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95.28KB ,
资源ID:34860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86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docx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历 史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2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中无法体现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D阶级矛盾尖锐3下图是魏晋汉

2、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B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D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4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两汉时期农耕技术达到顶峰B.南方耕作技术更加先

3、进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进步缓慢D.当时社会发展全面衰退6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A.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7上世纪出土的某件唐代长沙窑青釉诗词壶上撰刻有一首五言诗:“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该诗词壶反映了唐代时A.民营制瓷业受到官方的限制B.政府注意规范市场行为C.手工业标准化生产十分成熟D.商业广告意识已经出现8唐代杜佑在通典自序提出:“夫理道之先,在乎

4、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治国应将教化及发展经济并重B.经济对政治文化起决定性作用C.主张以民为本,注重教化的作用D.财政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9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勅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而后有新学者认为“勅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A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B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C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D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10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

5、映出唐代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11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 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13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

6、,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14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

7、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废丞相,设三司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6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A.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17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

8、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A抑制逃避赋役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18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21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摭(zhi)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

9、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A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D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2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23曹魏以周礼中的“八辟”为原型确立了“八议”制度;晋代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以处理宗族内部犯罪;陈朝公然允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北齐在修定律典时把严重危害政权和礼教的犯罪总结为“重

10、罪十条”。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魏晋南北朝A.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B.律令是维护专制的工具C.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D.宗法血缘成为审判依据24宋代欧阳修得颜真卿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由此可知,欧阳修对残碑“不忍弃之”的主要原因是A.“颜体”狂放不羁B.残碑难觅,已成孤本C.书法理论渐趋成熟D.看重作者的个人修养25费正清所著的中国新史中引用研究者的观点称:“中国算盘的计算效率尽管惊人,却只限于十二位数左右一次数组计算,不能做高级代数计算。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

11、好用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认为A算盘限制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B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C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D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第II卷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

12、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发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括那些人的意见?(2分)(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与什么?(4分)(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什么?(2分)(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

13、一现象的认识。(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

14、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4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28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

15、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材料二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字嵯峨,气势雄伟,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官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官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的最杰出代表,在中国乃至世

16、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唐语等布达拉宫建筑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8分)(2)关于布达拉宫,这两种认识一般都为大众接受:布达拉宫既是一座宗教和艺术建筑,也是饱含政治意义的建筑;布达拉宫的建筑蕴含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选择,请列举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选择,请阐述布达拉宫体现的藏汉风格建筑特色。(6分)汉式建筑: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

17、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答 案第卷1【解析】5世纪的北方正值北魏统治时期,从材料可知当时洛阳繁华,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其繁荣,选项D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洛阳在北方,地理范围上不属于南朝,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答案】D2【解析】材料体现北魏统治者压迫人民(包括汉人在内),战争不断,赋税沉重,人民家破人亡,但无法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体现的是民族矛盾,B选项排除;材料“征调赋敛,靡有止已”体现的是人民负担沉重,C选项排除;材料“辄致诛殒,身祸家破”体现的是阶级矛盾尖锐,D选

18、项排除。【答案】A3【解析】根据“魏晋汉人胡食”可知,图片反映了魏晋时期,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民族融合,C正确;图片无法得出社会动荡的信息,排除A;“魏晋汉人胡食”反映的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汉人的影响,无法体现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排除D。【答案】C4【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9、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B5【解析】据材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发展进步缓慢,故齐民要术对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故C正确;两汉时期农耕技术并不是达到顶峰,故A排除;南方耕作技术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社会发展全面衰退,说法过于绝对,故D排除。【答案】C6【解析】材料“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可以促进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故AD项排除;C项说法错

20、误,错在“彻底”。【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中的五言诗“买人心惆怅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可知,唐代瓷器卖家利用买者的犹豫心理进行暗示和劝说,提高其购买欲望,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材料没有提到政府对瓷器市场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生产技艺问题,故ABC不符合题意。【答案】D8【解析】根据通典的分析,足衣食后才能推行教化,使百姓明道理,易指出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获得财富等可知,古人已经明确了经济对文化教育和政治统治的决定性作用,B项正确;两则材料分别从文化和政治两个方面强调了经济的决定作用,A项错误;材料前半句说的是以民为本,让老百姓衣食足

21、了才能推行教育和管理活动,C项解读错误;财政是国家根本,D项只提及了后半部分,没有解读材料的前半句,是错误的。【答案】B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材料中通常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场,而新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官,由于学识的不同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历史研究会因新材料的发现而结论有所改变,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排除;B项,时间性有时会因研究材料的改变而影响着历史研究的结论,但历史真实性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排除;D项,后世学者的研究观点虽会因研究材料更丰富而准确,但并非后世学者的观点更科学准确,排除。【答案】C10【解析】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

22、一”,可得知内陆城市长沙窑文物的瓷器大量出口,外向型经济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广州和泉州,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与发达,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据地图信息 “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可知,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灭亡后,藩镇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正确;据地图信息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A错误;据地图信息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C说法绝对;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

23、社会,D说法错误。【答案】B12【解析】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答案】D13【解析】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由唐初以备顾问到玄宗时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参谋禁

24、密,权任独重”,其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故选A。【答案】A15【解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C符合题意;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故A不符合题意;B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25、”问题,D不符合题意。【答案】C16【解析】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即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没有遏制藩镇的膨胀,A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C17【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析产分户意味着户等的降低,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所以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

26、,因此A选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关,不是敦厚社会风俗,也不是严格管理户口和维护伦理孝道,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18【解析】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和D项排除。【答案】B19【解析】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

27、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答案】D20【解析】唐宋时期,我国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各方面成就都受到人们认可,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有所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对柳宗元的思想成就的关注减少,体现了对其成就评价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B;C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夸大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排除;D中“更加全面”不符合历史和题意,排

28、除。【答案】B21【解析】材料“今采摭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强调的是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来源是古籍、歌谣、有经验的老者阐述等,体现的是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无关,B选项排除;贾思勰不属于统治阶级,C选项排除;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经验的总结,D选项排除。【答案】A22 【解析】由“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

29、神韵、意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答案】D23【解析】材料中“八辟”“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等信息,体现出儒家的“礼”“等级秩序”等内容,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排除A项;B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答案】C2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不忍弃之主要原因是颜真卿“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

30、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即认为颜真卿个人人格魅力浸透书法,选项D正确;选项A不是颜真卿书法特点,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颜真卿所书残碑是孤本,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材料不是论述书法理论,排除。【答案】D25【解析】材料“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反映了算盘的便利性使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缺乏创新动力,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故D错误。故选A。【答案】A第II卷26(14分)【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中书

31、省”、“上”、“门下”、“尚书”,可以得出唐初的一道旨意应该是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由材料二中唐太宗所说的“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可以得出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需要结合所学唐朝建立的背景知识和唐太宗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在隋朝暴政而亡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唐太宗特别善于自我反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所以上述特点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由材料三“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和“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以得出所述故事实质上是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由材料中的“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由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的制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