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2.94KB ,
资源ID:35687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687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docx

1、考研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3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P25,P29)6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的根本标准。7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区分可

2、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水岭。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重点):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9运动观 1)运动是标志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0时空观 1) 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 2) 物质和时空的关系 3)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11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

3、性 (1)绝对性: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2)相对性:不同事物的时空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形态有不同的时空。 1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4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

4、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联系和发展是两大总特征。15 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概念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16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7 矛盾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

5、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2)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 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6、、幅度和范围20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相互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21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

7、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2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磨炼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联系:

8、 两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却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内容的

9、客观性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各种意识都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找到他的原型。 2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重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实践产生)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随实践发展)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为实践服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实践检验)总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

10、实践。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根本的观点。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认识对实践有着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而错误认识的作用正好相反。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6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映射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反映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特点

11、:直接性和形象性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辩证法)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次飞跃实现的条

12、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运动循环(反复)性的原因 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不能一次就完成,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多次反复。原因客观事物矛盾本身发展变化过程及本质、规律有一个暴露过程主体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 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28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9有用即真理。 这一

13、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首先,它混淆了真理的有用性和客观性,把符合主观需要的看做真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其次,它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原则界限。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内容具有确定性,发展具有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

14、包含的。 A、绝对寓于相对中,通过相对表现出来 B、相对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现实意义 A、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列主义、毛邓三的科学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P78) B、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31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实意义: 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同时勇于承认错误,促使谬误向真理转化。3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

15、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3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或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标准,这一点是确定的、绝对的; 实践能够最终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定,即使当前实践不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终将会被以后的实践证实或驳倒。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所有认识,这一点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已被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

16、的进一步检验。34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35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A、相互制约:一

17、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B、相互引导: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C、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36社会历史观,人们对于所处的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18、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谁决定谁的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最根本的),此外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8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有制约作用。39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40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

20、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42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21、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 商品交换实质上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注意: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无质的不同,因而它们之 可以相互比较。4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两者不可同时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

22、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44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 (1)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意义 (1)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一次确定了什

23、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和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2)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45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价值量的因素 : 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劳动生

24、产率成反比; 与劳动的复杂程度成正比。46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在任何时间条件下都是相同的,不受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生产率仅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7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48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

25、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9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商品只要转换为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因而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

26、品占有者。”5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

27、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性。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5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 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2、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别的商品可以出卖。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

28、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5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5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5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是这些物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5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

29、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56、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

30、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者技术构成的变化。57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3、运动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4、资本周转: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5、影响周转快慢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及各自周转速度。58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5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59垄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