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114.46KB ,
资源ID:35514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514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25七律长征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熟读诗文,达到背诵2按律诗的节奏朗诵3理解诗

2、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二、新课导入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2出示长征的资料。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

3、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

4、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三、预习要求1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2朗诵时注意诗的节奏3理解诗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走泥丸(wn)云崖暖(y)岷山(mn)磅礴(png b) 逶迤(wi y)2认清字形。(1)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2)找出生字的形近字。丸九崖涯岷民3理解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5、、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泛指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五、细读课文,了解诗意1朗读全诗,数一数全诗共几句,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第四句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

6、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3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六、课堂作业1朗读这首诗。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一、明确课时目标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

7、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朗读全诗。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出示诗句。(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逶迤”指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指气势雄伟,都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细浪”是翻着浪花的细流,“泥丸”是泥团子、小泥球,“细浪”“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有感悟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颔联不仅写出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暖:1935年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

9、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有感悟地朗读,体会颈联的思想感想。3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在长征途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4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10、5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尾联,说说你的理解。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五、背诵全诗六、欣赏歌曲长征七、总结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八、作业背诵全诗,理解全诗,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

11、“红军在翻越雪山时,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这么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十、课后习题2说说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了

12、诗人怎样的情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逶迤”和“磅礴”是用夸张手法写出山势雄险, “细浪”和“泥丸”用比喻手法写出在红军眼里这些困难多么渺小,表现诗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暖”“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暖”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13、快心情,“寒”写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26开国大典知识与技能: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14、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了解课文大意,学会分段二、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人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

15、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三、预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词意。3弄懂文章大意。四、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摄影生字、新词卡片)典礼(din)委员(wi)协商(xi)外宾(bn) 诞生(dn) 电钮(ni)瞻仰(zhn) 飘拂(f) 骑兵(q)嗓子(sng) 副主席(f) 奏国歌(zu)毛泽东(z) 共产党(dng) 汇集(hu)肃立(s) 率领(shui) 语调(dio)擎着(qng) 榴弹炮(li)排山倒海(do) 聂(ni)

16、荣臻(zhn)2理解词语。擎:举。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瞻仰:恭敬地看。汇集:会合,聚集。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练习分段:(1)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2)学生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第一段(14):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盛况。第二段(510):写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第三段(1113

17、):写阅兵式盛况。第四段(1415):写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明确七个镜头: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明确课文大意2理清典礼过程3理解重点句子含义4谈谈学习后的感受二、影片导入,烘托氛围1播放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谈一谈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全场人们

18、欢呼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2今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的壮观场景。三、预习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四、检测学情(一)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开国大典于_年_月_日在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估计总数_。会场在_。主席台设在_。2说说课文大意。(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说说天安

19、门广场的位置。(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2画一画丁字形广场,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

20、席台。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到自豪,扬眉吐气)

21、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三)精读第三部分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四)精读第四部分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五)总结全文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六、课堂训练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

22、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写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因此,我让学生首先分段,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给课文分段后,一开始就由课

23、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

24、,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27*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与技能:1认识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

25、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时目标及要求1认识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自学时间12分钟。二、导入、揭题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三、自学要求1自学新词。2了解课文大意。四、检测学情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不要读成“y”;“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不要读成“zh”。3词语解释殉职:因公务而

26、牺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给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艺界。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4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到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

27、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提问:朗读句子,想一想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心态;他为什么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当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他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觉得心酸;但岸英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毛岸英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从“整整”“只是”“还是”,我们能体会到毛主席在回忆岸英的成长经历,他的心情是极度悲痛的。)点拨:一位父亲在得知儿子牺牲后,能这样无声地回忆,无声地隐藏自己的悲痛,着实令人震撼。从

28、他“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我们能感受他的内心剧痛。(2)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提问: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毛主席面对抉择的心理活动,感受他身上的凡人情怀和不同于凡人的宽广胸怀。(这是描写毛主席面对抉择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

29、体葬在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首相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当时毛主席要思考的问题。“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毛主席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子女相见,自己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作出了将儿子葬在朝鲜的这一艰难、痛楚的决定。)点拨: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作出将儿子葬在朝鲜这一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宽阔

30、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3)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提问:结合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毛主席写的诗句的理解。(毛主席写的这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土地上又有何妨。)点拨:毛主席引用的这句诗,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感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提问: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