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46.46KB ,
资源ID:35717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717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富论》读书笔记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富论》读书笔记汇编.docx

1、国富论读书笔记汇编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第一章 论分工自问一: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是什么?答: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财富的增加。斯密用著名的制针业分工的例子,说明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假设制针业共有种操作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连一枚针也造不出来。如果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出48000枚,平均每人每天可制4800枚。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对于这一观点,大

2、部分经济学家都基本同意。但是对这一观点我仍持有以下观点和疑问:1 分工的范围和程度应有所界定,因为如果当我们将分工推向两个极端完全分工和完全不分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使劳动生产力最大增进的分工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即分工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充分条件。2 对于“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一句话有值得探究之处:一方面,“最大”一词如何确认和理解应有商榷的余地;另一方面,“似乎”一词给我们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说连斯密本人也无法十足确信(当然这一点同时强烈反映了斯密治学的严谨程度)。3 从分工的性质

3、来看,分工有两种模式工种分工和工序分工,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相互推动和发展的关系,所以,单纯地分裂来看都是片面和错误的。而斯密在文中似乎只关注了“工序分工”,对“工种分工”言之甚少(就我看来,几乎没有),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所以,客观地说,分工只是一种生产方式,如果以主次来看待地话,应该还不能属于主要问题,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本源”问题,即它本身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分工决定论”自其诞生起必然存在其历史局限性。自问二: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的多的工作量的原因在何出?答:斯密认为其中原因有三:第一, 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 由一种工

4、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 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自问一:斯密是如何阐述分工的原由的?答:斯密认为分工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在此,斯密又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交换是人类一种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的一种行为。正是由于人类这种交换倾向产生了分工。附录: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简称国富论)的关系简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我们认为,

5、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论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及其整个研究、写作计划来看,决不能否认斯密学术思想体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斯密原来计划要分部地研究和写出“道德哲学”这一学科的全部内容,以揭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及其生活的终极目的、过程和形态,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即使他到了晚年,眼看已不可能实现其全部写作计划,他仍坚持想实现他所谓的“道德哲学”的实用部分,即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部分。他在1790年临终前几个月,为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写的新增前言告读

6、者书中写到:“在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中,我曾说过,我将在另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国家岁入,军备,以及其他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至少在警察,国家岁入和军备问题上。”斯密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他把国富论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什么基本矛盾。(二) 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来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的。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

7、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指出, 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 交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 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 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 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 必要条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就从这种“经济人”活动 的利己主义出发,探讨了人类沉湎于“对财富的追求”的原因。他认为,原因 主要有这样两个:第一,人

8、性的本能迷恋发明、改良和革新;第二,为追求财 富而“极度”地工作是出于实现和维持他的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无论怎样看,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相同的, 一致的,即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 (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集中表现在斯密对那只“看 不见的手”的统一论述中。 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 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在道德情操论 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 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 们对生活

9、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 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 料。”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这种获取欲是从荣 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情感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 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 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谈到,把资本用来支持 产业的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 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

10、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 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 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里,这只“看不见的手” 是用来比喻说明竞争过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 见的手”却被用来说明另外的问题,即对财富的获取欲本身如何实现促进人类 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可见,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 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富论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基本。其实从总体来看,“看不见 的手”是一种对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这 种力量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法规;它的作 用是实现经济均衡、政治均衡

11、。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控制论思想和 社会均衡思想。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本杰出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那种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的观点,不仅割裂了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曲解了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自问一:为何斯密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答 :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12、,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又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1) 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2) 水运开拓了比陆地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但是,实际情况是否完全是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呢?客观地说,有时候实际上它们的关系正好相反:市场的大小取决于分工的程度。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一个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然先受到各国分工程度大小的限制。当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的

