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05KB ,
资源ID:35216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216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docx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磨头中学 邱建国 选修3-5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2、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

3、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

4、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

5、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

6、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

7、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

8、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9、?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

10、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

11、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

12、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篇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 抛体运动

13、第一节 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曲线运动 2. 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4、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 (变、不变) ,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 运动,一定具有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

15、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

16、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

17、: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 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 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引导: 速度是 (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 ,也就具有 ,因此曲线运动是 。 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a d b 解析: 例题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

18、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_ 解析: 例题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_请做图分析: m f 【课堂小结】 1.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抛体运动 1、 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

19、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 、b 例2、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

20、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 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

21、动的分运动。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 3、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 4、理解合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分运动合成的。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做课本演示实验: a在长约80100cm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金。 b,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匀速上升,做直线运动,记下它由a移动到b所用的时间。 c:然后,将玻璃管重新倒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到它是斜向右上方移动的,经过相同的时间,它由a运动到c:篇四:人教版高中物理必

22、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

23、”,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

24、看成质点( )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 ) a 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三、参考系 1定义: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时,必

25、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 考系。一个物体一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须认为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例二】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的。以车厢 为参考系,人是_的。 3参考系的选择: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选取参考 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 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绝对参考系和相对参考系: 【例三】对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

26、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课堂训练: 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是( ) a 一定是静止的。 b一定是运动的。 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 d无法判断。 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 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 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 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地球为参照物。 四、坐标系 阅读材料: 理想模型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27、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引入“理想模型”的概念,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把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直接地应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的时候,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0万公里)比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公里)大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场合,就可以直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在研究炮弹的飞行时,作为第一级近似,可以

28、忽略其转动性能,把炮弹看成一个“质点”;作为第二级近似,可以忽略其弹性性能,把炮弹看成 一个“刚体”。在研究一般的真实气体时,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范围内,可以把它近似地当作“理想气体”,从而直接地运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来处理。第二,对于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以先研究其理想模型,然后,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加以种种的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这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与实际的气体并不符合,但经过适当修正后的范德瓦尔斯方程,就能够与实际气体较好地符合了。第三,由于在“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舍去了大量的具体材料,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更便于发挥逻辑

29、思维的力量,从而使得“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的条件,指示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例如:在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中,常常以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应用量子力学对这种“理想晶体”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其强度竟比普通金属材料的强度大一千倍。由此,人们想到:既然“理想晶体”的强度应比实际晶体的强度大一千倍,那就说明常用金属材料的强度之所以减弱,就是因为材料中有许多“缺陷”的缘故。如果能设法减少这种“缺陷”,就可能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后来,实践果然证实了这个预言。人们沿着这一思路制造出了若干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接近于“理想晶体”的强度,称之为“金胡须”。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

30、有质的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理想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 1.2时间和位移(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 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 补充。 学习重点: s-t图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 匀速直线运动。 2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 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其特点是位移随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