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14.21KB ,
资源ID:34463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463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

1、福建省莆田市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课件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国语记载“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要的事情,结合所学,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

2、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也是身份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故排除ACD,选B。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需要掌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即可得出答案。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

3、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

4、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4.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故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

5、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注意两个方面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学生容易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因此错选A或C,同时,对于礼乐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应该正确认识,礼乐制是为宗法制服务的。5.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

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

7、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6. 根据所学知识及下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B. 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C.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D. 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B项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图中信息;C项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也不能全面反映图

8、中的信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所以本题最佳选项是D项。【考点定位】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等级君主制7.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 儒学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答案】C【解析】根据“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以看出皇权至尊和等级制度的严格,故答案选C。A项“全面”和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没有反应“社会责任

9、和道德修养”,排除D。点睛:注意绝对性的词语,特别注意提示语中的“全面”、“普遍”、“完全”、“彻底”等绝对性的选项一般不选。8.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封制 、井田制、宗法制均不是秦朝实行的制度,“罢侯置守”中的“守”指的是郡守的意思,所以“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指的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

10、,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承秦制”,意思是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排除BD;西周末期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历史的教训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西汉初年,天下初定,为了稳固统治,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中“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是在强调继承者的资格,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进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

11、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0.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官府,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货币市场的统一,避免了货币的泛滥,地方

12、郡县铸币权的丧失使其势力得到了遏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汉本身就是统一的大帝国,统一并不是因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而形成,故B项错误。汉武帝这一举措是为了整治货币市场混乱的状况,并不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汉武帝严禁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出现的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并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故D项错误。11. 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A. 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 B. 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 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D. 形成了

13、完善的官员考核制侧度【答案】C【解析】“汉承秦制”,西汉的选官与任官制度在察举制确立之前即已有之,即承袭秦朝的官制。因而“选官与任官制度开始确立”说法不妥,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所言的侧重点在于要求积极察举孝廉,对于文官队伍的监察并非材料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孝”和“廉”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贯彻与践行,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考核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

14、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本题材料出自汉书武帝纪,大意是:“身居要津而不能进荐贤才的官员应当退位;对于那些对举贤诏令置若罔闻的官吏,当以不遵朝命论。不能培养与发现贤才,就是不能胜任其职,应该罢免。”12.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材料讲的是皇帝害怕自己出现负面的历

15、史形象,二者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于皇帝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担心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负面形象,加之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这就使得史官对皇帝的评价对于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青史留名是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史官不代表儒家,本题主要叙述古代史官在史书中评价皇帝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作用,与儒家伦理制约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仅能说明史书评价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不可过分解读为“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故D项错误。13. 钱穆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

16、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胡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作者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4.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

17、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胃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胡决策权C. 旨在限制皇权胡滥用 D. 体现了权利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名

18、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5.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题

19、干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君权加强,相权受到削弱,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题干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D项错误。16.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答案】D【解析】

20、材料并未提及司法部门,也没有提及维护纲纪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监察人员的任职要求,而不是机构的职责与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权力制约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宋代的监察御史必须具有两任县令经历,明朝监察御史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两个规定都体现了监察御史的资历要求,即在工作经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故D项正确。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C. 提高行政效率 D

21、.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 点睛: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宋朝”“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8.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

2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排除;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而不是降低,故B项排除;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变化,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改土归流”,即加强了中央集权。19.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

23、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具体考查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或者“外儒内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从体现D项。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20.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

24、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21.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

25、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故选B。22.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

26、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23.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 揭示

27、隋王朝亡于暴政 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 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D. 建议扩大选官范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张玄素认为,隋朝是亡于“其君自专”,即君主独断专行。材料中张玄素并非为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故A错误。由材料可知,张玄素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B正确。张玄素主张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但不能体现加强控制地方,故C错误。张玄素主张广任贤良,建议扩大选官的数量,但是并未扩大选官范围,故D错误。24. 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

28、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25.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

29、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答案】B【解析】诗经的国风中多为北方民歌,楚辞是南方文学成就的反映,根据材料文字“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可知,“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是在南宋时期,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稻”“黍”不是外来的农作物,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楚辞成书时间略晚于诗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26. 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最下者与之争(与民争利)。”下列政策体现“与之争”的是(

30、 ) “工商食官” 盐铁官营 均田制 市易法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政府”、“与民争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市易法”都属于这类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是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政策,那时没有私营工商业者,无所谓“与民争利”。“均田制”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使用,不符合“与民争利”。A、B、C三项组合含有或,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27.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 休养生

31、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项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2)消极作用: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恶化。抑商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28.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