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38KB ,
资源ID:35585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58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培训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培训讲稿.docx

1、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培训讲稿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数学教材培训讲稿第一部分 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6个单元,3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2)数与代数有3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第三单元1020各数的认识;第四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数。三个单元从页码看占全书128页中的108页。从教学时间看占60课时中的45课。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

2、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空间与图形有:二、分类、认识物体,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内容少只有8页,时间少,只用4课时。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统计与概率是课标的新增内容,第一册只安排了象形统计图初步感受一下统计,教材只有4页,时间只有2课时。3、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优越,感受统计的方法。(1)本册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表。(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知道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中获取信息;(3)根据统计需要,选择适当方法(计数、测量、实验)收集数据;(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问题,并与同伴交流;(5)发展学

4、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事实、用根据说话的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称为实践活动。本套教材每册一般安排的三个实践活动。本册有快乐的一天、环保小护士、小小统计员。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1)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造成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直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调查分析、预测推理、检验论证等数学过程与方法。(4)从小接触数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综合性和探

5、索性。(5)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四步)“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解释论证表达陈述,汇报交流”。二、教学目标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的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中“思考数学”。更重要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用数学眼光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学会进行“数学思放”。发展学生的理性认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态度,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思放、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

6、为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教参P3P5。1、知识与技能在第一册主要是初步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正确并逐步达到熟练进行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计算;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象形统计图、表。(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2)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3)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经验的、不那么严格的、可错的);(4)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2、数学思考它应该涉及以下内容:(1)结合数的认识,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7、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民抽象思维;(2)结合形体认识,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结合统计初步,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理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5)数学的思考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却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志。3、解决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几他人交流思维

8、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册是最初步、最简单的)(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同于传统的解题活动。它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解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份的活动才能解决的;4、情感与态度首先在认识上,情感态度目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要求,体现合格公民的许多素质是可以通过数学课堂活动来培养,使数学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怎样体现呢?(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

9、性及数学结果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四个方面的目标呢?或者说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1)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2)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不能孤立进行;(3)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4)注意处理好“目标的达成、目标渐进、目标渗透”,不能一刀切,有的

10、不是立竿见影;明确地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作出具体的说明,这是标准的一大发展,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过去,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与技能,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作为“顺带进行的副产品”。一旦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矛盾,后者自然退位服从前者。现在把四个方面并列为整体目标,能够有力的制约“退位”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三、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这册实验教材在编写中注意四个遵循:遵循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规定的数学内容及目标;遵循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遵循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具体体

11、现了以下五个特点: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1)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有直接经验的;(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用具体情境引入数学问题,P16例1;用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路,P4例1;用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25例4;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1)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P7例1;(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P13第79题;(3)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

12、实践,自主探索;P5例4;(4)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72例3。我们想通过以上的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说1、2是内容,以下是呈现方式: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1)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教材基本上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很少且以对话出现;由于教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从实验区反馈意见,学

13、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书。(2)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3)课堂活动(本教材的独创);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不同于做一做、练一练。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课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化。按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练习活动。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教学活动:任务是学习认识新知(例题),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课堂活动:任务是理解内化新知,在小组(同桌)之间进行的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是一种半独立的学习活动;练习活动:任务是巩固、应用新知

14、,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个体活动。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分别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它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1)联系实践,综合应用,探索为主,形式多样;(2)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结合,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分散个体进行的小活动至少有三次;集中全班性活动也是三次;(3)题材多样,贴进学生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4)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允许

15、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3)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本册教材安排两个数学文化:数的产生、生活中的分类;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事故,数学的影响数学文化有助于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参P18P20)五、课时安排建议(教参P2021)第二部分 单元教材分析准备课:上学了(P2P3)应把握以下几点:(1)在看、数、说的活动中,使初入学儿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老师、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产生愉悦;(2)不要求儿童是否会数数,是否会

16、认数字。注意让学生在感受110各数具体的情境中说一句含有数字的话;(3)在数与说同要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注意根随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组织教学活动。(4)室内外结合,看校园与看主题图结合。(课例见教参P24P26)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材说明(1)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为15、0、610三段,突出5、0、10;(2)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分有合,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610加减法是混合安排;(3)数的组成不作为知识点加以学习;(数的组成与加减计算是同一知识平台;数的组成不是加减计算的唯一基础)。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建立初步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具体

