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47KB ,
资源ID:34764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764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文档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6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文档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6页.docx

1、精品文档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6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

2、尝有限。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三)不从道德的

3、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 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

4、,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朝代)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自序篇中,作者还曾自问对美国学子讲解中国历史的意义,史实讲解(以韩非、李斯、始皇等为例),“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作一中外比较(以女皇为例),“尚有何实用之处”?于是阅读过程中,鄙人亦自追问,现阶段捧册读史的目的意义何在,究竟如何读史方能进益的问题也萦绕不去 二、读史,开眼与壮怀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一行串讲,特点是宏观看去,择要点说。随书穿越,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的转换都在须臾之间,几百年换作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人流群众幻作嬉笑怒骂的

5、脸谱闪过,有秉承的共通之处,也有相异相左的发展。读史读得人百感交集,时而心潮澎湃慷慨激昂,时而怅然若失默默无语。一些大事件,揽得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巧合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艰险危难,乱世逐鹿问鼎,盛世大笔擘划,有的光耀 伫立、有的黯然离去,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造物;一些奇物件,大到奇绝的建筑构造小到精细的生活琐碎,教人赞叹劳动者的聪慧与神工;一些对立融通的思想,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佛说禅学、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来 当即豁然开朗有所顿悟,一来知识积淀当是慢慢打开了眼界和胸怀的,穿越今古,跨越民族,交汇

6、智慧,拓展思想。再者,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若读史读得清醒,是否亦可提点当下呢?或有补足和进益之功。 三、游历,丰富且印证读史过程中,突然想起“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语来。比如文中读到“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西湖与南宋”、“蒙古人的插曲”等篇章时,因为曾经游历身临其境,亲见过、触摸过、聆听过、体味过,感觉就较其他更真实而亲切,旧景、人物、 故事 都可以对上号,再回味历史品读作者点评时,条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丰富或是印证或是异议,更易得到共鸣或形成辨识,甚至生出更多遥想和猜度因此,窃以为读史学史可分四个阶段:初为史实识志阶段,其后博览深入阶段,再者游历丰富阶段,最后

7、致用开创阶段。 四、读史、观史、研史很久没有耐下性子阅读以史实为依据,并加以专业评判的历史读物了,相较一些历史小说、野史传奇,本书读起来有些艰涩,翻翻停停好多回。一遍读下来,除了对中国大历史进行史实梳理和印象加深外,关于作者的一些新角度观点或综合考量评价虽然让人新奇,作为读者的体悟不足、尚处于一知半解,这或许跟标新立异野史印象已先入为主有关,也间或鄙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积累不足或综合视野狭窄的因素。 如此,倒也促成另一番感悟。史实虽已既定、不可逆转,但随着研读之人知识拓展、视野拓宽、阅历丰富、境遇变化等,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于是乎,读史,知识是奠基,尊重客观是基础。观史者,可随个人

8、喜好憎恶品读一段历史,逐渐深入一段体悟,在苍茫天地间、滚滚史轮下寻找共鸣与抚慰。而研史者,礼学心诚,治学严谨,理当作客观解读、综合评判、正确指引,有根有据,有礼有节,有的放矢。 五、学史致用于无形过去的历史虽不可能重新来过,却可以通过尚存的元素、历代史家的评说解读、滚滚后浪推前浪的深深积淀,启发后世之人。今人置身于自然天地之间、历史长河之流,辨识,理解,思考,终可体味渺小与伟大、积极与消极、扎根与流浪、坚持与放弃的奥妙,蕴藏在“殊途同归”与“过程无可比拟”两种价值理念背后的追求差别。尔后懂得漫漫长路上下求索间,把眼界放得更宽敞,把胸怀放得更宽大,放下身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当下,勇敢尝试大

9、胆创新,用今天去绘就明天的光彩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

10、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

11、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作者简介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

