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4 ,大小:95.20KB ,
资源ID:34878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878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docx

1、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2009年长垣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必 修 一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记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基本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这样的宗法等级。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3)特点: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大宗和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基本内容: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分封对象:周王子弟、功臣和前朝旧贵族。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再分封。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影响:有利于稳定和扩大西周的统治;到西周后期,随着诸

3、侯国势力的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反映。无论是宗法制还是分封制都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稳定。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简单运用:郡县制的建立2.简单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郡县制的建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推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地方官员: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

4、世袭。影响(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确立:形成于秦朝。(2)内容:皇帝制度 A、确立:统一六国以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B、特点:皇帝制度的特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最主要的特点是皇权至上。C、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

5、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政权组织:建立“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史称“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具体内容见上面)(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

6、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B、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第3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记忆:西汉和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2理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3综合运用:科举制1、西汉(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

7、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内容: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三省的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

8、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意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元朝的行省制度背景:疆域空前扩大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 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江苏在元朝时,苏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于江浙行省。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如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

9、,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意义: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隋唐时期,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地主阶级中吸引人才参与政权,巩固统治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通过科举获得相应的地位,科举制就是这种封建经济在上层建筑的体现。(2)含义: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目的:笼络读书人,巩固封建王朝(3)形成发展过

10、程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4)特点:用考试的

11、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5)对科举制的评价A、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B、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

12、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理解:清朝军机处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1)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废除者: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2)明朝设立内阁 原因: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设立:明成祖朱棣(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获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

13、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性质:非法定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后来发展为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A、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B、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影响:A、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B、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消

14、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第5课 雅典民主政治1.理解:梭伦改革2.记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内容:A、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四个等级。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会议最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第四等级不能入选四百人会议;成立陪审法庭。C、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时间: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 B.改革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

15、关,负责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公民都可以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C.改革五百人会议:分组轮流执政,负责召集公民大会等事务; D.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E制定“公制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第6课 罗马法1.记忆: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2.简单运用: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1、十二铜表法: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BC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内容:涉及法律诉讼

16、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意义:A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C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2、民法大全:由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编撰,民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3、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对罗马而言,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主要工具: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 参政的积极性;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 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 共同发展;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

17、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 繁荣进步。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 渊源 和近现代法律的 先驱 ;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 、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的内容: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7课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理解: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含义1、权利法案(1)时间:1689年(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3)内容:立法:国王无权废止法律。财政: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军事:

18、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司法:国王未按照法律程序,不得逮捕臣民。(4)影响:议会权力日益高于王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1)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位首相。(2)内容及相互关系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首相的权力:首相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19、,集体共进退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在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中,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责任内阁。)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也称美国联邦宪法)1.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2.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3.综合运用: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比较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但各州保持独立性。作用:各

20、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B、最高立法权属于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C、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美国的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作用: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1)联邦制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特点),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2)形成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的国家

21、制度,基础是共和制,权力中心是总统,政体是总统共和制。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 、征税权、宣战权、审批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行政权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司法权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可行使最高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评价:地位: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作用: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没有废除南方黑人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3、比较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

22、制不 同 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国王,世袭、终身。“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政府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相同点社会性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政权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都是三权分立;都实行两党制和两院制。第9课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1.记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

23、国宪法的主要内容2.记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称法国1875年宪法)(1)政体:规定法国的政体为共和制。(2)中央权力分配和制约总统: A.产生与任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B.权限: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内阁,解散众议院;拥有任命军政要员,缔结条约等大权。国民议会A.参议院:立法否决权;行政监督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司法权(组成最高法院,审判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要获得参议院同意。B.众议院:立法权;总统任命内阁要获得众议院的同意。(3)规定国歌(马赛曲)和国庆日(每年7月14日)(4)规定共和制度永不动摇。(作

24、用: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2、德意志帝国宪法(也称德国1871年宪法)(1)确立德国为联邦体制。(2)政体: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3)皇帝、宰相和议会的产生与职权皇帝:皇位世袭,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大权。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由各邦君主任命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英国和德国的政体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政体都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上,美

25、国和德国都采取联邦体制。第10课 鸦片战争1.理解:虎门硝烟2.记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简单运用: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虎门硝烟: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虎门销烟偶然性)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

26、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开商、协定关税)以后又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2)天津条约:1858年,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公使进京影响操纵清廷内政外交,清政府开始正式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工具十口通商多、广、深 长江自由航行夺取内河航运权,使中国始终面临列强威胁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于列强文化侵略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

27、增加人们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3)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俄签订(美国忙于内战)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威胁北京,侵略北方的基地(11个)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准许华工出国实质是变相的奴隶贸易对英法军费赔偿增加到各800万两增加人们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鸦片贸易合法化使毒品大量流入中国,泛滥成灾(俄国1860年 北京条约 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40多万)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

28、: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辛酉政变借师助剿)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了。第11课 鸦片战争1.记忆: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2.简单运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

29、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朝对峙。金田起义(1851年)武宣称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天朝的建国纲领。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评价:A、革命性:反映了

30、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落后性:太平天国要建立的仍然是小农经济,这违背历史发展潮流。C、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颁布: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了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容:A、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广开言路。B、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文教卫:开设新式学堂等,建立医院等。 D、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评价:A、进步性(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B、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