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8.56KB ,
资源ID:35520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520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docx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9 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3、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

4、,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m)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 诣太守(y) (三)诵读和复述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

5、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

6、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多媒体显示: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

7、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4.学生合作完成

8、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一)导入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祖国风景名胜)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展示课件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9、勤读诗文的好习惯。)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 (三)时空连线。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 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1.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2.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

10、里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 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击课件显示: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学前预设:(1)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

11、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2)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3)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1)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3)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

12、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

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

14、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

15、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

16、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17、变化。我们不必去追求陶渊明笔下那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了许多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的人间仙境,不信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祖国风景名胜图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 :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九)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源之美:美、乐、奇桃源情

18、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三、总结提升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

19、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教学中我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从而 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活跃了课堂

20、气氛。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效果就会更好。10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三)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记”的特点,把握文意,理清文

21、章思路。(四)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入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2)学生齐读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

22、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3、,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心乐之清 去 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

24、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日光下澈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佩环。(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似与游者相乐。( ) (4)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5、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潭中气氛(气氛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1)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2)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3)请学

26、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4)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27、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

28、情于景也)(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移步换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

29、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三、总结提升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

30、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11 核舟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二)情感目标: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四)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关于微雕: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