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54KB ,
资源ID:34511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511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doc.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doc.docx

1、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doc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过去也曾是实行“统包统配”用人制度的计划经济国家。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发达。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这一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已有的研究发现,中国的自然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很高(曾湘泉、于泳,2006)。这也就意味着失业人口当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其主要部分。对于求职者来说,有效的工作搜寻方式可以减少工作搜寻时间,降低搜寻成本,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上工作个人匹配的效率,最终降低摩擦性失业。因此,深入和系统地开展对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的研究,将具

2、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包括: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它的发展水平及程度如何?目前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如何?2、有关中国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实证研究。当前中国就业者和失业者选择的工作搜寻渠道是什么?工作搜寻的渠道是否存在着变化?个人工作搜寻渠道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社会关系网络、公共就业中介、网站等在个人工作搜寻过程所占有的比例和发挥的作用如何?对促进就业的影响效果如何?3、 完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服务体系

3、建设研究。中国目前公共就业服务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在就业促进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如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有效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中介服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计量及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课题组查阅了100多篇国外有关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并对收集到的中国政府有关公共中介的法规和政策、以及部分公共中介组织的档案资料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读。2、问卷调查。课题组在文献检索和试访谈的基础上,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设计了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在职员工使用就

4、业中介调查问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者使用就业中介调查问卷和登记失业人员工作搜寻渠道调查问卷共4类问卷。并对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地3165位在职人员(其中保险公司1166人)、284个招聘单位(其中保险公司22家)以及1321位求职者(其中882位失业者)进行了工作搜寻和招聘渠道的问卷调查。 3、统计和计量分析。我们对回收到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并形成了6个报告(参见附件中国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个人特征对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检验了不同地区、不同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下的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

5、存在差异。4、深度访谈。课题组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人事部人才交流协会、北京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北京信立强劳动服务中心、海淀工会职业介绍中心、北京京仪控股有限责任公司、ABB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苏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了现场深入访谈,并形成了10万多字的访谈记录。 二、研究结论(一)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开放,匹配方式发生转变,中介的作用日趋上升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经历了1978年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

6、、二十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的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开放竞争四个阶段,也即30年的发展后,当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以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所和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为主体,民营和外资中介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中介行业局面。在进入新世纪开放竞争阶段的短短几年里,涌现出了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一批以网络为依托的就业服务企业,这些机构利用品牌优势,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了既存在互补,又存在竞争的格局。民营中介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外资人才中介机构采取合资以及并购的方式,与民间资本结合,迅速抢占高端人才市场。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中国共有职

7、业介绍机构37897 余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有24806家。其中县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3870家,街道6171家,乡镇14765家,其他组织2926家,公民个人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10165 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2、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流动,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也在加大,促使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和开放程度在迅速上升。对北京地区公共就业中介个人求职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显示出非常大的开放程度,在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已占60.0%,本地求职者占40.0%。

8、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开放程度足以代表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程度。这也表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已经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3、在职工作人员工作搜寻渠道发生较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受“统包统配”思想和体制的影响,人们通常是通过传统的“毕业分配”或“计划招工”等分配方式,获得求职信息,实现职位与人的匹配。而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个人工作信息搜寻渠道以及工作匹配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次对北京等地区调查发现,5年前和5年后获取职位信息的渠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利用网站进行工作搜寻,获得职位信息的比例上升了8.5%,而传统的企业

9、招工和毕业分配等方式则下降了11.5%。特别是调查中发现,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当年大多是通过传统的工作分配方式找到当前这份工作的。如表1所示。表1 不同工作年限在职人员获得目前职位招聘信息的途径变化()5年以下5年以上总 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变 化职业介绍机构11414.66212.1176+2.5%校园招聘会627.9142.776+5.2%网站22929.210620.7335+8.5%社会关系网络20426.116832.9372-6.8%纸质媒介546.9244.778+2.2%其他12015.313726.8257-11.5%(企业招工、毕业分配等)总计78310051

