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92.97KB ,
资源ID:35663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663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防治知识汇总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防治知识汇总doc.docx

1、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防治知识汇总doc旅 游 地 理一、旅游活动的概述 1、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者(是主体,具备三个条件:时间 经济收入 欲望)、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媒介)2、旅游分类:按游览区域分:国内与国际旅游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3、现代旅游的特点:旅游空间的扩大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旅游活动的大众 化;旅游目的娱乐性。二、旅游资源1、分类:自然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景观、 生物景观人文资源:遗址遗迹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建筑与设施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旅游商品。2、特点: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地域性。

2、3、价值:美学价值(色彩美、形象美、声音美、动态美)、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4、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比较项目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特征季节性与地域性可创造性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可呈点、线、块状分布范围小,一般呈点状分布表现特点风景景观建筑景观欣赏方法从审美、人地和谐的角度去欣赏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保护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破坏,进行维修和创造5、旅游景区景观特点的描述多样性-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体性质-景观的主要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以山林为主还是以水体为主,人文景观以历史

3、文化为主,还是现代风貌为主等。独特性-突出的景观地方特色和审美特色。地位-景观品位的高低:是世界级、国家级还是地方级。 6、景观特点的地理成因分析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因素:人口、民族、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宗教、聚落等 。7、旅游景观的欣赏天时-把握观赏时机; 地利-优选欣赏位置;人和-培养审美情趣(欲望)、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力、理解、创造力),品味文化内涵(文化内涵)8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资源游览价值; 种类多,质量-其“非凡性”的强弱、价值的高低,资源的集群性,地域组合状况交通便利,则开发条件优越。市场距离: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条件越优越。地区接待能

4、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四、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一)、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1、旅游景区的组成要素: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2、旅游景区规划原则:突出景观特色,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维护生态平衡,最佳综合效益3、旅游景区的交通规划:线路:旅游景区一般是以一个或几个紧邻的主要景点为中心,通过公路、河道、索道和人行道等交通线,将若干景点相连而成。因此,景区交通线路规划首先要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加快旅游速度、缩短旅游时间、减轻旅游疲

5、劳。某些交通工具(如观光马车)具有娱乐性质,可以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4、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 :是为了满足景区服务业的需要和旅游安全防范措施而兴建的,它们是整个景区的组成部分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有的服务设施需要集聚,有的需要分散,布局时需要具体分析(二)、旅游活动:1、正确进行旅游活动设计收集旅游信息,选择旅游地 设计旅游线路 确定出游的方案,保证旅游安全2、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突发自然灾害:暴雨、台风、暴雪、沙尘暴、洪水、海啸、潮汐、风暴潮、地质灾害。野生动植物造成的生物危害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肝炎、传染病等社会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战争,恐怖袭

6、击,社会动乱,犯罪活动,火灾,交通安全,景区基础设施安全,旅行社安全等3、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旅游区和旅游部门:,加强预防与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设置安全警告,劝阻制止危险行为;预防自然灾害;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救援等。旅游者的自我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出游时间选择避开灾害多发季节和多发的地区;外出旅游购买保险;加强自我医疗保护与防范措施。五、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1、发展旅游业的意义: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就业机会;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稳定2、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影响:对旅游资源造成不

7、同程度的破坏,文物古迹遭到毁损,破坏背景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大气污染加、重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外来文化对地方传统文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土地、住宅、消费品、日常生活服务价格上涨;占用和毁坏一定数量的农田和林地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选修V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自然

8、灾害的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关联性、严重的危害性,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3、影响: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1)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洪涝、干旱、龙卷风、沙尘暴、暴雨、寒潮等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热带气旋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涡旋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洪涝锋面、气旋等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纬度305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气候区、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

9、区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多见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至初春季节,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 (2)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类型 成 因基本知识基本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

10、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泥石流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陡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3)主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

11、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地区(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生物入侵、森林和草原火灾等5、衡量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抗灾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6、世界主要自然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20N50N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人文地理背景自然地理背景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

12、济发达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7、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变薄-加剧旱灾的发生,泥沙入湖入河淤积诱发洪灾,诱发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加剧旱涝、风暴潮、台风、海水入侵、物种灭绝、病灾、虫灾的发生。工程建设:开采矿山、修建大型水库、交通建设-诱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

13、因、影响和防治措施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区差异大。2、我国自然灾害带沿海灾害带:多风暴潮、台风、暴雨、旱涝、海水入侵、地震;沿江灾害带:多暴雨、旱涝、滑坡、泥石流等山前灾害带:多滑坡、泥石流、冰雹等。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自然背景: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海路兼备,自然灾害类型多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易引起低温冷害、冰雪灾害。而且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活跃。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

14、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人文背景: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4、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干旱高温时空分布:北方春旱、长中下伏旱,华南秋冬旱,西南冬春连旱。成因:自然原因: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增加,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少;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危害: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工业用水缺乏;物种灭绝等。防御措施: 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择耐旱植物,改变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 加大水利

