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33MB ,
资源ID:34483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483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复习提纲.docx

1、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复习提纲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不断增长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3、

2、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自然增长率 出生 率 死亡 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高 、死亡率 高 、自然增长率 低 。传统型:出生率 高 、

3、死亡率 低 、自然增长率 高 。现代型:出生率 低 、死亡率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死亡 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即主要为传统型),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

4、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和北

5、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到西北、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个

6、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考试说明要求:1、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主要知识点:1、环境承载力是指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以 环境人口数量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

7、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 人口增长过快 、 人口城市化 和人口老龄化 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 资源 问题和 环境 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 控制在合理规模 之内;建立 公平秩序 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 权利。6、各国或地

8、区都要尊重 人地协调发展 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 生态 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主要知识点: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4、不同类型的土地

9、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10、。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22图2.7)8、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最小 OA段 商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 住宅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 工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

11、利用方式影响等。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知道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知识点: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3、城市等级与

12、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第三节 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

13、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14、。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15、)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16、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2)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5)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发展变化

17、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

18、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分布地区:西南、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因灌溉是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

19、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P47图3.10)(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5、商品谷物

20、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P49图3.13)(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7、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P50图3.14)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

21、候区)。生产对象是牛、羊。2、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P51图3.15)(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P53图3.19、3.20)(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2、(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原料、动力、交通、市场等。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

23、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差异: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便利的交通运输(河运及海运)。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国家政策的变化(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的需要

24、(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思路: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

25、: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5、工业地域按照

26、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

27、(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工业分散的趋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P6567图)A丰富的煤炭资源; B离铁矿较近;C充沛的水源;D便

28、捷的交通;E广阔的市场。4、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5、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7、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8、 新兴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的“硅谷”,日本

29、的“硅岛”(九州岛)等地。9、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P69图)大批廉价劳动力;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政府的大力支持;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特点比较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 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1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1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13、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P71图4.19)(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14、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