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0.80KB ,
资源ID:34372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372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docx

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评价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来看,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与往年新课标全国卷相比,今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有些变化。1、从中外史试题所占比重看,考查中国史试题的比重增加:12道选择题中有8道中国史试题计32分;2道非选择题中,第40题综合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第41题考查中国史,中国史计24分;4道选考题中第45、46、48题考查中国史内容,仅第47题考查世界史。2、从教材模块

2、看,试题基本涵盖必修教材三大模块的内容,选择题中的模块比例比较平衡,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上升,如,选择题的第24、25、26、29、32、33题,非选择题选考题的第40、41题均是考查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3、从试题设置形式看,往年的表格题、漫画题没在今年的试卷中出现,今年的试卷全部是文字型的材料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选择题的第41题,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该届的模拟题基本上训练的是材料评述题和图片信息题)和历史素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具体来说,今年新课标全国卷有以下特点:(一)试卷整体上保持稳

3、定性、延展性1、稳定性(1)分值分配与上年基本上持平。选择题(12道x4分,共48分),其中24-31题均是中国史,占32分;32-35题是西方史,占16分;非选择题,仍占52分,各题分值基本不变;选修部分试题安排和分值分配都与往年基本一致。具体分值与内容见下表:(2)试题形式基本平稳,特别是主观题,采用两道必答, 一道选修(4选1)的方式,其中必做的40题中西对比兼顾,从古代、近代两个时代的跨度思维出发,既体现课标要求,又让学生能适应和找到熟悉的感觉,选做题为4选1,难度适中,较为平和。(3)试题难度延续了往年的水平,总体讲选择题难度较大,如第25、26、27、29、30、32等,做这些题目

4、需要在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非选择题与往年相比要相对平和些,材料长度适中,问题的设置规范、准确、简洁,学生较易切入。如第40题对于牛顿和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及发表背景的考查,较为常规,是对于中西社会环境的对比考查,学生会感觉较为亲近。从选修题的设置来说,较平时训练更为容易一些,学生看到问题后不会出现无话可说。(4)试题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就试题难度而言,选择题难、中、易试题比例适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如24、26、29、32、33、34、35等试题均为中等难度试题,在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现

5、高考选拔性的特点与要求。2、延展性(1)考查标准:延续了历史学科的综合考查标准,从文史知识到基本的历史素养,从基础的史学知识到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从初步的历史认知到史论及史观的考查等,均能很好地覆盖和呈现,且比往年都更全面。(2)试题风格:延续了往年试题的形式与风格,卷中的材料式选择题,都是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评判、归纳等,形成正确的认识。非选择题所选材料源自古今中外史书典藉,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这与往年的试题风格基本一致。学生复习备考也基本上是照此训练,所以试题让学生能有较好的适应感,特别是成绩好的考生仍能感到挑战性。(3)创新性:延续了历史学科

6、试题的创新性。全国卷的文综历史41题一直是一大亮点,从2012年“冲击反应”题,到2013年“比较说明”题,再到今年的“修改说明”题,每年都在命题形式及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今年的41题和去年的41题是大同小异,都属于说明类材料解析题。但今年的“修改说明”题不像去年的“图片说明题”那样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次,今年的41题在选材上别具匠心,突出了时政,也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4)对材料的选取和考查方面更精心、更深入、更系统。从选择题来说,考查知识性的内容比重在增加,与课本内容较为贴近。材料式理解性的选择题,题干部分内容从文字表述来说,少了很多文字,省去了很多审题时间。从主观题来说,对于牛

7、顿和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及发表背景的考查,较为常规,是对于中西社会环境的对比考查,学生会感觉较为亲近。从选修题的设置来说,较平时训练更为容易一些。(二)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历史试题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势。今年的选择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除第28、31、35三道试题可以直选外,其余的试题都必须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注重理解分析甚至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非选择题部分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预设的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进

8、行概括、说明、分析、理解、比较等。如选择题第24、25、27、28、29、32、34题为“反映”“表明”类,第26、30、33题为说明类,第31、35题为结果、作用类,非选择题第40、41、45、46、47、48题主要考查特点、原因(背景、理由)、影响(作用)、区别,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通过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理解、比较、说明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三)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获得历史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记住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今年的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如第41题向学生呈现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

