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44.07KB ,
资源ID:34658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658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作业.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作业.docx

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作业课时作业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亳州高三联考1918年列宁向各地发出求援电报:“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为了解决这一危机,苏维埃政权还决定()A在彼得格勒发动工人、士兵起义B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使用C农民必须按规定向国家交售粮食D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进行生产解析:结合所学,苏俄当时为了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C项;D项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

2、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22019衡水高三联考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这表明()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却“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3、,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时期,故排除C、D两项。答案:B32019福州高三联考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制度D实质是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解析: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其发展社会经济,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是在20世

4、纪3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42019宿州高三诊断斯大林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进口费用。这种做法()A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B表明苏联的农业成就斐然C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D是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解析:在斯大林模式下为了加速工业化,苏联政府通过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来摆脱粮食供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答案为D项。这一政策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成就斐然,实际上农业集体化运动导

5、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B项;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说法夸张,排除。答案:D52019咸阳高三质检1927年12月,苏联通过决议,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随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起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A消除战时政策影响B提供工业发展资金C摆脱粮食供应困难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12月”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粮食出现供应困难,于是斯大林提出尽快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因此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故C项正确;A项是指新经济

6、政策,故排除;B项是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排除;1936年苏联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62019辽宁高三六校联考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苏联“二五”计

7、划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但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说明调整结果不理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没有体现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C项错误。答案:D72019辽宁高三六校联考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

8、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所以A项说法不对,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机购进机器和招聘人才,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故排除B而选择C项;题干仅仅提供的是苏联单方面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需要的东西,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国家从苏联得到东西,故D项错在了“相互”,

9、所以排除D项。答案:C82019银川高三摸底测试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A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C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解析:根据“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结合所学,二战期间,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德国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由“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0、即斯大林模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材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根据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客观评价,C项正确;并非历史亲历者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还受到评价者的立场、观点等影响,A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历史地评价,即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说明要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而是说明要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D项错误。答案:C92019中山高三统测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表明当时苏联

11、()A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B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D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恰恰表明在当时的苏联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无法表明,排除;材料只是提到苏联粮食的情况,无法表明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C项错误。故选D项。答案:D102019长春高三质监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

12、)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解析:根据“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项。答案:A112019兰陵高三摸底苏联“八五”计划(19661970年)期间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第九个五年计

13、划(19711975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6.4%。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这表明()A赫鲁晓夫后期改革陷入了停滞B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部分成效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趋于失败D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部分成效,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大大缩小,国民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是从1985年开始的,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计划经济弊端的信息,故排除D项。答案:B122019桂林高三诊断“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

14、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B项。答案:B二、非选择

15、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9成都高三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

16、。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时间住房政策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根据该法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

17、法,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1937年9月1日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4分)解析:第(1)问,“背景”:根据“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联系所学苏联工业化的影响,得出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

18、城镇人口急剧增加。根据“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分析得出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共同之处”:可从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2)问,“差异”:根据“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得出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采取政府提供贷款和建设资金等方法使得住房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因”:苏联:可根据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可持续性等角度分析

19、总结。美国:可从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具有可持续性等方面总结回答。答案:(1)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共同之处: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

20、;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142019沈阳高三统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中两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和前苏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一组,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对比阐述。(要求:选组分明、论题扣图、史实准确、比较合理、论述清晰)(24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图片信息的基础之上,寻求图片的异同点,并结合相关知识从原因、经过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A组图片反映的是中苏计划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寻求其异同,加以阐述。B组图片反映的是中苏社会主义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一成一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

21、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选组与论题基本阐述拓展阐述要求写出所选组别,紧扣图片拟出合理的论题,论题切合图片信息、观点清晰。紧扣所拟论题,结合史实进行比较论述,史实准确、比较合理、论述清晰。在基本论述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启示。示例一选A组。苏中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或推进五年计划),过程(特点)和结果大同小异。大同:苏中都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五年计划),都是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为特征;建设资金都依靠本国尤其依靠农业;工业化建设初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

22、济奠定了基础,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建设中都留下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以及忽视改善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等后遗症。小异: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追求高速度和农民代价过大等问题更加严重;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二五”计划完成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更加显著的成绩。(其他基于史实的合理论述也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和僵化;农轻重产业必须协调发展;集中力量搞建设不能以牺牲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代价,

23、必须兼顾人民利益。(需要答出三层意思。其他基于史实得出的合理结论或启示也可)示例二选B组。苏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过程(特点)和结果小同大异。小同:苏中改革都从农业开始(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赫鲁晓夫的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都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中国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改革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大异:苏联先经济改革,但是没有触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经济体制改革受到挫折后,又轻率推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

24、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的集中领导而实行多党制,造成思想混乱、政治根基动摇,不但没能解决国家原有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循序渐进,先从农业开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再推行工业和城市的改革,并且以经济特区作为推进改革的实验示范基地,避免了改革过程中产生重大问题;中国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中国改革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其他基于史实的合理论述也可)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情进行合理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改革必须以科学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则就会危及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答出三层意思。其他基于史实得出的合理结论或启示也可)示例三围绕A组或B组图片信息的其他论题围绕所拟论题,基于史实进行合理的论述。在基本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启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