12、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最早阅读黄仁宇的书,是曾多次名列畅销书榜前列的万历十五年,读罢此书,有一种耳目一新、欲罢不能的感觉。黄仁宇的论述多有大的历史架构,不拘泥于现代论文的写作格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似小说般的呈现,能吸引 广大的阅读群。他主张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正如黄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所言:“我已经迭次在各处发表,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会

13、的道德要靠社会的结构而决定其内涵”此次适逢区机关举办“第三届读书活动”,本人仔细阅读了推荐书目中的中国大历史一书,感触良多,现将点滴体会写出来,以求教方家。 一、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三万余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作者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

14、是历史本身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令人耳目一新。 二、在这本书里,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得到贯穿全书乃至其史观的“数目字管理”这个核心概念。他以一种现代商业社会应有的机制解说中国历史的瓶颈和极限的确非常有启发,国土面积、人口增长、中央集权等客观因素与统治技术上的相对落后是中国政策目标不能很好实现的关键所在。当然,古代管理水平非常落后、科技水平也很落后、 数学 也没有产生,有的也只是一些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些统统都是东西文明的显著区别。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以崭新的视野指出了传统中国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的根

15、结所在。黄先生一再强调中国传统社会不能用数字来管理,指的是旧中国一直缺乏量化管理的思维。道德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现象越盛,则实际的技术手段就越受局限。就现今时代潮流发展而言,如果不能摆脱“齐家治国”这类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能让社会的各类组织延续几千年来对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蔑视态度的根本转变,“富强、民主、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前景是堪虞的。 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危机。由周公开始,中国 政治 家、思想家总是力图通过人为的尽善尽美的组织方案来治理这个老大帝国,但庞大又不按专业技能分科的官僚组织,仅靠教化和纪律来控制,是注定不可能适应新时代的。黄仁宇指

16、出,中国传统社会“假设多于实践”,“以满足民间最低的期望为目的”,“乃是组织简单、效能低下的政体,既缺弹性,也欠实力”。中国的行政何以不能像西方那样理性化?他以“潜水艇三明治”形容传统中国上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官僚体系,底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广大农民,将一个个朝代的盛衰,绕开道德评价的怪圈,而转作对一个组织结构的效率和能力的考察,黄仁宇的中国大 历史 为解读中国历史提供了相当精彩的角度。 中国大历史我固然喜欢历史,可却是个门外汉。有的时候会奇思妙想,万一某个老外问我:“你了解你们国家的发展史么?”完了,我当时肯定蒙了,就像别人问你:“你的名字叫什么而你不会回答一样的窘迫。所以我一直都想借用大历

17、史的要领,省却细节,对历史粗浅品评一番。实在我的省却是一种偷懒,但毕竟不是做学问,嘿嘿,对细节就不需太过熟识控制,对史料也无需挑转撰辨别,精读正确。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叙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具体到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习历史如此,学习外国历史更是如此。为了这教学的需要,作者乃开始将这中国几千年历史予以压缩。而到后来,这“大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更成为作者的一种研究进路。于是,就有了这23万字的中国大历史。 正如书名所言“micro-his

18、tory”,更多的是从宏观视野去看待历史,不拘泥细枝末节,而实纵横交叉,记录朝代的更替演变,也放到世界历史中去对比研究,从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一次偶然看到室友枕头旁有本书,看完作者的自叙后,我更加喜欢读,因为我一直寻求的一本宏观讲中国历史的书,从宏观出发,架构是全局性的,这更是我喜欢的,真是喜上眉梢。就这样悄悄的被我带回老家,经过两周的时间阅读完。 全文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以文化、地域、体制为主线分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耕农的农业模式,在抵抗自然风暴、外敌入侵等外界因素上,迫切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那么大的统一的国家似乎就成了历史发展必须的诉求。然而最终

19、是什么让华夏儿女走到一起,团结起来呢?是文化还是体制?分散、独立的小耕农,以家庭为单位,让人们安定下来,减少流动,使统治变得容易起来。中央集权的体制也就孕育而生,稳定农民,并向他们收税。这些税收养活了整个官僚阶级,并且促进了当时的科技进步。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引入,规范了道德观念,教化了大众,进一步健全了和弥补了体制上的不足。使得这一体制,得以辉煌数千年。就算强势如侵的外族,也无法摆脱这一体制。整个古代史,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演变,有自己的体制和体系,但最终是无法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当前的中国,仍旧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的国家。怎样走下去,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黄仁宇先生新颖和独到的见解对于中国历史