10、11001294(二)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效果却因人而异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在职人员的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位的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效果最好。如表2所示。表2 在职人员获得目前工作岗位招聘信息的途径工作搜寻渠道频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社会关系网络52826.427.827.8网站40620.321.449.3其他34517.318.267.5校园招聘会26413.213.981.4职业介绍机构25412.713.494.8纸制媒介995.05.2100.0总计189694.8100.0缺失值1035.2总计199910

11、0.0选择北京地区保险行业为切入点,采用Logistic模型,从微观层面对一个行业使用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公司产品类型、从业人员年龄、教育程度和是否有过保险从业经历是保险行业从业人员是否选择人力资源市场中介作为工作搜寻渠道的显著影响因素;北京地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基本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作为搜寻渠道,人际关系是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的主要替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及其他非正式求职渠道,而不是私营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对于促进寿险销售人员等弱势群体人员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就失业人员而言,社会关系网络也特

12、别重要。虽然失业人员在获取就业信息时利用率最高的渠道是职业介绍机构,但是,在认定最有帮助的渠道时,他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同度则较高。从数据上看,利用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就业信息的失业人员的数量大大超过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的人数,而他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同度与职业介绍机构相差并不大,这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对失业人员寻找就业信息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职业介绍机构更有效。北京的调查表明,有34.9%的失业人员认为亲友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石家庄的调查表明,有26%的失业人员认为亲友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表3 对失业人员最有帮助的工作搜寻渠道分布表工作搜寻渠道北京石家庄选择人次选择频率(%)选择人次选择频率(%)职业

13、介绍机构22244.813640.2社会关系网络17334.98826.0纸制媒介265.2308.9网站438.7329.5其他275.4329.5校园招聘会51.0205.9表4是对北京和石家庄失业人员选择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说明了无论在北京还是在石家庄,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失业者越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表4 失业人员选择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求职渠道个人特征社会关系网络BExp(B)性别(男性=1)年龄户口(非农业户口=1)来源地(本市=1)受教育程度-.412*-.608*.662.545有无工作经验(有=1)工作年限失业持

14、续期注:(1)* 表示在10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 %水平上显著。(2)表示北京;表示石家庄。北京和石家庄的失业人员调查显示出职业介绍机构,尤其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教育程度低的失业人员提供的就业服务严重不足。在北京,受教育程度低的失业人员选择职业介绍机构寻求就业信息的可能性较小;在石家庄,教育程度越低的失业人员选择收费职业介绍机构的概率越高。在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这种渠道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些失业者必然会依靠他们认为更可信、更可靠、更有帮助的亲友寻找工作。因此,虽然失业人员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对其寻找就业信息是最有帮助的,但是,对于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的弱势群体来说,这种搜

15、寻渠道却未必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工作。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就业服务质量,为城市外来劳动力提供高效率的就业服务,使他们脱离只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狭窄的搜寻渠道寻找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使他们自身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对于在职人员获取目前工作单位招聘信息的最有效的渠道是社会关系网络。但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在职人员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还有所不同。北京工作年限越长的员工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招聘信息的概率越高,而上海在职人员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只与教育程度有关。应当看到,受教育程度低的求职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

16、寻找就业信息对其就业未必有利。而工作年限长的员工中有一部分可能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这部分人能来说,通过在长期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应该能够有效地降低工作搜寻成本,提高工作搜寻的效率。对于这类人员应当补充和加强那些在先前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对他们找工作有帮助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指导他们基于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选择不同的搜寻渠道(Mrquez和Ruiz-Tagle V.,2004)。本次我们对四川部分大学生工作搜寻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亲戚、朋友等 (三)求职者基于个人特征选择不同的求职渠道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

17、个人特征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对工作搜寻渠道选择的影响程度最显著。受教育程度高的求职者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站寻找工作的概率更高;受教育程度低的求职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的概率更高。在中国,学历较高的求职者则更多的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站寻找工作。校园招聘会是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网站作为近些年兴起的网上职业中介,其服务对象也定位于教育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高的求职者。经验证,我们所关注的户口因素对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影响并不大。仅仅在上海农业户口的员工利用纸制媒介获取目前工作单位就业信息的概率更大,这可能与农业户口的求职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不够有关。说明户籍概念的逐渐淡化使得户口已不再

