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8.66KB ,
资源ID:35720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72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1、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并参考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062010年。一、现实基础浙江是我国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影响浙江的主要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洪涝、大风、雷电、寒潮、大雪、低温、冷害、干旱、热害

2、、冰雹、龙卷风等。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有80%以上是气象灾害所致;1992年至2004年间,浙江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677.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其中1997年灾害损失达332.7亿元,占当年GDP的9.06%,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灾害损失占GDP 0.2%0.6%的比例。气象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如:1949到2005年间受台风灾害袭击造成万余人死亡;近年来因雷电灾害和局地暴雨引发山地灾害的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气象灾害既是浙江自然灾害之首,也是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农业病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重要

3、诱发因素。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气象灾害的影响面更广,考虑到气象灾害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性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十五”期间,浙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科研及其成果推广应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气象网络通讯、决策服务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在我省防灾减灾,尤其是抗台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气象探测网初具规模,气象观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地面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自动监测、农业气象观测、探空雷达、天气雷达、卫星数据接收处理、雷电定位监测、大气本底

4、污染监测为探测手段的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基本框架。至2005年11月底,全省已先后建成了69个地面观测站,54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L波段雷达探空站,3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个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11个紫外线观测点和12个酸雨观测点,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EOS/MODIS)接收处理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网。二是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成绩斐然。建成了以地面宽带网和卫星通信为主的,覆盖全省,联通中国气象局、全国各省的气象信息网络,形成了较强的数据共享能力,快捷有效地传递着各类气象信息。省级配备了SGI高性能计算机,依托全省气象业务宽带网和VSAT卫星通信系统,实现

5、了国家、省、市、县的各类常规气象信息共享;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天气实时会商系统;建成了全省及部分周边地区自动站网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实现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全省共享;雷达数据和图像、雷电探测网数据处理系统正在建设中;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的NOTES网络办公系统。三是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开发研制了MM5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数值预报释用和质量评估模式,加大了预报技术方法、手段以及各种预报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晴雨、温度等常规天气要素预报以及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报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已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目前,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4、48小时分别达到

6、了140、280公里,数值天气预报时效为072小时。在2002年(“森拉克”)、2004年(“云娜”、“蒲公英”、“艾利”)、2005年(“海棠”、“麦莎”、“泰利”、“卡努”)等台风活动期间,我省气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气象监测预警手段,预报准确及时,为抗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是,气象科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是气象监测手段和能力不足。全省统筹协调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气象监测手段和能力,尤其是气象灾害监测手段和能力,还存在明显缺陷,远不能满足气象灾害的有效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临近预报和精细化天气预报以及气候

7、变化应对的需要。二是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高。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预报不够精细,尤其是气象灾害的短时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临近预报预警机制尚未形成。三是气象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和灾情传递体系不健全,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四是气象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仍未完全落实,尤其是部分市县,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执行范围和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多渠道气象投入机制,尤其是社会参与气象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8、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部署,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政府对气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普遍服务原则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

9、展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中心,着重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为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气象服务。2、坚持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相适应,在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强化政府对气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3、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原则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对气象事业的服务需求和气象事业各个领域的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和气象事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加大气象灾害易发或人口相对集

10、中的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和中心城市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力度,积极研究开发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加工处理与应用系统和预测预警业务系统,重点提高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和中心城市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4、坚持统筹兼顾、软硬并重原则要充分考虑浙江实际,统筹全省气象事业各个领域和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特别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研发之间、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加快气象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科研开发力量,着力研究天气气候现象和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和监测信息应用、预测预报方法、应急预警机制,开发气象科技业务、服务软件系统;在加强气象现代化装备、台站建设、气象科技水平及开发能力和资

11、金保障能力等气象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人才队伍、依法行政、气象文化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科学管理等气象软实力的建设。(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浙江省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浙江省走在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目标:形成现代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基本满足我省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提前0.5小时发布

12、雷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发布雷电灾害警报,90%城市建筑和20%农村房屋采取雷电防护措施;气象灾害对我省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上降低20%25%。2、公共气象服务目标:初步实现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气象服务领域要深入到与国民经济有关的各个重要行业。提供大气成分监测和趋势预测报告;全省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满意度达到90%以上。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定期提供我省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咨询建议,为我省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4、气象探测目标:初步建成项目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

13、高、全省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力求达到对区域内产生的各种中尺度以上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基本不漏,实现重大灾害发生、发展的跟踪监测。新增大气化学成分、雷电、海洋气象、生态气象等气候系统分量观测项目;雨量、气温等要素观测站点在全省陆域范围内的平均间距达到10公里,风向、风速等要素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20公里,气压要素等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30公里,在关键区域内主要要素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510公里;实现连续自动观测。5、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目标:基本建成基于数值预报等多种技术的天气气候集成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初步满足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的要求。发布7天公众气象预报,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

