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一、基础与背景 (一)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学院完成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被评为优秀级;克服了“512”大地震给学院带来的困难,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基本完成了成都(青白江)校区迁建前期工作,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内涵建设取得成效;招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学生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成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经过5年的建设,学院夯实了办学条件,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1. 学院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院影响力
2、进一步增强,在应用技术研究、行业标准制订、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为高等建筑职业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2.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净用地228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800余万元,图书(含电子图书)160万册,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办学条件要求。3. 师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多途径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业务过硬、作风优良、乐于奉献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以专职化教师为主体的辅导员队伍初具雏形。4个教学团
3、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兼职教师数量与质量能满足学院教学需要。4.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了有益探索,获得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依靠学生社团的带动作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文娱比赛、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5.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多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0%,其中在行业骨干企业就业比例40%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毕业生岗位稳定率85%以上。学生成才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0%。学院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
4、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6.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校企合作建成了建筑结构、材料、装饰、检测4个技术中心,完成了四川省建筑工程地方标准共13本规程的编研,获得国家专利2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完成了建筑行业应用技术研发课题10项、各类培训4万余人次。对口交流与支援了12所院校,培训兄弟院校教师90人次。7.体制创新做出有益尝试。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二)基本经验 1. 深化改革引领学院发展。学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
5、道路”的办学方针,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党政合力推动学院发展。党委坚强领导,行政扎实推进,上下齐心协力,推动学院健康持续发展。3.科学定位保证学院发展。秉承“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的理念,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保证了学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4.人才工程保障学院发展。认真实施人才工程,加大对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探索了符合学院实际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存在问题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过灾后重建,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偏低,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
6、证,资金缺口依然较大。2.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努力。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3.专业设置有待改进。现有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基本适应,但专业拓展难以完全适应国家产业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4.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但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四)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职业教育带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提出新要求。国家经济发
7、展战略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学院需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各类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活动,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3.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交通、能源等方面为西部地区投入巨额资金,给土建大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4.学习型社会对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挑战。城市化进程,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形势,要求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独特优势,为地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支持。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
8、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把学院建成一所条件优良、特色鲜明、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院校。(二)基本要求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
9、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四川建筑教育集团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为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把服务社会作为示范辐射的主要方向。发挥专业、技
10、术、学生等在服务社会中的主体作用,推进示范建设的引领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化能力。(三)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经过5年建设,探索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全面提升学生顶岗能力,完善“123”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各项主要办学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条件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持续的执业资格能力、高尚的
11、职业道德修养”,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1.发展定位。以建筑、交通、铁道、机电等专业为主,兼顾电气、水利、人文、社科、经济及管理类专业。重点培养土木大类专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兼顾其他专业、层次人才的培养。办学形式以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秉承“立足四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的办学思想,保持“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办学效果,整合优质资源,引领全国建筑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建筑类高职院校。2.办学规模。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达到20000人,其中学院本部13000人,成都(青白江)校区7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4500
12、人;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年均达40000人次;开始招收留学生。3.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优秀,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率达到95%,毕业生优良率达到50%,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毕业生水平高于其他土建类高职院校;顾客(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80%。4.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四川建筑教育集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口交流力度,全面提高建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大成果推广力度,促进建筑技术提高。建设2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5.办学条件。2015年,建筑面积500000平方
13、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30000平方米以上,学生宿舍130000 平方米以上。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大力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室和实验室;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4000万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0%。图书总数超过300万册,其中,一般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200万册。加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完善的校园智能系统,校园网信息畅通,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6.师资队伍。2015年,教职工总数达160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专家及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800人
14、以上。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青年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50%以上的专业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7.专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加大机电类专业建设力度,拓展铁道、电气、能源、水利等专业,学院专业总数达7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8.实验实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合理布局,依托行业企业,建设5个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9.社会服务
15、。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经费收入不低于800万元。10.校区建设。完成成都(青白江)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青白江的地域和产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培养计划,科学调整与设置本部、校区系部与专业;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使学院本部与成都(青白江)校区协调发展。11.民生改善。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大力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教职工年收入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中上水平;解决职工住房困难。 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实际利益,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1.加强党的建设。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
16、教育,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学院朝正确的方向发展。2.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廉政体系。(二)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1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结合行业特点,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入调研,行业企业专家和深度参与,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与调整。“十二五”末,学院新增专业20个,新增专业以铁道、电气、水利为主。2深
17、化完善“12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合作改革;分专业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考评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加强课程建设。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育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等教学资源库,带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以此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队伍建设提升全院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整个教职工团队的凝聚力,做好干部队伍、师资队伍
