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57.09KB ,
资源ID:35666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666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风筝探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风筝探源.docx

1、风筝探源风筝探源探索发现风筝探源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7日 15:13) (探索发现2004-123) 2001年,美国软件顾问莫琳克莱门斯在翻看有关古埃及建筑物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幅图:这些人手里拿的东密西好像是绳子,并通过机械装置和空中的鸟状物相连。 莫琳克莱门斯推断,这是一幅象形图,鸟状物有可能是个巨大的风筝,人们正在用它提升重物。由此她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在听说了这个假想之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莫尔塔扎加里卜教授和他的学生将其投入了试验。整个过程仅用了40秒钟。试验获得了成功。 然而,曾经参与埃及吉萨高原测绘的美国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却表示质

2、疑,她说:“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她还强调,“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那么,中国最早的风筝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又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1977年,中国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 从这里出土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然而,当人们沉浸在编钟带来的惊喜时,几乎忽略了漆箱盖上的一幅图。 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鸟。 弋射图拓片专家说,这叫“弋射图”,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1990提出了让人意

3、想不到的新见解。他的假设是根据一幅汉画,汉画上有一组人,在用一个带着牵引线的弓箭去射那个大雁,大雁被射中以后,还没有死,继续往前飞,带着带有牵引线的这个弓箭就一块往前飞,一直到飞得掉下来,所以刘先生认为这个也有可能是风筝的起源。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 考古发掘的晚宋瓷州窑系风筝瓷枕因此,如果把“弋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战国时期。 可惜刘敦愿在1996年就去世了,留下的文字没有详细论述,因此我们无从查考他的假想。 而且,除了这些青铜器拓片和漆画以外,很难找到佐证这一假想的更多资料

4、。 那么,关于风筝起源,还有没有其它可以追寻的蛛丝马迹呢? 2003年夏天,我们来到了承办过20届世界风筝会的山东潍坊。 这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通常,鲁班像手拿的多数是锯子斧头之类的木工工具。 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这里的却与众不同,拿的既不是锯子,也不是斧头,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 在这里还经常看到这么个字(鸢)。 第一次看到它的人们往往为其读音和含义困惑不已。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这个字,潍坊市却使用得非常普遍。 1988年中国潍坊被推选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1988年,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山东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5、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 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都旗鼓相当,申报“世界风筝都”的竞争非常激烈。无论谁想胜出都不是件容易事。 正当评委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张底牌,作了一篇漂亮的“文章”,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风筝都”的称号。 潍坊围绕西汉时期鸿书里“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这个耐人寻味的记载,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尊鲁班雕像。 这个字读作“鸢(yuan)”。本意是人们常说的老鹰。 因此,“公输般制木鸢”的意思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 另外,墨子里也记载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不难想象,木

6、鸢和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换句话说,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莫琳克莱门斯推测鸟状物有可能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潍坊学者的观点,竟然使学术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再次升温。 多年来致力于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徐艺乙,最早对“鲁班制造的木鸟就是风筝”的论断提出了质疑。 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认为它只是可能有自有动力的一种飞行器,不能把它作为风筝。 潍坊学院的历史教授吴存浩,从事风筝研究二十多年,倾向“木鸢是风筝源头”的观点。吴存浩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鸢很可能就是风筝的雏形。 正当这场争论还处在“剪不

7、断,理还乱”的时候,新的疑问又摆在了面前。 “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又一个焦点。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持续飞行了整整三天。 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 这样离奇的事情,除了有文献记载,至于其真实情形,还确实从未见过。 为此,人们不止一次试图从另外的文献资料寻找突破口,却都无功而返。 争论显然于事无补,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试验,用事实加以验证。 正当学者们无处着手的时候这幅被称作古代“木鸢”的图片,不知什么时间悄悄出现了。 这幅图片最早见于英国风筝研究专家达维特贝拉姆的世界各国的风筝一书,书中

8、称:这是由科学家们复原绘制的木鸢图形。 科学家复原绘制的木鸳图难道这就是学者们苦苦搜寻的“木鸢”图形吗? 风筝研究专家孔祥泽:“风筝里头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风和泻风,如果说它没有达到停匀的这个程度,受风和泻风没有达到这个,它就不可能起来,他画的这个东西呢,不是真正的会做风筝的人做的,这是他们想像着画的这个。” 既然参照这幅图片制造的器物,连飞上天去都做不到,如果认定它就是古代木鸢的图形,恐怕很难让人相信。 看来,要想确定试验的相关数据,只能依据简短的记载进行猜想和推测了。 山东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 2003年,他查阅了许多史书,潜心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成果,依靠