14、报质量提高510%,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产量预报精度95%以上。其中,开展台风路径72小时预报,台风路径预报24、48、72小时距离误差分别小于120、220、320公里;开展24小时内时间间隔6小时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时效达到1小时;能够提前36小时制作与发布区域性暴雨落区预报,暴雨预报的漏报率和空报率在目前基础上降低10%。6、气象信息共享目标:建成气象信息综合网站为主体、多渠道发布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主要气象信息数据资源的社会共享。7、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适应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需要的气象科技人才

15、队伍。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50%以上,硕士学位人数达到7%左右,博士学位和正研高工人数达到1%左右;培养和引进510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几十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业务技术骨干。三、主要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对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候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集约化气象功能平台,建立多轨道研究型气象业务,强化政府对气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构建集约化气象功能平台1、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根据政府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需求

16、,按照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的设想,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为重点,涵盖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科技服务等方面,建设连续滚动、灵活迅速、个性化、多媒体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构筑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向各类用户提供数字化、可视化、图形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以研究开发广大农村或边远地区灾时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为重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媒体,努力增加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快速启动、覆盖面较广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和发布平台。2、构建气象综合观测平台。以提高我省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中心城市等关键区域的气

17、象灾害监测能力为重点,按照国家“三站四网”布局要求,通过调整气象观测站网、观测项目、观测手段,逐步建设项目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全省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优化和完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网、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网,更新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建设风廓线仪、GPS水汽总量探测系统、车载式流动观测系统,形成布局合理、密度适宜的立体、全程、自动化、高精度的基本气象观测网;建设海洋自动气象站、强风站等海洋气象观测设施,加强海洋船舶气象观测资料的汇交,初步形成海洋气象观测网;加强卫星遥感的应用和开发,改造和扩建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林业气象监测站、湿地气象监测站、城市气象

18、监测站,形成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网;在主要城市建设气象观测铁塔,开展城市边界层气象观测,形成城市气象观测网;以临安大气本底站为主,其他气象台站为辅,开展大气化学观测,初步形成大气成分观测网;布设大气电场测量仪,形成雷电观测网。加强当代先进理论和数值分析、资料同化等现代气象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方法,按功能建立完善单项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和质量控制系统;开展各种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研究,建立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系统。建立实时气象装备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和新型气象装备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开展面向全省气象行业的气象装备计量检定校准、维护维修、仓储供应等技术装备保障服务,保证我省

19、各种现代化气象探测装备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确保各种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3、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处理流程和规范、数据政策和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共享机制;购置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提高运算能力;进行气象信息存储资源整合和扩容,提高气象信息存储能力;开发多样化气象信息产品,建设省市级气象信息存储、检索和加工处理系统,建设气象信息综合网站为主体、多渠道发布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气象信息通信网络。通过增加带宽,开展浙江省无线气象网建设,提高气象信息通信网络传输水平和增加气象信息通信途径,满足气象应急和移动服务的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包括入侵检测、

20、漏洞扫描、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建立相关的安全系统及监控管理系统来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监视运行状态、科学高效使用资源。4、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气象科研开发工作要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气象科技业务水平、服务能力的需求为导向,把气象科技业务和服务中的问题上升为科学问题加以研究解决,研究成果要尽量业务化、及时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上发挥作用。在“十一五”期间,要组建由科研和业务人员共同参加的研究型业务团队,着重开展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基于数值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方法与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高新技术探测设备综合应用技术、气象灾害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气候资

21、源和气象灾害区划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对小流域暴雨预警、大城市应急预警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开展科研开发,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含量、气象科技现代化水平,带动人才培养,形成出成果、出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全省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成果储备与转化工作,为研究型业务发展提供支撑。进行气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着重解决科研和业务在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体制性问题。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设备、人力、成果在内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和谐与广泛的科技合作环境,提高开展重要科技攻关的能力,提升水平,培养人

22、才;建立科研与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研和业务相结合,提升气象业务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建立健全气象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和社会教育资源,着重岗位技能培训,改善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适应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和政治上过硬、懂业务、善管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人才评价工作,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环境,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