13、发展和完善,市场影响分工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见,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思想本身是错误的,但是,在市场和分工各有多大规模才能彼此符合的意义上,他的思想是正确的。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自问一:斯密如何看待货币的起源?答:斯密把货币的出现同分工以及社会变为“商业联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交换当事人在彼此交换时遇到了不便。不过,斯密并没有把交换中由于没有货币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困难作为解释货币起源的出发点。相反,他是从分工程度所决定的交换发展条件中引出这些困难的。他说:“自分工确立以来,各时代各社会中,有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除自己劳动生产物外,随时身边带有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

14、品,在他想来,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都不会见拒绝。”可见,交换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货币的出现。国富论关于货币起源的思想,可看作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优秀的成果之一。自问二:斯密对人们使用金属这一媒介作为货币有何看法?答:斯密认为在当时人们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货币的媒介有其历史必然性。金属有其当然的优点:不易磨损,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它还能任意分割而全无损失,分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且这性质却为一切其他有耐久性商品所没有。金属的这一特性,使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适宜的媒介。但是,如果使用金属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状况还比较粗陋,则其对金属的使用就往往会产生两种极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的麻烦;

15、第二是化验的麻烦。当然,为避免此种弊端,便利交易,所对应的方法就是建立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衙,以划一金属的分量和品质。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问一:何为商品的真实价格?何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为什么?(包括“问二”)答: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进一步解释(斯密观点):(1)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

16、,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刚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2) 任何东西的价格就是它的交换价值。所以,“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已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3) 由于两种辛苦和麻烦的量很难等当起来,所以人们创造了货币这一媒介,但其实“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就是用劳动购买,正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取得一样。此等货币或货物,使我们能够免除相当的劳动。它们含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

17、认为有同量劳动价值的物品。”由此可见,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4) 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时有高低,其购买也时有难易。一定金银量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或他种商品量,往往取决于当时已发现的著名金银矿山出产量的大小。所以,以金银作为货币必然使货币自身的价值会不断地变动,因而货币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而只能成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但是,劳动却另当别论,等量劳动,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对于劳动

18、者都可以说有同等的价值。诚然,他的劳动,虽有时能购得多量货物,有时只能购得少量货物,但这是货物价值变动,不是购买货物的劳动价值变动。所以,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5) 所以,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马克思对斯密价值观点的评价:“斯密在两种不同的交换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量,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的商品的活劳动量,或者同样可以说,决定于可以买到一定活劳动的商品量;他时而把第一种规定同第二种规定混淆起来,时而以后者顶替前者。在第二种规定中,斯密把

19、劳动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就是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因为工资等于用一定量活劳动可以购买的商品量,或者说,等于用一定量商品可以买到的劳动量。但是,劳动的价值,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价值,也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变化的,它和其他商品的价值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这里把价值本身当成价值标准和说明价值存在的理由,因此成了循环论证。”马克思还分析了斯密之所以在两种不同的交换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的原因:马克思指出,“斯密著作中的上述矛盾以及他从一种解释方法到另一种解释方法的转变,是有更深刻的基础的。”马克思说,假定所有劳动者都是不仅生产自己的商品而且出卖这些商品的商品生产者,那么,劳动的价值(用一定量

20、劳动可以买到的商品量,或者说,用一定商品量可以买到的劳动量),就和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完全一样,可以看作商品的价值尺度。但是在劳动的物质条件属于一个阶级(或几个阶级),而只有劳动能力属于另一个阶级即工人阶级的一切生产方式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情况正好相反,劳动产品或劳动产品的价值不属于工人。一定量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所支配的活劳动量,大于该商品本身包含的活劳动量。但是斯密完全正确地从商品以及商品交换出发,从而生产者最初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相互对立,所以,他发现(他认为),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中,一般规律立即失效了,商品(因为劳动既然被买卖,那它也是商品

21、)已经不按照它们所代表的劳动量来交换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一旦劳动条件以土地所有权和资本的形式同雇佣工人相对立,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调节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了。”斯密的结论是否正确呢?马克思说,“无论如何,斯密感到,从决定商品交换的规律中很难引申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后者显然是建立在同这一规律完全对立和矛盾的原则上的。只要资本直接同劳动相对立,而不是同劳动能力相对立,这种矛盾就无法解释。”但正如李嘉图所正确评论的那样,在这里,“劳动的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已经不再是等同的了,因而,商品的相对价值,虽然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调节,但已经不再由劳动的价值调节了。奇怪地是,斯密竟不了解,他的

