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67.28KB ,
资源ID:348124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812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docx

1、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1)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2)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

2、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但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如民族形成与发展、人口分布与迁徙、聚落形成与分布等,因此研究时要有动态观点,把现代的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为社会发展服务。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

3、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体现。人文地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点,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如人文地理学区别人口学、民族地理学区别民族学、社会地理学区别社会学,关键在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特性,离开了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就失去凭借。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

4、德国两位大师洪堡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德国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市场区位论。 2. 法国 白兰士、学生白吕纳:人地相关论(或然论)。 3. 英国 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4. 美国 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索尔:文化景观学派。 5. 俄国 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

5、经济学派。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美国谢佛为代表: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理,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2.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社会化、应用化趋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2、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

6、五大专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章 思考题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原理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

7、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误解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

8、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出现三个层次:一中心地区,或核心地区,文化现象典型;二外围区,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弱;三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地带。(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该文化区中心位置明确,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

9、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差异。(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 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应外,还有一种符号做标志。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

10、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电视)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中国自治区汉语的使用,美国购物中心)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

11、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总述: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一方面

12、,人类的能动作用加强,改造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平衡打破,自然反馈人类活动影响文化。(2)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在一定地域,该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的文化形成。如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3)环境条件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如,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没有一定动植物区系的地方,不可能由狩猎走向游牧。(4)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3、因而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如谷类种植区,东亚和中亚以青稞和薯类为主;欧洲以麦类为主。(5)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创造出先前所完全没有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化。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14、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一多元有关人文地理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二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白兰士: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类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和适应,则按

15、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学生白吕纳对这个理论深入研究,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他说:“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在人地关系方面,他说,“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

16、积极的因素(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3)或然论的因果观。(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他声称,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生态论和适应论都是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

17、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三 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

18、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

19、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队联系带。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

20、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人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第二章名词: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整合。人文景观(文化景观)。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思考题1、文化区的分类。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21、。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4、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讨论人在人地关系的作用?5、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关系?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实际上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

22、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二、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 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中国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从

23、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一

24、、人口转变理论: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学生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

25、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 二、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19491959;(2)负增长19591961;(3)高速增长19611971;(4)减速增长19711980;(

26、5)波动增长19801992;(6)持续增长1992至今。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的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27、不但经济落后,大多数实际人口远远超过了适度人口。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指标有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临界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和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2)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3)四大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

28、、北美洲东部。(4)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黑龙江的瑷珲或黑河市到云南的腾冲)、集中于沿海、低地指向性。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因素(故土难离)和政治因素(战争、人口政策、国土开发)、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重要性:(1)引起区域

29、之间人口的消长;(2)城镇化、都市化问题;(3)逆城市化现象;(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口流动不仅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加强管理。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人口迁移法则是:(1)大部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又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迁移倾向。(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原地向目的地的人和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

30、流。(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又祖国携带家眷全家一处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最后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人数越少。 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

31、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第三节: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第四节:民族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民俗:民族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