23、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5、加强台站建设。按照“四个一流”标准和一站多用和一站多能要求,着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业务综合化、装备设施现代化,大气探测自动化、信息交换数字化,预报会商可视化,服务产品多样化,建设集“生态气候的监测点、高新科技的展示点、防灾信息的发布点、文明建设的示范点、环境建设的亮丽点、优秀人才的集聚点”为一体的“绿色台站”。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杭州、丽水等市的业务科技用房改造以及新建气象监测手段配套建设和武义、淳安等县级气象台站综合改善,进一步解决气象台站供水、供电、排污、道路、围墙、护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发展

24、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1、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为公众、政府和国民经济各个重要行业提供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开发满足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增强服务的敏锐性和针对性,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着重研究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技术,开展精细化无缝隙气象预报服务,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科技含量,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公众气象服务。以研究开发通俗易懂的公众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为重点,不断开发与公众工作、生活、旅游、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为保障人民生命

25、财产安全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供气象科技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以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气候资源区划评估为基础,以气象灾害防御决策参谋为重点,积极推进天气现象和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预评估工作,大力研究开发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为政府决策提供气象参谋服务。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以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生态与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评价系统,建立畅通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卫星遥感资料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开展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和极端事件对

26、生态系统严重影响的预测预警,开展生态气候区划,为生态省建设的布局及开展生态恢复、重建、保护提供服务。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加强研究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铁路和主要内河通道气象条件(尤其是大雾、道路结冰、暴雨及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方法,逐步开展交通气象预报和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为创建平安大道提供气象服务。大气化学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加强大气成分的监测与分析,开展区域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预报,为大气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大力发展城市环境气象服务,空气质量、污染物汇聚、扩散的预报预测及其对居民的具体影响和生活指导服务。其他气象科技服务。积

27、极拓展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的领域,开展城市规划、功能区块布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扩散能力、人居环境等气候评估技术服务;建立交通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及大型户外设施等建设工程气候论证制度,开展工程建设气象灾害评估,提供建筑荷载气象条件保证率分析,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2、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强雷达、卫星等多种气象观测信息融合技术和动力诊断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和预测预报、临近预警方法,以我省沿海地区、重要流域、敏感山区、中心城市等关键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为重点,开发、建立、完善基于精细化数值预报的气象灾害监测、

28、预测、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标准体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预估工作;建立健全我省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以省级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和关键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中心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区划评估和应急响应能力。流域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以兰江、新安江、曹娥江、南太湖等重要流域的防洪减灾为重点,开展影响浙江暴雨的发生发展机理和天气气候、数值模式的研究,开展不同暴雨强度对浙江主要江河、大型水库等影响程度的研究,开展致灾暴雨的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建立重要流域致灾暴雨短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山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以人口相对集中和隐患较高

29、的敏感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预防减灾为重点,开展台风、暴雨、短时强降水等对山地气象灾害影响以及山地气象灾害对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研究,开展山地灾害气象条件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山地气象灾害的短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海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开展海上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海上低压、海上大风、海雾、东风波暴雨等)预报预警方法的研究,开展海洋气象灾害对海洋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的研究,开展海温、含盐量等海洋环境、气象条件、海气耦合对海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热带气旋、海浪、海流、风暴潮、海雾、大风等的分析预报能力。雷电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30、在雷电综合监测网的基础上,建立以省级中心信息数据接收处理平台为主、地市级子系统为辅,覆盖全省的雷电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探索以物理预报为主、数值模拟和各种统计、经验模式相结合的综合雷电预报技术和方法,开发雷电监测预警和对策分析应用软件和综合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建立重大雷电事件分级警报制度,建立现代雷电预警系统,发布雷电要素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评估。研究洪涝、干旱、高温、冷害、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完善主要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及产量动态预测业务,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服务。研究制订科学的农业保险气象指标体系,为农业

31、保险提供气象评估服务。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研究城市积涝、大风、雷电、雾、霾等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探索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与应急处理措施,形成城市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预警。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预警。以基本气象业务系统为依托,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应急预警服务预案,建立移动应急气象台,为突发事件提供现场气象服务,提高核应急、大气环境污染、化学泄漏、森林火险、紧急事故以及重大社会活动气象应急预警服务水平。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建立统一的气象灾害标准体系,研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各

32、地区和省级分别建立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库;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摸清浙江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程度和气候资源承载力,研究提出不同区域的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对策措施。3、大力提升气候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开展气候资源和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业务,开展主要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评估,开展水资源安全气象影响、淡水资源调度的可行性分析及气候影响、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我省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全面增强利用气候资源环境为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保障功能,为我省能源和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普查评估,建立浙江省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档案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制订科学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建立我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根据各地太阳能密度进行资源利用承载评估,指导各地开展太阳能利用与建筑施工一体化研究与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数据库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评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和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实现人工增雨由季节性抗旱向全年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转变。加强水资源安全气象影响评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