18、成为影响求职者选择求职渠道的主要因素。另外,来源地对求职者选择求职渠道也存在影响。如上海和石家庄的本地求职者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工作的概率更高,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方面,就业服务机构对外来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服务有限;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现象,一些单位在招聘中仍然要求有本地户口,这些不合理的歧视性条款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求职者的年龄,在职人员的入职年限,失业人员的失业持续期对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都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他个人特征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下对求职者选择工作搜寻渠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应该考虑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不同

19、的工作搜寻渠道,减少盲目寻求就业信息的行为,降低工作搜寻的时间成本和失业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摩擦性失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力资源市场上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但是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特征对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是在北京男性失业人员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求职的概率更高。在中国男性和女性在选择求职渠道时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求职者已经不需要因性别差异而刻意选择不同的工作搜寻渠道。(四)就业中介组织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等发挥着就业促进作用1、工作信息缺乏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失业是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突出特征。借助宏观数据研究已经发现,自然失业是中国目前失业的主体部分。其中,摩擦性失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次

20、我们对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失业人员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失业人员平均失业时间为8.94个月,其中1-6个月的短期失业人数较多,所占比重为75.2%,而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数较少,所占比重为16.3%;即使在经济并不发达的石家庄地区,调查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在石家庄,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为5.5个月,其中1-6个月的短期失业人数占绝大多数,达到88.2%,而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较少,仅占6.9%。2、不同中介对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就业影响。由于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就业困难群体大多是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弱势群体的工作搜寻对公共就业中介服务体系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调查发现

21、,学历越低的人越倾向于使用职业介绍机构、亲友、直接与企业联系、路牌等招贴广告、劳务派遣公司等就业信息渠道。而学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使用校园招聘会、网站、猎头等就业信息渠道。如表4所示。3、对失业者而言,访问公共中介组织仍然是获取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摩擦性失业产生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属性,问题的关键点,因此,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向求职者提供充足而有效的工作信息。而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中介组织,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对此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北京的调查表明,尽管不同失业者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除46.7%的失业者认为是因为学历太低影响自己找到合适工作外,32.5%的失业者是因为缺乏就

22、业信息而找不到合适工作。在石家庄情况有所不同,35.2%的失业者是因为缺少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低,但33.1%的人同样也是因为缺乏就业信息而影响到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因此,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职位空缺信息的有效程度就显得相当重要。表5 不同教育程度的失业人员对工作搜寻渠道的使用情况(%)教育程度初中或以下高中、中专或职业学校大专、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职业介绍机构77.073.065.450.0校园招聘会1.63.727.835.4社会招聘会23.028.557.060.4直接与企业联系14.813.616.318.8网站8.731.757.464.6报纸、杂志招聘广告42.149.557.050.0广播

23、电视招聘广告6.65.88.74.2路牌等招聘广告8.73.91.9亲友63.457.140.325.0猎头1.1劳务派遣公司4.91.80.4其他2.71.30.8调查也表明,目前北京的职业中介机构对失业人员获取职位空缺信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职业中介介绍机构、亲友、报纸杂志招聘广告、社会招聘会和网站。其中,选择职业中介绍机构为84.7%。在石家庄,失业人员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排列前五位的是:职业中介介绍机构、报纸杂志的招聘广告、亲友、网站和社会招聘会。尽管前五位的顺序与北京有所不同,但选择职业中介介绍机构的仍然是第一位,达到79.9%。毫无疑问,中国

24、的职业中介组织,在提供就业信息、减少摩擦性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表5所示。表6 失业人员工作搜寻渠道分布表工作搜寻渠道北京石家庄选择人次选择频率(%)选择人次选择频率(%)职业介绍机构45584.727579.9社会关系网络30256.215545.1报纸、杂志招聘广告24345.319857.6网站17632.814642.4其他11621.610630.8校园招聘会376.97120.64、劳务派遣是中国当前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形式。理论分析表明,劳务派遣通过消除编制约束,减少企业加班,减少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创造更多的

