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3.03KB ,
资源ID:35437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437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 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计划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 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计划教案.docx

1、最新 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计划教案广播电视概论教案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属类: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学分: 3计划课时:48学时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制订时间:职业资格: 无开课部门: 文学院制 订: 广播电视学课程组批准人:课程负责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入门基础课程。(二)课程定位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对广播和电视两大媒体的入门性教学课程,广播电视概论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为逻辑起点,以一年级学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设置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习者

2、在全面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广播电视行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工作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从而能够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更加细致、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公共关系、文化创意和文秘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本课程教学在理念上要尽力适应社会上相关职业岗位群对媒介从业人员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以及

3、新闻传媒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趋势,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在内容上要着力从学科体系建构、理论知识完整向注重实用、知识精讲转变;在体现教学方法上要从学科式、授课型教学方法向技能型、训练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转变,突出实际案例和技能训练,以及新型媒体等新知识的掌握,配合以网络教学,扩大学生的视野,达到基础扎实、技能熟练、职业素养良好的目标。2、具体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和调研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媒介素养。首先,围绕各种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和采编规律展开教学,开拓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视野的培养和拓展;其次,强化调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组织并鼓励学生到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开展不同层面的调研活动,通过调

4、研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1、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尤其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动态要较为关注。2、充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属性,对广播电视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形式的变化要充分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业界出现的新问题;3、在学习和调研中学会分析各种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和采编规律,培养学生的采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二)职业能力目标针对学生在新闻媒体、网站、政府部门与企业就业的特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1、培养媒介素养和媒介批评能力;2、口头表达

5、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新闻专业水平,具有自由表达独立见解的能力;3、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快速跟踪新技术和新媒体需求的能力;4、培养高效获取信息的采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5、具有获取新闻记者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采编能力。(此证学生无法申报,只有正规媒体从业人员方有资格申请报考)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专业基础课程)(一)课程教学内容 章 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第一章、第二章广播电视史前史、产生与技术发展讲授、观影了解广播的诞生过程和电视的诞生过程,掌握历史上的主要技术发展。第三章广播电视新媒体讲授、讨论学习新媒体为人类传播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第四

6、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讲授、观影了解广播电视传播符号及其特点,掌握基本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知识第五章第一节美国广播电视事业 讲授、观影、讨论了解美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简史,掌握美国广播电视事业引领世界潮流的原因以及对其他国家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英法俄广播电视事业讲授、观影、讨论了解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广播电视强国的发展简史,掌握英法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和对其他国家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五章第四节日韩广播电视事业讲授、观影、讨论了解日韩等亚洲广播电视强国的发展简史,掌握日韩广播电视事业的优势和对我国带来的影响。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改革开放之前)讲授、观影、讨论掌握中国广播电

7、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六章第三节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改革开放之后)讲授、观影、讨论明确广播电视事业的架构和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任务和功能。了解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广播电视宣传的职能。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讲授、观影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及其特点。第八-十一章广播电视采编业务讲授、观影了解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明确电视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第十二章广播电视编排讲授、调研、讨论掌握电视节目整体编排 第十三章章广播电视管理体制讲授、调研、讨论对比分析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掌握几种主流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和优劣势。第十四章广播电视产业经营讲授

8、、调研、讨论了解各国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营与发展,分析新媒体给广播电视带来的挑战。复习(二)学时安排表(学习情境规划与设计)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

9、程度。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后续课程:专题工作坊广告学(三)课程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2、本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并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和课后实践项目,及时反馈教学效果。3、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10、检查和对新闻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见习、调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VCD、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教学过程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程练习、指导课外实践活动和推荐参考书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

11、实际问题。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职业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新闻信息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中的具体案例和具体问题,对以后从事记者、编辑、广告策划等职业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

12、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后续课程:专题工作坊广告学(三)课程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2、本

13、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并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和课后实践项目,及时反馈教学效果。3、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新闻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见习、调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VCD、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教学过程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

14、作用。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程练习、指导课外实践活动和推荐参考书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职业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

15、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新闻信息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中的具体案例和具体问题,对以后从事记者、编辑、广告策划等职业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项目载体)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 第二章文献资料片观摩1、电台的创办 2、电视的创办广播诞生、电视诞生 3第三章新媒体介绍视频展示1、新媒体不同形态2、讨论: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广播电视新媒体 3第四章传播技术模型图片展示1、传送技术 2、接收技术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3第五章第一节NBC、CB

16、S、FOX、HBO、CNN宣传片展示1、讨论美国引领世界潮流的原因2、讨论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美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影响。3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BBC、ITV、CANAL+相关宣传片展示1、节目模式产业 2、讨论无限创意在英伦 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广播电视强国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影响。3第五章第四节NHK、KBS相关宣传片展示1、大河剧2、讨论韩国真人秀节目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日韩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影响。3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历史资料片展示1、新闻简报 2、讨论春晚的语态演变中国广播电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3第六章第三节电视新闻改革和综艺真人秀崛起资料

17、片展示1、东方时空 2、超级女声 3、讨论真人秀的走向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架构、任务和功能 3第七章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节目类型视频展示1、新闻 2、综艺 3、电视剧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及其特点。3第八-十一章中央电视台业务资料片展示1、采编 2、主持 3、技术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电视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3第十二章NBC、中央电视台编排图片展示1、NBC节目单 2、中央电视台节目单 3、讨论节目编排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3第十三章章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管理体制资料展示1、讨论国有体、私营体制 和公共体制的区别主流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和优劣势。3第十四章欧美和中国广电产业运营资料展示