9、多年的木工经验,费时三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 这只木鸢,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七十公分。 人们把竹哨绑在鸽子身上,鸽子飞孙继和准备做一个几乎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试验,把竹木材料的木鸢放飞到天空去。 第一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以说明问题。 在人们的期待中,又一次试验开始了。 这一次,木鸢真的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了一刻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 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 因此可以推断:鲁班制作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三天不降落,也

10、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不管飞行器使用的是纸张、皮革,还是采用木头、竹子制造而成,只要依靠风力而不是外加的机械动力、在空中飞行,都可以统称为风筝。木鸢应该属于风筝。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南通板鹞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差异,人们对于风筝的称谓历来就不尽相同。今天,南方还习惯上把风筝叫做鹞子。古书里尽管有过纸鸢、纸鸱(音:chi)一类的不少记载,但是,直到唐代,风筝这样的字眼在文献中才开始出现。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西楼一夜风筝急”的诗句。 高骈也有风筝诗一首: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

11、别调中。 有人认为这就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一词的最早出处。 然而,据考证,此风筝并非彼风筝。称谓虽然相同,所指的却不是一回事。 这些唐诗中所谓的“风筝”,事实上指金属片做的“铁马”。 风吹铁马,发出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那时的人们称之为“风筝”。 事实上,有别于“铁马”的“风筝”一词,它的出现纯属偶然的巧合。 如果把竹哨绑在鸽子身上,鸽子飞翔时会发出悦耳的哨音,人们称其为“鸽哨”。 明朝陈沂的询刍录记载: “五代汉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也就是说,象绑鸽哨那样的奇思妙想,在五代时期,被李邺用在了纸鸢上面。这段记载,不但最早印证了“风筝”就是

12、“纸鸢”,也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在文献中最早的解释。 从那以后,纸鸢无论带不带响器、形状如何,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俗名风筝。这一称谓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风筝一经产生似乎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韩信曾经用风筝线绳测量叛乱地点到未央宫的距离,企图挖地道袭击皇宫。 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 为搬取救兵,他绞尽了脑汁。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主意。决定用风筝传信告急。信里非常急切地写到:“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言下之意,如果不赶快解围,这里的将士就会变成敌人的美味。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敌人乱箭齐发。 幸运得很,风筝把求救信顺

13、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围。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的雏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木鸢,与火箭捆绑到一起,在作战时大显神威。神火飞鸦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对风筝外形的改进和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汉书记载,当了皇帝的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取大鸟翮(音he)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纽,飞数百步坠。” 这个异能之士自称能够一日千里地飞行,可以去窥探匈奴。他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了翅膀,头和身体也沾着羽毛,并配置了机关。从高处一路冲飞而下,飞行几百米后坠落。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念祖:“王莽下面募集(的)

14、那些很多能士,说他们能飞,而且的确做了飞行表演,从某一个高处往下面飞下来,那个也属于风筝,但是它属于比较大的风筝。应该说都是历史上最早的载人的风筝。” 19世纪之前,西方热衷于扑翼飞行的人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固定翼。人们研究发现,在蓝天上漂飞的风筝,借助人们拉动线绳的力量以及合适的风力,可以解决上升力和推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飞行器的扑翼完全可以用固定翼替代,并且效果更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利用固定翼解决飞行动力和升力的系统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清代白日飞升图由于条件的限制,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类似西方国家早期飞行试验的影像资料。他们

15、记录风筝更多的依靠文字。直到唐宋以后,能工巧匠和画家们以风筝为题材的作品才逐渐多起来了。像这幅清代白日飞升一类的风筝带人上天图,在古代绘画里非常罕见。这些图画里,风筝几乎都是被象征性地勾勒了几笔。因此我们无法看到那时的真实情形。 不过,今天的某些风筝负重尝试,向人们展示了风筝的巨大力量。 山东潍坊的风筝爱好者、在2003年夏天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表演。 他们使用的龙风筝长70米、自身重量约5公斤。 风筝将要负载的重物是一个“模特”和沙袋。 沙袋的重量是34公斤,它和模特的重量之合为45公斤多一些。 这里就是潍北放飞扬,风力果然不出所料,大概三级半。 表演共分两步,首先把这个11公斤的时

16、装模特,拴在风筝的线绳上,看看能否把它带上天空。 在负载了模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4公斤的沙袋,是否还能带起来呢? 由于松手的一刹那,用力过猛,风筝失去了平衡,迅速坠落下来。 再试一次看看,会不会成功呢? 终于,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这只70米长的龙风筝把45公斤重物、平稳地携带了20多米高,持续时间大约有10分钟! 当然,以这些表演的成功,去印证风筝载人飞天的记载或许不够严谨。 但是,它至少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那些风筝带人上天的古老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