20、的研究是有帮助和借鉴的,是本不可多得的历史书籍。不过中国如此悠久复杂的历史, 篇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读书笔记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读书有感吴于廑先生的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亚欧大陆东西方的封建农本经济都重农抑商,都是耕织结合的自足经济,但西方封建农本经济有其可注意的特点;二、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最初发生在西欧,变化起因于农本经济的内部,商业和城市经济由封建农本经济的附庸发展为它的对立物,促使它转向商品经济;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涌现的历史前奏。 在第一个部分中吴于廑先生从政治制度、社会等级观念、宗教教义多个方面为我们论述:农耕世界封建国家之以农为本,不论东方或西方,都视为经济

21、上的根本准则。并且在相同之中又强调不同,吴先生特别指出了东西方农本经济之不同,即对牲畜饲养需要的不同。在西方,牲畜饲养在农本经济中所占比重远大于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这对以后西方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二,农本经济与商品经济并非一开始便是对立的,商业以及与商业密切相关的市场的兴起,归因于封建农本经济内部因素的发展。可以说商业从农业中产生。商业活动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是封建农本经济的对立物,自始就对封建农本经济起侵蚀分解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它们是封建农本经济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封建农本经济的发展。交换和自足相辅相成,城市和农村并行不悖,在当时,这是合理的,不矛盾的。或者说

22、,矛盾是潜在的,非对立的。初兴的商业和城市,在许多方面都打上自足经济的烙印,带有封建的特征,和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经济几乎是恽然一体。 并且,在这一部分中,对上问题到底牲畜饲养比重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在商品经济中毛纺织业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它在商业和城市经济转化为封建农本经济的对立物并使之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之中,起突出作用。究其原因则在于毛纺织业远高于农耕的可分工性,土地固着性低,需求量变化程度高。 在第三部分中,吴先生以英国为例,阐述了重商主义富国的两大手段:奖励输出和阻抑输人。在商品经济起步阶段,英国抑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以保持本国商品的优势地位。经历了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成

23、了“世界的工场”,它的工业才从此不须保护。于是主张放任自由的古典经济学应运而兴,重商主义逐渐过时。 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其非绝对的思想:自足经济的“闭塞”、“自足”是相对的;农本经济与商业也非完全对立的;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也并非自始对立。其次便是由大及小的历史研究方法。或许吴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私以为只有对历史有了全面概括的认识,才能着力于小处,并且以己之开阔胸襟,不为一方天地所束,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篇三: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第一编 史前人类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a) 从类人猿到人类b) 食物采集者的生活c) 种族的出现第二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a) 农业的起源b) 农业的传播c

24、) 农业的种类d) 食物生产者的生活e) 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第三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a) 古代文明的起源b) 古代文明的传播c) 古代文明的类型i. 美索不达米亚ii. 埃及iii. 克里特iv. 印度河v. 商朝d) 游牧民族获得权力e) 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i. 中东ii. 希腊iii. 印度iv. 中国第四章 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a) 一致性的根源b) 商业纽带c) 文化纽带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a) 希腊文明的形成时期(公元前800年

25、-前500年)b) 希腊文明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年-前336年)c) 古典时代中的希腊文明d)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年-前31年)e) 罗马历史上的早期共和国(截至公元前264年)f) 罗马文明的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年-前27年)g) 早期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h) 后期罗马帝国(公元284年-467年)第六章 印度文明a) 雅利安人的影响b) 改革与反改革c) 孔雀帝国d) 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e) 芨多古典时代第七章 中国文明a) 过渡时期b) 哲学家和经典c) 秦帝国d) 汉帝国e) 汉帝国的衰落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a) 古典文明的衰落b) 蛮族的入侵c)

