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马哈咖沙巴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众从马哈咖沙巴的晚年来看,佛陀和这位大弟子之间有许多对话记录。有三次,世尊对他说: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为他们开示佛法。马哈咖沙巴,我或你两者之一,应告诫比库们;我或你,应为他们开示佛法。(SN16:6)这些话意味着对马哈咖沙巴能力的高度肯定,因为并非每个阿拉汉都能妥善与有效地说法。注释书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得到佛陀如此高度尊敬的是马哈咖沙巴,而非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

32、ahamoggallana)。注释书说,佛陀如此做,是因他知道马哈咖沙巴能活得比较久,但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不然,此外他想巩固马哈咖沙巴在其它比库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他们才会重视他的忠告。当佛陀三次要求马哈咖沙巴告诫比库们时,都遭到拒绝。在第一次,马哈咖沙巴说如今要对比库说话变得很困难:他们不遵从劝诫,难以追踪,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他也听到两个比库吹嘘他们说法的技巧:来,让我们看看谁说得比较丰富,比较好听,又比较长。当佛陀听到马哈咖沙巴如此说时,便找来这些比库,为他们上了严格的一课,使其放弃自己幼稚的慢心(SN16:6)。因此我们可以看见,马哈咖沙巴的负面谈话结果,却对那些比库有正面的利益,他如此做并非为了要批评别人。第二次,俱也不想指导比库们,因他们不遵从劝诫,无有惭愧,又缺少智慧。马哈咖沙巴将这些比库堕落的状态,比喻为月缺,日渐失去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与广度(智慧)(SN16:7)。第三次,佛陀请马哈咖沙巴指导比库们,马哈咖沙巴再次以相同理由婉拒。这次佛陀似乎也位力劝马哈咖沙巴改变心意,反倒是自己说出他们行为的原因:马哈咖沙巴!先前僧团中有长老是林住者,托钵维生,着粪扫衣,只持三衣,少欲知足,离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