18、、辅导员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1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深化干部竞聘上岗机制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廉政建设。巩固干部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干部学习培训考核,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健全中层干部轮岗制度。完善干部任职评价体系,规范中层干部履职行为,打造一支领导能力好,执行能力强,为师生员工服好务的干部队伍,有效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2.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工程,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丰富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19、,在岗专任教师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校企深度合作,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规模稳定、结构优化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3.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多渠道、多途径选聘辅导员,通过轮训、比赛、素质拓展等方式培养辅导员,完善辅导员考核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逐步达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4.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科学核编,保持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多种培养途径,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结合学院实际,完善行政人员
20、考评体系,建成一支专业、稳定、高效、勤政的行政管理队伍。(四)毕业生就业创业1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将职业指导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丰富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个性化咨询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拓展就业渠道,深化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就业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2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集中培训,以及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技术、资金支持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提高创业成功率。(五)科学研究以加快发展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水平,重点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到201
21、5年,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项目3项以上,教育科研项目5项以上;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然科学项目3项,取得2项以上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2-3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六)成都(青白江)校区建设完成成都(青白江)校区迁建项目一期工程,各项办学指标符合7000名学生规模要求,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成都(青白江)校区生活区职工住宅建设,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七)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彰显建筑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建好校史陈列馆,
22、弘扬优良传统。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将鲁班建筑文化精神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文化,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学习型校园建设,培育学习型组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职员工业务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八)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制度建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文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抓好体育训练,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九)节约型校园
23、建设1.制度建设。普及建设节约型校园知识,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节约型校园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加强引导、教育、监管、考核,减少铺张浪费。2.硬件建设。节约使用水、电、气及办公设施,严控差旅、会务、接待标准,严格管理公务用车。淘汰高耗能设备,使用节能产品,降低能耗。“十二五”末,实现生均能耗降低20%。(十)校办产业建设1.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逐步改善企业人员结构,提高企业资质,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营业收入。力争建成校办企业集团公司,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提高企业对学校的贡献率。根据企业特点,为师生
24、员工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搭建科研平台,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涉及到教职工住房、学生就业创业等切身利益方面做更大贡献。(十一)信息化建设1.硬件建设。有步骤、有计划的完善学院信息化建设。做好学院本部和成都(青白江)校区的网络连接基础设施工作,保障学院各种业务的正常运作。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力度,完善自建数据库,整合纸质与电子资源。完成校内教务、招分、财务、学生、后勤等各口信息的接口、兼容问题,加强数据利用,为学院决策提供依据。2.软件建设。完善信息建设体制机制,增强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信息化标准得到建立和完善,网络办公平台进一步优化
25、,教职工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成熟,信息系统安全高效。四、重点举措(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1.启动专业调整计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的办学优势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对现有专业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调整,全面实施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适时调整现有专业,优化专业布局,进一步发展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到2015年,学院形成涵盖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铁道工程、测绘工程、建筑艺术、经济管理、建筑设备、机电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人文科学等70
26、个专业,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2.不断开发新兴专业。根据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和成都(青白江)校区的地域特征及优势,开发铁道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新兴专业群,满足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认真做好要开发的新专业的调研和审核工作,加强新兴专业后期建设,确保新兴专业的教学和就业,使新兴专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组建“四川建筑教育集团”为机制改革突破口,深度参与德阳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为学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率先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
27、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董事会,共同制订发展规划,探索针对各岗位职业标准制定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标准、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标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在经费筹措、“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与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对应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系统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特点,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建筑技术革新做出贡献。(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以示范重点专业为载体,推广示范建设成果,完善“行业标准引领、施工(工作)过程导向、工
28、学结合的校企合作123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各示范专业群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提高各示范专业群和新开发专业的质量,整体提升各示范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强化校企合作开放平台功能。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大力吸引优势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完善示范项目建设效果定期评价制度,总结出具有先进性的、可复制的、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示范模式。(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校企共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新机制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院系两级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
29、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选择管理规范、行业领先、毕业生成长成才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建成2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生教育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途径,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双证书”制度。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录用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积极引进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人才,提高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满足人才培
30、养需要。加大紧缺学科人才引进力度,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重点学科紧缺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在职学历提升,通过进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顶岗实践锻炼,推动重点学科紧缺人才培养。利用校办产业平台,进一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校办产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有序轮换制度,建立稳固的教师和教学实习基地。3.严格人才考核制度,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健全人才考核制度,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加强制度落实,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作为专业技术评聘的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4.
31、 推动人事改革,优化人才结构。继续推进人才工程,促进内部人才优化。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逐步提高骨干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大力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新建、改造校内实训室和实验室;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能满足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生产性实训和综合训练的软件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建设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业化氛围。新增价值42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完善实训功能,重点投入生产性实训,综合训练项目建
32、设。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通过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各种途径推进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实习效果显著提高。(七)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道桥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土建类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八)探索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根据国家招生政策,积极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招生制度。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健全学院单独招生制度,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方法,优化招生方案,加强组织,选拔优秀生源,为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做出有益的尝试。(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