26、居住在西方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d) 蛮族对西方的持续入侵e) 西方历史的独特性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第三编 欧亚大陆中世纪的文明(公元500-1500年)第九章 中世纪文明形成欧亚大陆一致性a) 商业纽带b) 技术纽带c) 宗教纽带d) 扩大的视野第十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a) 穆罕默德b) 征服时期c) 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帝国d) 伊斯兰教文明e) 哈里发统治的衰落第十一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a) 突厥人的入侵b) 成吉思汗的征服c) 蒙古帝国d) 蒙古帝国的衰落e) 突厥人的复兴f) 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的意义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a) 拜占庭的出现b) 拜占庭的黄

27、金时代c) 拜占庭的衰落d) 拜占庭的灭亡e) 拜占庭的遗产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a) 隋朝和唐朝b) 宋朝的黄金时代c) 元朝蒙古人的入侵d) 明朝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内向型e) 中国文明在日本f) 日本的封建制度g) 日本的内向型和孤立第十四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a) 西方的多样性b) 地理 背景 c) 技术的进步d) 发展中的经济e) 新君主国的崛起f) 文艺复兴的酝酿g) 西欧的扩张主义h) 西方文明中的女性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第四编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亚欧大陆世界第十五章 非洲a) 地理环境b) 农业和铁器c) 伊斯兰教d) 贸易与苏丹帝国e) 王国与诸侯国第十六章

28、 美洲和澳洲a) 土地和民族b) 美洲的土著文化c) 美洲的土著文明d) 历史上的美洲和印第安人e) 澳大利亚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中的种族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a) 现代穆斯林帝国的崛起i. 奥斯曼帝国ii. 萨菲帝国iii. 莫卧儿帝国b) 穆斯林帝国的辉煌i. 军事力量ii. 行政效率iii. 经济的发展c) 穆斯林帝国的衰落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a)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b) 皇帝的更替c) 与西方的早期关系d) 日本吸收中国文明e) 德川幕府f) 与西方的早期关系第二十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

29、宗教改革a) 现代化b) 文艺复兴c) 文艺复兴的遗产d) 德国宗教改革e) 德国以外的宗教改革f) 天主教改革g) 宗教改革的遗产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扩张和国家建设a) 扩展中的经济b) 技术的发展c) 资本主义的出现d) 民族君主国的崛起e) 扩张前夜的西欧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第六编 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a) 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b) 哥伦布发现美洲c) 葡萄牙在亚洲d) 世界的瓜分e) 西班牙征服者和新西班牙f) 伊比利亚的衰落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

30、,1700-1763年a) 西北欧早期的扩张b) 荷兰的黄金世纪c) 英、法竞争d) 英国的胜利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a) 俄罗斯扩张的地理环境b) 俄罗斯的早期扩张c) 征服西伯利亚d) 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和发展e) 征服乌克兰第二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a) 新的全球性视野b) 人类和动植物的全球性扩散c) 全球性经济关系d) 全球性政治关系e) 全球性文化关系f) 历史视野中的近代初期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第七编 西方占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74年)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 科学 革命和工业革命 a) 科学革命的根源b) 科学革命的历程c) 科学革

31、命的意义d) 工业革命的根源e) 工业革命的进程f)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i. 工业革命的传播ii. 人口的增长iii. 城市化iv. 财富的增长v. 新消费主义vi. 女性的新角色g) 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i. 早期帝国的欧化ii. 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iii. 新帝国主义的影响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a) 政治革命的格局b) 英国革命c) 启蒙运动d) 美国革命e) 法国革命i. 革命的根源ii. 贵族革命iii. 资产阶级革命iv. 民众革命v. 战争和恐怖vi. 那破烂f) 民族主义g) 自由主义h) 社会主义i) 政治革命中的女性第二十八章 俄国a) 1856年以前的俄国和欧洲b) 俄罗斯和欧洲,1856-1905年c) 1905年以前的俄罗斯和亚洲i. 阿拉斯加ii. 阿穆尔河流域iii. 中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