18、 1、欧美模式 2、讨论中国广播电视经营面临的挑战各国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营与发展 3实践广播电视频道调研1、本地频道 2、卫视 3、频道创意掌握广播电视频道的定位、节目设计和节目编排。8复习1共48学时,其中讲授40学时,实践8学时四、课程实施广播电视概论作为入门性教学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媒体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考虑传播者、媒介、讯息、受众四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适应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对

19、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合理吸收与学习传统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努力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教师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课程专任教师全部能从网上下载素材,掌握最新学术信息,共享全国著名高校的课程资源。2、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双向互动”原则,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3、从广播电视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出发,提倡“实训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实地调查研究等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调研活动中感悟到广播电视行业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广播电视和新闻行

20、业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学习动力。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1、教的评价:根据学生评教,麦克斯报告,遴选任课教师,根据师德、教学水平对老师进行评价。2、学的评价:无纸化考试。通过分组调研做出的调查报告和现场展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与考核。注重过程的考查与期末的无纸化考试相结合,探索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考核办法。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多媒体影音播放设备、广播电视前后期采编设备。(二)师资条件 课程组负责人1人,任课教师不少于3人。任课教师都有相关学科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专业能力,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职称层次合理。(三)教材编写以中国人

21、民大学周小普教授编著的广播电视概论(2014年第一版)为基础,编写相应的教案或课件。将教材的内容删繁就简,适当整合,在深化、细化的基础上,将其简化。注重任务驱动和实践导向,注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结合。(四)信息化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适当运用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七、其他说明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

22、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后续课程:专题工作坊广告学(三)课程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2、本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

23、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并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和课后实践项目,及时反馈教学效果。3、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新闻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见习、调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VCD、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教学过程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程练习、指导课外实践活动和推荐参考书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

24、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职业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新闻信息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中的具体案例

25、和具体问题,对以后从事记者、编辑、广告策划等职业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教学内容章 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第一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讲授、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讲人类传播活动发展讲授、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和传播学在西方的起源条件,知悉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讲信息与传播符号讲授、讨论要求学生了解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第四讲人类传播的过程模式讲授、讨论要求学生了解传播过

26、程的理论要点以及各种主要的模式。第五讲大众传播讲授、讨论、观影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大众传播的概况,掌握传播的一般性功能,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及功能失调的关系。实践课外出实践课:走访新媒体,指导学生总结其传播特点和功能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要求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掌握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第六讲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讲授、讨论要求学生理解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掌握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与现状,重点学习麦克卢汉与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第七讲受众研究讲授、讨论理解受众概念及受众会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动机,介绍相关受众研究理论及选择性心理机制。第八讲传播媒介(性质和作用)讲授、讨论理

27、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情况及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主要宏观效果理论。第九讲传播者与传播效果讲授、观影理解并掌握学习传播者控制研究的内涵,介绍把关及把关人的相关研究,掌握深层控制及各种控制形态。实践指导外出实践课:学生进行采访体验传播者议程设置特点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要求学生理解传播者议程设置的目的,掌握传播者控制论。第十讲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讲授、讨论了解国际传播的概况和全球信息化内容。第十一讲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讲授、讨论掌握传播研究的一般方法,各种常见方法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要领。实践指导运用传播学方法,对某一传播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新闻分析中(二)学时安排

28、表(学习情境规划与设计) 教学模块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项目载体)主要内容学时分配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通过展示图片带学生回到传播历程中讨论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2人类传播活动发展文字和图片讲述人类传播历程讨论信息传播和社会的关系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2信息与传播符号文字讲述何为信息和符号图片展示符号的类别和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的意义与象征性社会互动2人类传播的过程模式文字和图片展示传播现象和传播模式讨论几种传播模式的运用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传播基本模式2大众传播日常传播现象情

29、境代入1、案例讨论2、新闻视频展示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功能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4学生实践教师给出几种新媒体学生自行到新媒体或者网络上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资料调研学生对新媒体的内容、技术手段以及传播功能进行分析和总结3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制度1、讨论不同传播媒介的作用2、讨论几种不同传播制度的特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2受众研究通过新媒体资料的案例导入受众这个群体的讲解1、图片或视频展示受众研究的重要性及受众的特点2、数据分析我国受众的情况受传者与受众、受

30、众的选择因素及理论解释、反馈与受众调查、我国的受众调查2传播媒介(宏观效果)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进入传播效果情境讨论传播效果和制约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2传播者与传播效果由一个“传话”游戏代入情境,讲述传播者“议程设置”功能和传播的控制1、讨论传播者把关人角色的意义2、讨论传播的控制和效果,案例分析。把关与把关人、深层的控制、控制形态、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2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供一个采访情境由学生进行采访,以体验传播者议程设置特点体会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能4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理论和案例引入国际传播的学习视频播放美国外交事务信息传播,讨论全球信息秩序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由学生曾经做过的调查问卷引入此章节的学习讨论几种研究方法的适宜性传播学研究的4种方法2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列出出四种传播学研究方法学生运用其中一种对某一传播现象或者活动进行调研和分析,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将传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