22、疑问同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马克思指出,斯密把“劳动”和“劳动的产品”、“他人劳动”和“他人劳动的产品”等同和混淆起来了,这就为他混淆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提供了最初的依据。最后,马克思对斯密作出总结性评论,他说,“A和B这两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比例,完全不因为A或B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如何由不同的人占有而受到影响。”“但是,因为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的产品价值的分配本身,是以商品交换商品和劳动能力之间的交换为基础的,所以这就自然引起斯密的混乱。斯密还把劳动的价值或某一商品(或货币)对劳动的购买力当作价值尺度,这就使他在阐述价格理论、研究竞争对利润率的影响大的等等地方乱了思路,使他的著作

23、在总的方面失去了任何统一性,甚至使他把许多重大问题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问二:区分两种价格有何意义?答:从纯理论的角度上看,区分两种价格为人们确立了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从实用性的角度上看,区分两种价格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是由于同一真实价格的价值,往往相等;但同一名义价格的价值,却往往因为金银价值变动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所以,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虽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通的买卖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对于需要择时择地进行的商品交换来说,却有着很重大的指导意义,诸如订立永久地租或缔结长期租地契约。这里面关键是一个财富的量的变化问题:人们若要使财富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中实现保值的结果,短期

24、看固然不难,但就长期来看,就要充分认识所购物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差距,这才能使之实现保值的目的,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相应措施是商品尽量不贬值。 在国际贸易中,若能充分认定商品价格走向,期权交易是一个可行的保值手段。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问一: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前的初期野蛮社会里,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答:“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因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所以,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即此时的

25、商品价格是由人们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问二: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后的文明社会里,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答: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后的文明社会里,商品价格是由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这三部分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和决定的。(注意: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 !马克思对斯密商品价值三要素观点的评价: 马克思指出,斯密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这是对 的;说它们“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这就不对了。它们只有成为占有一部分价值即一部分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根据(条件),才是它们的所有者的收入的源泉。但是价值

26、的分配,或者说,价值的占有,决不是被占有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和资本,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说,是收入的源泉,也就是说,使它们的所有者有权占有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可是它们并不因此就成为它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的源泉。但是,说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马克思指出,斯密把商品价值被占有时分成的不同项目说成这个价值的源泉,是不正确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的上述见解对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都必须有代价地取得

27、,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取得要素“报酬”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在这里,生产要素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说,是取得一定收入的根据(条件)或源泉。但这种分配关系并不证明生产的各种物的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问三:斯密认为一国财富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答:斯密认为一国年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减少,还是不增不减,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年产物每年是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给这两个阶级的人民。(这两个阶级分别为勤劳阶级和游惰阶级)即国民财富不是用单纯财富总和来量度,而是用它对消费者人数的比例来度量。!注:这一观点在序论及全书设计中也有论述。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问一: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

28、场价格的区别?答: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而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区别在于:(1) 一种商品的自然价格是不变的,而市场价格是会常常发生改变的。(2) 一种商品的自然价格通常就等于它的使用价值,而市场价格通常就等于它的交换价值。(3) 两种价格的衡量标准不同:前者是劳动,后者是市场。问二:什么叫有效需求?答: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也许使商品的出售得以实现。此种需求与绝对需求不同。一个

29、贫民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有一辆六马拉大马车的需求,但他这种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因为那马车决不是为要满足他的这种需要而送往市场出售的。简而言之,有效需求即对某一商品在其自然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需求。问三: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答: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无外乎三种关系: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1) 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它的自然价格。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商品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2) 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它的自然价格。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的供售量,如果超过这商品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降到自然价格之下。(3) 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量不多不少,恰够供给它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和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