25、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调查表明,总体上劳务派遣对雇佣规模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不过,在不同企业间存在一定差异。企业问卷调查显示,31.2%的样本企业认为使用劳务派遣增加了雇佣量;17.5%企业认为减少了雇佣量;12.5%的企业认为部分时间增加了雇佣量,部分时间减少了雇佣量;而有38.8%的企业认为劳务派遣的发展并没有对企业员工总量变化造成影响,认为增加用工总量的企业比减少的多13.8%5、网络在现代人力资源市场中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对北京、上海等地在职员工调查发现,几乎对于各种职位类型的员工来讲,社会关系网络和网站都是其获得工作最有效的两种途径。员工通过网站渠道获得

26、目前岗位的招聘信息为21.4%,仅次于社会关系网络的27.8%。对北京和石家庄地区求职者的调查表明,网站甚至也是失业人员获取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北京为32.8%,石家庄为42.4%)。对中介组织的网络招聘研究表明,中介组织的网络招聘以其更高的联系比率、更低的成本、更大量的信息内容,将带来更小的摩擦性失业,因而会对区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网络为求职者提供了获取大量工作信息的机会,并可以超出他们所在的地理区域。另外,基于网络的工作搜寻为个体提供了关于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对他们的特殊技能的需求以及各种公司工作条件的更加丰富的信息。网络也为求职者提供了联系企业和与其他人通过电子邮件和聊天等更加快捷的

27、联系方式,提高了工作搜寻活动的效率。最后,网络也使得那些被动的求职者加入到随意的工作信息浏览中变得更为容易。对于大多数求职者来讲,基于网络的工作搜寻是对传统工作搜寻活动的一种补充而非替代。由于工作搜寻与招聘成本的降低,数以万计的组织和个人使用网络来招募人员或者寻找工作,这意味着企业和求职者都比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每一个匹配达成之前,企业和求职者能够获得的关于对方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改善。通过浏览公司的网站,员工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他决定是否会选择这个工作;企业也可以在网络上筛选简历,更容易地对员工的教育背景和其他的证书进行核实。因此双方的匹配质量即企业可以容忍的最低生产率,或求

28、职者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都提高了。(五)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1、信用问题成为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尚未被广泛接纳的首要原因。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在职人员的调查发现,未曾使用过任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员工占全部样本的56.6%。员工之所以不使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其首要原因是担心就业中介存在信用问题。由表6可见,不使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是因为就业中介存在信用问题已占到了27.7%。表7 在职人员不使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原因选择频次选择百分比(%)就业中介存在信用问题52727.7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44123.2等待时间过长29115.3收费过高

29、23612.4服务态度较差1135.9其他29215.42、招聘信息少、更新迟、反馈慢是中介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目前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发布。调查表明,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成为个人不使用就业中介机构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所占比重为23.2%,仅次于信用问题的27.7%) 。其原因在于,中国目前没有对各单位职位空缺信息统计和发布的强制要求,大多数中介机构没有有效的职位空缺信息来源。即使获得了有限信息,涉及面也较窄,并且缺乏对信息的更加细致的分类。加之,信息更新速度慢,求职者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后,往往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信息反馈,这

30、些都对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在职员工获得目前职位的途径调查表明,员工过去找到工作的前三种途径依次为:社会关系网络(占全部样本的32.9%),其他(26.8%),网站(20.7%)。近5年以来,人力资源市场中介获得较打的发展,26.1%的职位招聘信息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与5年前32.9%相比有所下降,如前表1所示。 3、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对北京和石家庄失业人员的调查发现,尽管公共就业服务目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度不高。或者说,对如何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缺乏富有成效的具体措施,如进行失业原因分析、情况跟踪、职业规划和求职辅导等。这也导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强势群体获得好处,并造成了与人力资源市场上非公共就业中介组织不必要的竞争,而困难群体的失业问题遭到忽视,其收益不足。表7是失业人员选择收费和非收费职业介绍机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由该研究可以发现,北京失业人员选择免费或收费的职业介绍机构作为求职渠道与其个人特征的相关程度不高;石家庄失业人员选择免费或收费的职业介绍机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