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3.50KB ,
资源ID:34603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603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必修3苏教版3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必修3苏教版3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x

1、语文必修3苏教版3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学习导言近二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断演进。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性与自由性,还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世俗性与封闭性,都遭遇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入世后,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日益激烈的趋势,我们必须在比较和鉴别中提炼出现实意义,以营造先进文化,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单元就是要我们了解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和渗透。 本专题三个板块分别是“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审视传统”板块选取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篇文章,极理性地辨明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认识和

2、沟通”板块择取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各国文明是可以互相交融的,认识文明对话的作用和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拿来与接纳”板块选择了拿来主义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两篇文章,进一步阐明了对待文化的态度。板块一 审 视 传 统 主题导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欣欣向荣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民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文天祥过零

3、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审视传统,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1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习梳理【字词梳理】 1.正音 角落( ) 媲美( ) 烙印( ) 应运而生( ) 贬褒( ) 威慑( ) 销声匿迹( ) 筛选( ) 一蹴而就( ) 攻讦( ) 钳制( ) 刮垢( ) 蜕除( ) 得逞( ) 合拢( ) 稂莠( ) 答案:角,媲,烙,应,褒,慑,匿,筛,蹴,讦

4、,钳,垢,蜕,逞,拢,稂。2.辨音 烙饼( ) 应对( ) 咀嚼( )炮烙( ) 应届( ) 咬文嚼字( )负荷( ) 稽查( ) 一幢幢( )荷花( ) 稽首( ) 影影幢幢( )答案:,;,;,;,;,;,。3.辨形 威( )() 拥( )() 积( )()( )影() ( )身() ( )放()( )手( )脚() ( )辈() 启( )()攻( )() ( )残守缺() ( )莠()( )灭() 投桃( )李() ( ) ( )()( )苑()答案:慑,摄,蹑;挤,跻,侪;淀,绽,碇;讦,歼;抱,报;稂,琅琅,阆。【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稂莠:稂

5、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比喻坏人。 明日黄花:重阳节后的菊花,都将逐渐枯萎,没有什么值得玩赏的了。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销声匿迹:比喻秘密的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也指脱离群众,自命不凡。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阴私。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2.词义辨析 景仰 敬仰 相同点:都有对人尊敬之意。不同点:“景仰”有“佩服、尊敬、仰慕”之意,如“他连声说景仰,景仰”。“敬仰”指尊敬仰慕,如“这位作家备受青年们的敬仰

6、”。 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二者都有“自己不能控制”的意思,都用于人,常作状语。区别是:“情不自禁”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在“情”,多形容感情激动,如“她情不自禁地握着他的手,把头靠在他的肩上”。“不由自主”没有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它有时可以用来形容震惊、慌张,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感情激动,如“他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 不动声色 无动于衷 二者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区别是:“不动声色”着重指外部表情,多形容态度镇定,情绪冷静,如“李敬原不动声色地问成瑶:你知道华子良是谁吗?”。“无动于衷”着重指内心活动,有时形容冷酷、感情麻木;有时形容立场坚定、意志坚

7、决。如“刘胡兰听了他的话,无动于衷”。 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二者都有“因循守旧,不想革新,不求进步”的意思。其区别是:“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多指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如“他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宁可把集体搞垮,也不把宝座让给有能力的人去坐”。“固步自封”偏重在停顿,多指不事进取,不求进步,与“裹足不前”“夜郎自大”相近。如“我们反对不问好坏就一概拒绝外来的关门主义和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 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

8、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同时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 2.探寻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处理好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现代著名学者庞朴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入手,对文化遗产去芜存精,让民族精神重放光彩,并在文中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是新时期下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文化传统的理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3.艺术技巧 (1)说理全面,论证严密

9、本文讨论的是既不相同又有关联的两种文化意识与现象,为了能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它们,作者先分别从外延及内涵两方面论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再论述二者之于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这样,从二者各自的特点到共同作用,再到我们应如何对待它们,既由浅入深,论证严密,又说理全面透彻。 (2)层次清晰,由浅入深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讨论范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然后用两个部分分别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最后用“财富和包袱”讲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它们。二、三部分为并列关系,二、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关系。这样的论证结构做到了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合作探究1.文章为

10、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两个概念的?探究:作者之所以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主要是为下文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以及如何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奠定基础。 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在“文化”与“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

11、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惯性力量,“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通过这样逐层推进,通俗明了地讲清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含义、特性及影响,使同学们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探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

12、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探究: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区别,启示人们要深刻认识传统的重属性,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作为“包袱”的一面,发掘其作为财富的一面,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文苑小憩【美文欣赏】 承传活

13、态文化(节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的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

14、的代价。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

15、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

16、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民间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这正是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巨额的时间白银换来的,用我们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

17、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着消失。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联系。 赏析这篇文章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统的问题。它意在唤起人们对本民族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文章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大家文坊】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为大。庄子书中以“寓言”“重言”的形式表述思想,所谓“重言”是借重名人来立言。庄子所借重的名人主要是孔子

18、和老子,却未尝借重墨子,足见孔子的声望在当时超过墨子。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才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

