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综合练习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语文2018.5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材料一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
2、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
3、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
4、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取材于项颂的文章)材料二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
5、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
6、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材料三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
7、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
8、洪这样说。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要走进千家万户。”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多个工人”“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自
9、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取材于刘超的文章)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滥觞:“觞”读作“shng” 意思是“酒杯”B. 臻于:“臻”读作“zh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C. 殆尽:“殆”读作“di” 意思是“危险”D. 应运而生:“应”读作“yng” 意思是“顺应”2. 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
10、的一项是( )A. 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B. 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C. 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D. 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3.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 )A. 新原料的应用B. 新工艺的使用C. 雕刻技术的进步D. 文化人士的呼吁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 儒家伦理观念B. 地域自然山水C. 文人审美趣味D. 创作主体追求5. 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 )A.
11、 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B. 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C. 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6. 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
12、忽视其文化价值B. 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C. 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D. 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7. 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 )A. 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B. 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C. 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D. 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8. 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答案】1. C 2. D 3. D 4. B 5. CAB 6. A 7
13、. D 8. (1)徽墨制作工艺水平高;(2)徽墨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3)徽墨具实用价值;(4)徽墨文化内涵丰富,有欣赏价值;(5)社会稳定,人们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品位提升。【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音和含义的掌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选项C中的“殆”应该解释为“大概,几乎”。点睛:“殆”的解释: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大概,几乎:伤亡尽。古同“怠”,懈怠。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徽墨发展”“正确的一项”。选项
14、A,由材料一中“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可知,选项中漏掉了徽墨在宋、明代的发展;选项B,由材料一中“宋室南渡后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可知“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弄错了时间;选项C,由材料一中“清代徽墨的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可知,“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错误。选项D表述正确。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
15、概括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材料一”“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由材料一中第三段中“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可以推测出ABC三项正确;由材料一中第三段中“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可以知道D项中“文化人士的呼吁”错误。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材料二”“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由材料二中“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
16、动因所在”可以推测出选项A;由“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可以推测出C项;由“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可以推测出D项。选项B属于无中生有。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题干要求将三段文字分别填入三处段落中,这就要求每一个事例都与段落内容相一致。甲所在段落关键词“崇儒”,与C中“儒家孝为仁本思想”一致;乙所在段落关键词“比德”与A中“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一致;丙所在段落关键词“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 与B中
17、“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一致。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答题关键词“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不正确”。答题时,首先找到词语所在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相关语句,推断理解。由材料三第三段中“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可知,选项A中“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错误。其他选项正确。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运用。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符合本文关于
1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由材料三第三段中“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可知,选项D中“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强调的是墨的工艺属性,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材料三中主要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整合,根据材料三中,“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中国人也在逐
19、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概括形成答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一)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
20、。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
21、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二)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
22、,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取材于叶燮原诗)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23、项是( )A. 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B. 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C. 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D. 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B. 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C. 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D. 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B. 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C. 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D. 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12. 用斜线(/)给文
24、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13. 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_ _14. 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答案】9. B 10. A 11. C 12. 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13. (1).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2). 鹦鹉学舌(
25、邯郸学步) 14. 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的鹦鹉。【解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依据下文“人人有我在焉”可以知道, “遭际”解释为“相逢”错误,“遭际”应该解释为“遭遇”。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
26、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虚词含义的理解
27、,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选项中,A.项中都为连词“那么”;B项,连词,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比; C项,代词/语气词;D项,动词,作为/介词,替、给。答案为A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重点句子翻译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选项C翻译错误,“有不期其然而然者”,应该翻译为“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翻译的关键词:“期”,希望;“然”,这样;“而”,转折连词,却;“者”代词,的。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抓住
28、两处关键虚词“也”,关键发语词“云”,初步断句。然后结合句子含义具体断句。本句翻译为:古人说:天道十年一变。这是万物的道理,也是万物的趋势,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如此。难道只有诗歌一道凝固而不能改变吗?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
29、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
30、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文言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熟语或成语”“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首先回到文言文材料(一)中筛选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的句子,然后用熟语或成语概括评价。由原文中“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
31、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可以得出答案。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叶燮和袁枚”“相似的主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由材料一“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和材料二“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可以概括答案。注意要结合原文分析。参考译文:文参考译文: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
32、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