15、工程建设,营造防护林;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等。(2)洪涝:时空分布: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成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夏季多暴雨);水文因素(凌汛、风暴潮;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河道曲折,泥沙淤积,地上河);地形因素(上游落差大,下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植被破坏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占用河道危害:人员伤亡;淹没土地;损坏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疾病的爆发;水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减产;防治措施: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工程措施(修水利工程;裁弯取直;修建分洪、池洪区;加固大堤;

16、开挖入海河道);防御措施(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台风:台风的形成和结构: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湿热洋面上,局部湿热空气强烈大规模上升,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强烈发展形成热带气旋,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时空分布:夏秋季节(79月),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省区。影响;不利:诱发风暴潮、狂风、暴雨、海啸、洪涝等灾害。有利影响:缓解旱情,降温消暑防治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营造防风林;加固堤坝;(拓展)个人防范措施: 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尽量不外出;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关紧门窗防雨,搬移窗台或阳台上的花盆以防砸落等; 台风袭来时,切勿靠近窗户;及时做好日常生活用品的储

17、备工作;检查线路,准备手电、蜡烛,储存饮水,以防断电、停水;多备一两天的食物和蔬菜.;不得已需外出作业的人员在避风避雨时要选择安全地带 (4)寒潮概念: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强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天气。(快行冷锋)时空分布:冬半年;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青藏地区、滇南、台湾、海南影响小(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距冬季风源地远,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入侵路径:东、中、西三路影响:有利影响: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增加土壤水分,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不利影响:

18、大雪掩盖草场;冻死牲畜;阻断交通;损坏水电基础设施;冻坏农作物等。防治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防寒准备;减少外出;牧区牲畜实行圈养;准备充足的饲料;植树造林。(5)沙尘暴时空分布特点: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碎屑物质丰富;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3)有利影响:有利: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不利影响:掩盖草场;覆盖建筑物;空气质量变差;加剧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

19、: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工程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灾害发生时尽量避免外出或出门带口罩。(6)地震成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分布特点:范围广、地震频率高,震源浅,危害大。影响地震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小的因素: 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能力越强,损失小;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损失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医疗设施与救护能

20、力。减轻灾害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建立灾害滥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等。【拓展】个人如何应对地震: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 建筑物附近:护住头部,逃往较开阔地带,然后蹲下或趴倒;避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广告牌、玻璃幕墙的建筑; 山坡地带: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寻找并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如遇到崩塌或滑坡等情况,要向垂直于滚石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往山下跑。火山喷发的有利影响:集中分布矿产资源;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 (7)滑坡、泥石流 成因:自然原因

21、:地貌: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山体中断层发育;水源:暴雨集中。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工程活动不当。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防治措施: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护坡工程;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8)赤潮:形成条件:纬度较低,水温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静水环境。危害:水质变差;水生生物死亡;生态环境恶化。防治措施: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使

22、用无磷洗涤剂(9)咸潮;形成过程:由于降水少或人人类过量取用陆地水,导致陆地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危害:水质变差;土壤盐渍化;影响生产和生活用水;生态环境恶化。防治措施:引淡压咸;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调控能力;加强河床作业管理,严格控制采沙的地段和采沙量。(10)病害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措施:培育抗病性较强的作物,抵御外来生物的入侵(11)虫灾和鼠灾: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

23、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作物的抗虫性差和栽培措施不合理。危害: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防御措施:可以生物防治,饲养虫鼠害得天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等归纳总结: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 RS、GIS等。 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三、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1、长江防洪体系工程 2、“三北”防护林体

24、系 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环 境 保 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概述1. 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2.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4、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根据因素的不同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二)环境问题概述1、概念: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影响和破坏了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2、分类:按产生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和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

25、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人类向自然界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核辐射污染等生态破坏: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枯竭。如:林草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2)人为原因 不断发展的工业生产从自然界中索取资源和向自界中排放的“三废”不断增多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引起许多环境问题。如军事武器杀伤力的增强、电子垃圾等。4、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

26、生态平衡 ;危害人类健康; 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等);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核泄漏、油田井喷等)。(3)人类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2、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采猎文明-崇拜、依赖自然-生物资源遭破坏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区域性问题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之后进行补救后工业文明-善待自然-谋求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概况1

27、、自然资源的概念:2、按可否再生与恢复分:可再生(生物、土地、水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和非可再生(矿产资源)(2)资源问题与利用、保护1、水资源短缺(水质型与水源型)(1)原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淡水污染、浪费严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增长快。植被与湿地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拓展):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其原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地势低平,不利于水库的修建(2)危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损害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引发国际冲突(3)解决对策: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

28、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调整产业结构。2、土地资源紧张、耕地不足(1)原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拓展)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

29、量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用有机肥 舍饲养畜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3、矿产资源问题(1)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后备矿产资源不足;地区分布不均(2)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土地退化;水污染。(3)解决措施:采用科学方法适度开采;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节约利用资源;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进行矿区回填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寻求可替代资源;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一)

30、森林资源匮乏1、森林的价值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美化环境经济价值:制作家具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重要的建筑材料等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拓展)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2、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3、森林破坏的原因:过度的焚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