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70KB ,
资源ID:35209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209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docx

1、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论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摘要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孕育了丰厚博大、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术和民俗等具有山西特色的资源,为山西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然而,山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如何保护与开发好这些珍贵资源,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山西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及特点基础上,探讨了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

2、游开发应遵循原则和加快其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旨在为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关键词 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特点;现状;问题;建议The protection of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 and the travel exploition in Shanxi provinceAbstract:Shan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ese nation.With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it has produc

3、ed a rich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e,includ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The culture involves the folk literature, music,art, dance,drama, traditional art and so on. Those provide the resource base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However,Shanxi has neglected the Intangible cultu

4、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thus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se precious resources,change its resources advantage into economic advantage,it i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nxi.Based on analysi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

5、f Shanxi Provi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he status of tourist.It also put forward many principl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The objec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we want to provide deci

6、sion-making for Shanxi non-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ourist development.Key words:Shanxi;non-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tatus;problem;suggestion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术和民俗等具有山西特色的资源,为山西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然而,山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保护与开发好这些珍贵资源

7、,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发展以旅游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旅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类及特点(一)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1、国际有关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此定义,山西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如表1。2、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物质文化

8、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根据此定义,山西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分类如表2。(二)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由上述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类可以看出,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繁多,品位较高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品位较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8年7月初结束止,山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省级非物质文遗产130多项,市县级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遗产只是总量的一小部分,尚待普查清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多得难以数计。其资源涉及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语言和口头文字类、知识实践类等五类。这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广泛民间影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分类表1分类典型代表口头传说和表述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宋丑子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万荣笑话等。表演艺术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二黄、左权小花戏、线腔、运城眉户、挠羊赛、背冰、风火流星、祁太秧歌、朔州秧歌、稷山高台花鼓、繁峙秧歌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寿阳爱社、寒食节、迎神赛社、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晋祠庙会、洪洞走亲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峨口挠阁、孝义贾家庄婚俗、关公信俗

10、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滩羊皮鞣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阳城焙面面塑、新绛面塑、黎侯虎、高平刺绣等。非物质文化分类表2分类典型代表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宋丑子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万荣笑话等传统表演艺术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二黄、孝义碗碗腔、左权小花戏、线腔、任庄扇鼓傩戏、运城眉户、挠羊赛、背冰、六合拳、风火流星、临县伞头秧歌、祁太秧歌、朔州秧歌、稷山高台花鼓、繁峙秧

11、歌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寿阳爱社、寒食节、迎神赛社、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晋祠庙会、洪洞走亲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峨口挠阁、孝义贾家庄婚俗、关公信俗等。传统工艺技能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滩羊皮鞣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上党堆锦艺术、阳城焙面面塑、新绛面塑、黎侯虎、高平刺绣等。民间秧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无2、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价值极高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不仅价值极高,而且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原生态

12、性特强。部分代表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山西万荣笑话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笑话爱好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素材也来自乡村本土的生产生活。广灵剪纸艺术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老陈醋传统工艺”为中国最古老的醋制作文化;“走西口文化”确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商帮文化之一;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是三晋民间艺术种类中四朵绚丽的奇葩;稷山高台花鼓、繁峙秧歌、祁太秧歌等是古今所罕见的文学体裁。3、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山西非物质文化由民众创造、使用、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山西民间文化兼具表演性和自娱性,内容源自

13、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诙谐风趣,呈现出通俗性、日常化、互动性强等特点。例如山西的挠羊赛、面食文化、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晋祠庙会朔州秧歌、繁峙秧歌等文化节目。游客现场观赏,极易受到感染,乃至形成渴望参与表演的动机,进而在这种差异性,非常态的文化情境中获得包括身体、心灵、情感以及智力的独特体验。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的体验特质为其发展体验性旅游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4、娱乐性强,休闲功能突出非物质文化诞生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民众调剂生活、舒缓身心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以忻州挠羊赛、永济背冰、晋南威风锣鼓、寿阳爱社朔州喜乐、浮山木偶戏等为主的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观赏性极强,休闲娱乐特

14、质十分显著,有利于开发休闲类旅游产品。游客驻足其中,不仅能获得美妙的感官享受,同时还能获得愉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畅游,使游客的旅游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二、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山西作为国内著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但遗憾的是山西并没有正确估量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把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山西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的流失十分普遍。虽然近几年山西在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组织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和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申

15、报工作,对一些濒临流失与遭受破坏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采取了保护与抢救措施,而且开发了几个在全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如平遥国际摄影节、佛教文化节等成为山西有特色旅游产品。但是,与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丰度和厚度相比,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许多旅游价值较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和遭受破坏,据保守估计,山西第一批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资源中因保护不力遭受破坏的达18%;其次,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待开发阶段,尚未形成旅游产品,已开发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多与物质文化结合开发,而且产品大多属静态展示,游客的欣赏方式仅限于驻足观看,便于游客体验的项目较少;另外

16、,由于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现,开发时忽略环境保护,使许多非物质文化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导致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效益配置低,没有形成与资源相匹配的高产出。这种“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的现状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薄弱加快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首先必须做好的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然而由于山西的现实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致使其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全社会缺乏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对其保护觉性较低;其次,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还没有把保护摆

17、到旅游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眼光短浅,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了重利轻保护甚至开发性破坏的结果。2、内涵挖掘不足,名牌产品较少发展山西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关键是建设和开发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充分挖掘和再现山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容于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中,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厚重感。因为非物质文化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但山西许多非物质文化旅游并没有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古代文化艺术感觉。如何让游客看到这些文物古迹时就能融于一种历