19、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中国历史的新时代,我们要努力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在建设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儒学进行分析、批判。中国文化本来居于世界的前列,从16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复杂,作为主导思想的儒家学说没有能够起促进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作用,暴露了儒学的严重缺欠。事实证明,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要求相去太远了。 但是,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也就牵涉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

20、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问题关涉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呢,还是你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学说是肯定人的价值的,还是否定人的价值的?是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还是压抑人的自觉的?我认为,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有“为人”“人品”等名词,其意义与人格相同。所谓人的价值,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优

21、越性及个人的自然价值。儒家肯定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价值,同时也肯定个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以孔子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孔子宣称“古之学者为己”,认为学问是为了提高自己,显然肯定了自我的重要性。但孔子也重视别人,他所鼓吹的“仁”的涵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既肯定自己,也承认别人,人己兼顾,由己推人。承认别人,就会降低自己吗?孟子宣称“人人有贵于己者”,他称之为“良贵”,所谓良贵即人人固有的内在价值,也可称为天赋价值,这更是肯定了人类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梁漱溟先生论中西文化

22、,说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我认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这有什么错误呢?德国哲学家康德宣称应以人人为目的,不要把别人当做工具,也是主张人我并重。我们不能因为儒家不讲自我中心就认为儒家否认了个人的价值。 这里关涉儒学与专制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曾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页)专制的君主确实是轻视其臣民的。儒家是肯定君权的,儒家是否因此也就“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呢?我认为,还不能把儒家学说与君主政体

23、等同起来。孔子虽然把“君臣之义”当做“人之大伦”,但认为君主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有“一言丧邦”的危险,这就是明显地反对个人独裁;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君臣关系看做相对的关系。孟子这“民贵君轻”之说,宋代理学家也是同意的。朱熹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陆九渊说:“自周衰以来,人主之职分不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却知人主职分。”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儒学受到专制君主的尊崇,事实上专制帝王与儒家学说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的。我认为,从汉魏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士权和王权的斗争。一部分士大夫提倡“以天下为己任”,

24、企图移风易俗、整饬朝政,因而受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迫害,最突出的事例是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明代末年的魏阉之乱,充分表现了士权与主权的激烈斗争。士权也不是代表劳动人民的,但不当权的士大夫反对当权派的斗争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惨重的灾难。有人探求

25、“十年动乱”的原因,于是归咎于封建思想的流毒,归咎于儒学的影响,事实上儒学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批判的对象。而且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虽发生过多次动乱,但还没有出现过像十年动乱时期那样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情况,如何能简单地引古论今呢?当然,封建流毒是应该彻底肃清的。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于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于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

26、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矫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 (1988年3月10日)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攻讦 胁从 协力 干将莫邪B.枢纽 倏忽 纾难 独出机杼C.绚丽 炫耀 旋风 头晕目眩D.畸形 稽首 讥讽 无稽之谈答案:C A讦读,邪读,其余读;B杼读,其余读;D畸、讥读,“稽首”的“稽”读,“无稽之谈”的“稽”读。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升 世故 急湍 抱残守缺 B.辐射 汇兑 抉择 打报不平 C.蝉蜕 负荷

27、般配 察颜观色 D.矫情 证券 盘桓 集腋成裘 答案:D A进晋;B报抱;C颜言。3.为下列横线空白处选择正确的一项( )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控制 支配 制约 规定 左右 悬置 B.支配 制约 控制 规定 悬置 左右 C.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悬置 D.支配 控制 制约 左右 悬置 规定 答案:C4.下列句子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 也会引出

28、某种不堪设想的后果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A. B. C. D. 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辉煌成就,搅热了中国的体育幼教事业,许多家长都想好好培养孩子,希望孩子能成为体育界的明日黄花。 B.他不愿摘掉肩上那枚显露身份的少将肩章,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架势。C.这款手机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争相购买。然而时过境迁,不足十个月光景,这款手机就被人们遗忘了。 D.巴塞罗那市区没有一座超高建筑,只是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建筑的格局,而且对古建筑也不粉饰刷新,仍裸露着断砖残瓦,显得斑驳陆

29、离,一派古老沧桑。 答案:A A项“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B项“自命不凡”是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意思。C项“时过境迁”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D项“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6.(2010威海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性、先进性的特点,这使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而持久地传播。 B.最近,一部名叫娃娃新娘的电视剧在印度创下7 400万观众的超高收视率。制片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故事情节现在依然在印度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C.近年来,南翔镇党委、政府从传承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大力推进两大历史文化风貌

30、区建设,努力形成人文历史文化景观,连续三年举办小笼文化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D.当“东边画廊”艺术家协会抱怨80%的绘画已面目全非时,柏林市政府决定用多方筹措的220万欧元修缮这段柏林樯的樯体,并请艺术家们重绘和创作。 答案:B A.语序不当,应为“这使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而持久地传播,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C.句式杂糅,应为“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或“从传承民族文化出发”。D.语意重复,“重绘和创作”保留一个即可。 课后强化作业课内挖潜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

31、,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