17、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2)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感受计算的必要性;(3)提供算法多样化: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增大探索不同方法;怎样体现?加法:顺数、合起来数、合并等;减法:倒数、分开数、以加助减等;尊重、宽松、交流、选择。(4)操作与表达的有机结合;(5)关注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第一个课题:15的认识(P4P6)(1)四个例题的层次例1 情境化、数与说;例2学具化,数与认;例3 概括性(抽象化);例4综合性(比、涂、读、写)(2)数、读、写数是基础;读(认)是重点,写是难点(3)操作(数、说、圈、摆)中

18、加深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注意圈法的多样化)P1213练习一16题,特别是P12第1题的圈法第二个课题:0的认识(P7P8)(1)三个例题的作用:例1 没有用0表示:例2 0是起点;例3 0的读写;有条件的可结合温度计认识“0 ”。(2)经历体验,从有与无的对比中认识0;(3)注意P8第3题,P12第3题,抓住“你发现什么?”注重学生的合情推理。第三个课题:比较(P9P13)(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重视直观操作活动,充分调动生活经济;(2)符号是数学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作;(3)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这对发展学生符号感十分重要;(4

19、)如果学生数与比的过程与教材呈现的顺序不一致,要尊重学生,尽可能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5)在数的比大小之后,调动学生的经验,比较物的大小、高矮等。第四个课题:5以内的加法(P17P16)(1)四个例题的作用例1感悟加法;例2探索算法及算法多样化;例3书写算式;例4一图二式(2)体会加法的意义结合生活情境。生产计算需要,确定计算方法,录求计算结果。(3)算法多样化接着数、合起来、加1再加1(4)对计算的速度暂不宜提出统一的具体的要求。(5)注意课堂活动与练习中的开放题(如P17第4题,摆一摆,填一填 4)数学文化(P16)处理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结合教学,结合看图,由教师给学生介绍;让学

20、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由学自己来讲故事;让学生围绕“阿拉伯数字”收集资料,举办图片展览等等;第五个课题:5以内数的减法(P19P20)(1)四个例题的作用例1 用两幅连续性画面,从动态中让学生感悟减法;例2 探索算法及算法多样化;例3 书写算式;例4 一图二试(两减)。(2)减法的意义理解上比加法难的多,要结合实物、动作、图形充分感知;(3)加法中强调的几点在减法中同样要注意。(4)关于一图二式(P22第41页,结合画面说明两减与一加一减)(5)题目的开放性与灵活性(P23第61页,可以写出两加或两减,要求学生只写其中一式即可)。第六个课题:610的认识(P24P27)(1)五个例题的层次例1情境

21、化,数与说;例2学具化,摆与认;例3综合性;例4表示顺序;例5完整认识10以内的数。(2)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3)突出10的认识,并感悟10与19各数的关系(P27第3题)第七个课题:6、7的加减法(P28P31)(1)加与减有分有合,结合具体情境(P30例6)调动需要、加深加与减的感悟;(2)围绕数与运算(数感)加大开放题的空间及题数。(P29第3题,P31第1、2题)第八个课题:8、9的加减法(P34P35)(1)呈现一图四式;(2)呈现形式的简化与内容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例1的灵活,例2的开放与综合);(3)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困难的学

22、生加强帮助,增强自信心;(4)注意图画形式的数学问题。(P35例3)第九个课题:10的加减法(P36P40)(1)充分认识重要性、综合性和教学难度;10以内的巩固、20以内的基础,既是一个数,又是一个计数单位(2)10的认识、10的组成、10的加减有机结合;P36的例1、例2,课堂活动的14题(3)关注P36例2、P39第8题;(教参P67P68有专门介绍)(4)P40第6题既是解决问题,又是数学思考,指导儿童用数学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初步学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十个课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P41P47)(1)结合情境感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3、是加与减的巩固与深化,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2)注重图形、语言表达与算式的有机结合;(三者要一致)(3)呈现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强化第一步计算的结果;(4)注意解决问题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整理与复习(P48P51)这一单元是一个大单元,安排有:(1)整理与复习的功能;一是回忆:主要知识;二是整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三是质疑;查漏补缺;四是练习;进一步熟练。(2)让儿童产生整理的需求,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教参P76P79的课例)(3)注重观察与发展。(体现合情推理主观性、个体性、片面性)实践活动:快乐的一天(P52P53)

24、(1)活动的基础与目的(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强化感受与应用)(2)活动内容(游园),感悟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和探索性;(3)活动的组织(集中与分散,个体、小组与全班,实景与模拟等)(4)教材提供的是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在家庭、在学校、在田园发现数学问题(活动的安排及时间应有灵活性,可调整、可改造)(5)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让学生有愉悦感。二、分类、认识物体这是一个小单元,单元教材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1)儿童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入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这种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就是分类。(2)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认