18、史的氛围、文化的氛围之中,是山西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3、非物质文化资源很少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山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而且有许多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如此多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构成的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却很缓慢。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不够。首先,虽然山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有许多资源是独一无二,但由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使得本该在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落后,没有将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已经开发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多与物质文化结合开发,而且产品大多属静态展示,游客的欣赏方式仅限于驻足

19、观看,便于游客体验的项目较少。三、保护与开发的原则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原真性原则由于非物质文化是一定区域的独特表征形态,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将无法恢复,因此在开发与保护时应注意原真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原生性保护不是保持其静止的传统模式,而是在保持非物质文化资源根源的前提下,允许合理的创新发展。(二)活态化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放在博物馆保存,而是要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保护。(三)参与性原则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体验属性日益彰显。人们外出旅游,源于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有鉴于此,

20、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自始至终贯彻参与性原则,设置适当的项目让旅游者参与,变看客为演员,变观众为配角或主角,让游客切身接触非物质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四)以人为本原则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创造者、拥有者、也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者,如果没有群众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主线,以满足民众各种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五)可持续发展原则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脆弱,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将无法恢复。因此要实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

21、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四、加快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近几年,山西已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把旅游业确定为新的优势支柱产业。但被视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却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山西省旅游业中应占重要地位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滞后。因此,应尽快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加快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将无法恢复。因而要实现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其保护力度。1、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与申遗工作做好全

22、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要积极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2、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保持非物质文化资源原生性的前提下,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应予以抢救;对现存受到冲击和破坏的,更要加强保护,为其提供生存发展的环境。如建立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人的保护等。3、强化政府客观管理,建立法律保护体系加强政府管理,建立法律保护体系,健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舆论监督机

23、制,对违反规定、造成破坏的行为,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认识水平民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如果没有群众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开发、保护、传承、决策和监督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广大公众的宣传教育,唤醒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二)开发思路近几年山西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了几个在全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如平遥国际摄影节、“黎园”戏曲文化节、佛教文化

24、节等。但是与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丰度和厚度相比,其资源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论证,盲目开,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开发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山西应实施科学统一的开发战略。1、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方针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区域间要处理好线与线的关系,区域内要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重点开发与兼顾一般的关系,避免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和盲目状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最佳效果。2、实施“突出重点,创立品牌”

25、的开发战略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到最具魅力、最有潜力的重点非物质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上,实施“品牌战略”。山西应在品牌非物质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开发生产一系列带有文化特色,具有深刻意义的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品,弥补山西这方面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旅游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在实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好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防止为了眼前利益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破坏性的过度开发。因而今后对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有序地进行,防止非物质文化旅游生态环境遭破坏,

26、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文化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做文化。只有挖掘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独特的魅力,才能具备对旅游者的巨大吸引力。为此,必须挖掘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展现其独特魅力。1、加强晋商文化研究和开发开展晋商文化等非物质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成立晋商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抓紧选址兴建晋商主题公园,以展示山西丰厚的晋商文化。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中国佛教之首五台山”。打响品牌,展现品牌的价值;加强佛教文化开发,成立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基地,提高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品位和知名

27、度。3、提供必要的传递平台为蒲剧、晋剧、中阳剪纸等传承提供必要的平台,让它们更多地走进群众的文化生活;关心非物质文化民间艺人,扶持弘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培养非物质文化传人。(四)加大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力度山西非物质文化资源遗存灿若萦星,然而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并取得成功的寥寥无几,因此,必须加大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1、加大民间口头传统的旅游开发力度山西拥有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宋丑子传说等民间传说,尤其是董永传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随着电影天仙配在世界上引起的轰动以及近年

28、来山西在口头传统挖掘和利用方面所做的的努力,这些民间传说显然更具有影响。山西应加大董永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口头传统的旅游开发力度,如开发董永文化公园,举办董永婚俗爱情文化节庆,打造“董永故里”等。把董永文化打造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使其成为提升山西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2、加大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力度以民间表演艺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形式。山西拥有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二黄、线腔、挠羊赛、六合拳、祁太秧歌

29、、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表演艺术,都可以适当与旅游开发和促销结合,成为增加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的重要手段。3、加大民俗的旅游开发力度山西拥有寿阳爱社、寒食节、迎神赛社、柳林盘子、晋祠庙会、大槐树祭祖习俗、关公信俗等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民俗。以“大槐树祭祖习俗”为例,目前洪洞已经开发了国内少见的展示寻根觅祖民俗博物馆,并列入了旅游线路。但还需在强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的同时,针对体验时代游客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参与性项目。其次要与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相结合,举办大槐树祭祖风情节庆活动等。此外,挖掘生产和销售功能,开发一系列有关大槐树祭祖习俗的旅游工艺品,加

30、强对大槐树祭祖习俗的有效利用。4、加大民间手工艺品的旅游开发力度民间手工艺品的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目前山西旅游商品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旅游商品种类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不鲜明,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很少,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收入的比例过低。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不但可丰富商品的内涵,而且可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山西拥有老陈醋酿造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砚台制作技艺、高平刺绣等历史悠久、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

31、独特、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旅游商品。参考文献1张慧霞,董红梅.加快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1,6.2刘丽华.辽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J.财经界,2006.3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2004,(8).4吴源.祁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9.5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9):117.6张捷,古琴人,刘彦忠.我尽量不去想目标J.三月风,2004,(8).7武友德.文化与旅游互动机理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2(6):44-47.8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5,44(1):130-132.9孙晓霞.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J.民族艺术,2007.10肖北庚.走向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