25、识是通过分类来进行的,即形状相同为一类。可以这样认识,分类是为认识物体作准备,认识物体是结合分类来进行。第一个课题:分类(P54P58)(1)创设具体情境,产生分类的需求,经历分类的过程,尝试分类的方法、体验分类的优越。(P54主题图)(2)尊重学生在分类上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按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分的理由”。(3)结合具体的整理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整理书包、整理桌面、整理房间等)第二个课题:认识物体(P59P62)(1)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分类认识物体,重在感知和辨认,不要拔高要求。(注意教材P59提示语“正方体形状的有“不“不是特征是指

26、实物)(2)注意体现“实物模型图形实物”这样一个认知过程。(3)教材安排了摆、玩、猜、拼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与玩耍中进行猜想、探索、发现。(注意P61第三题,摸与说不是看与说)三、1120各数的认识本单元两个课题认识1120各数(包括数、读、写),认识个位、十位,10加几及相应减法。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第一个课题:认识1120各数(P63P70)(1)主题图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真实感受10以内的数不够用,需要更大的数),结合看、数自然呈现1120各数(2)例题的安排意图例1利用小棒图,突出10个一是一十,数、捆、写结合,突出捆。例2利用计数器,突出个位、十位,拨、读、

27、算结合,强化10和几组成十几;例3抓住11这个特殊数,结合个位、十位感受位置值。(3)通过捆(小棒)、拨(算珠),读、写、算(10加几)结合,在10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注重认数与计算的结合。(4)结合数序及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大一点与大得多,小一点与小得多)。(P66例4,P70第11题)第二个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P7176)(1)三个例题例1是十几加几(不进位)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例2是十几减几(不退位)及减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例3一图两式(一加一减),体会加减关系。(2)结合摆小棒及旧知(10以内加减),展示算法多样化的探索过程。整理与复习(P7779)(1

28、)数数是认数的基础,数的方法要多(P77第3题),数得要快(P77第2题);(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多种活动(P77第16题)帮助学生建立数感;(3)沟通认数与计算的结合;(4)经历整理过程,体验整理方法。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1)活动的简要过程清洁母亲河,分类处理“垃圾”;绿化母亲河,护树、植树(树的棵数及人数);保护母亲河,制定环保公约。(2)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知识的综合运用。(3)体现活动的阶段性与系统性,体验事物的发展变化(环境的过去、现在、将来)。(4)普及基本的环保知识。四、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教学说明(1)本单元知识是课标明确要求

29、的重点知识,要求达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2)加法按9加几与几加9、8加几与几加8安排,减法按11减几,12减几18减几安排;单元教学建议(1)始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产生计算需要,感悟加减意义;(2)加强学具拼摆,引导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通过必要的练习题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注意把握课标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与必要的、多种形式的、学生又有兴趣的练习形式和练习要求,以达到熟练完成课标要求:810题/分)(3)沟通加与减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第一个课题:9加几(P82P88)(1)主题图(P82)要突出计算要求,学习用

30、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2)四个例题的安排意图;例1、9加几,可数,可凑;例2、9加几,可数不便凑;例3、几加9可数;例4、几加几只能算。(3)体验加法含义,突出算法多样化;(4)逐步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算法,并进行必要的练习P88第7题首次提出“又对又快”。第二个课题:8加几(P89P93)(1)脱离学具,加大计算过程的思维内化;(2)及时沟通8加几与9加几,9加几与几加8的联系,强调计算方法的迁移;(3)练习形式多样,大量加大,又对又快。第三个课题:7、6加几(P94P97)(1)计算对象抽象(不能直观数出结果),计算过程简化,加大思维难度,有利于发展数感;(2)加大计算的应用性(P95例3)、选择性(P96第3题)、灵活性(P97第5题);第四个课题:11减几(P98P103)(1)例题的编排意图一图两式,减法成对出现,减速少思维记忆难度;逐步减少形象直观对计算的支撑,逐步增加计算过程的思维内化;(2)练习中出现一图三式及填空题,加强加与减的联系;(3)增强纯计算的题量,逐步达到“又对又快”的要求。第五个课题:12、13减几(P104108)(1)例题的编排四个例题两个内容,例1、例2为12减几;例2、例4为13减几;(2)一图两式,减法成对出现;(3)开始以加助减,简化计算过程。(4)讨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