9、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而且特别说明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只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即可。这样的题目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需读透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一处不合理之处,并且说明理由就行了。当然这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相符,也是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学习历史” 的形象注解。(四)关注时事热点,与现实联系密切,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功能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会以社会现实问题切

10、入,考查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历史试题对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的考查更为明显。如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第41题折射了当今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第45、46题,分别契合了当下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事热点,第47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48题则隐性映射了我国反腐倡廉的政治热点问题。这些试题的设置符合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紧扣社会发展脉搏、“以史为鉴”的教学目标。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材,还要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现实中找出历史话题。二、试题分析

11、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正

12、确答案B。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

13、有误,B、D排除两项。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

14、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及政策【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把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征。【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干

15、知识。B、C材料无体现,D项不符史实。【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忽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一时代特征。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能力】对材料的分析及比较能力。【解析】鸦片战争后,受外国商品输出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仅是趋势。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固性,中国消费外国的工业品相对有限。D正确。【考生误区分析】本题设置简单,易于分辨。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

16、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考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时代特征的理解。【解析】联系百日维新内容,可知,废除的只是科举制度中以八股文“取士”的传统选官方法,改试“策论”,并未废除科举制度本身,简言之,废除八股取士废除科举。因此A项中的“断送”明显错误,B项正确。【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教材不熟悉,该部分在选修一中有专门表达。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

17、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能力】知识迁移及推理、判断能力。【解析】近代上海号称“东方的巴黎”,其近代化发展与开放程度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不可能比上海人更具热情,B项错误。按理说,国产影片主要描绘中国风土人情,更贴近中国民众生活,发展与开放程度与上海相比相对落后的京津民众观看国产片

18、更多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就是:国产片存在制作成本较高、流通税费重等问题,总之,国产片流通价格较高。C项正确。上海人看国产片多不能说明上海人比内地人开放,D项错误。A项所述现象非最佳,排除。【考生误区分析】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把握理解不足,必修二与必修三知识混搭。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与辨析。【解析】中国19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面临着粮食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量增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把粮食供应放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除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外,对商品粮食进行统一调拨、分配和管理,以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C项的“灾害”,D项的“恢复”,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考生误区分析】学生缺乏对历史时代特征的把握。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

20、理性精神【答案】C【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考查能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主干知识的把握、迁移能力。【解析】如果B正确,雅典法律规定应该是禁止与防范所有的自杀行为,但事实上不是,排除B;连自杀都管着,恰恰说明C正确。【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主干知识把握不准。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考点】启蒙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及综合判断能力。【解析】根据美国1

21、787年宪法,众议院在计算各州人口时,印第安人人口不在计算之列(借口是印第安人不纳税),黑奴只按“五分之三”比例折算,这就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精神。B正确。【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材料把握不准。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考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综合提炼信息的能力。【解析】国家计划的建设项目,允许外国公司负责经营,

22、恰恰说明苏联在建设中借鉴了新经济政策中的租让制办法,D正确。【考生误区分析】阅读材料不精析,时代特征模糊。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答案】A【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与辨析能力。【解析】欧元是欧盟货币统一的体现,它有利于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A正确。B的“消除了”,D的“领导地位”明显错误,排除。欧盟对外贸易额增减与欧盟成员国的经济状况直

23、接关联,与欧元本身不直接相关,排除C。【考生误区分析】本题设置简单,易于分析。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

24、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

25、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

26、自然科学【考查能力】分析提炼信息能力,知识迁移,比较与综合能力等。【解析】(1)根据材料中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再依据所学,不难得出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 二人科技成果命运的不同,取决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具体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考生误区分析】提炼信息能力不足,作答全面、规范和严谨性缺失。 特别说明:高考答案从答题规范角度,缺乏提示词,且缺乏宏观背景的表述。可以参考以下答案(1)特点: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总结性应用科学,缺

27、乏理论概括和分析;处于科技发展的感性认识阶段。牛顿:建立实验基础上的理论科学;侧重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处于科技发展理性认识阶段,是系统的科学理论。背景:宋应星: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宋本人科举考试失利的刺激。牛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引发资产阶级革命,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牛顿本人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与钻研。(2)原因:中国是封建专制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于农耕文明阶段,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繁荣;人文主义兴盛,人们思想日益解放。总之,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导致二人科技成果命运的不同。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

28、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

29、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考点】抗日战争与新史观【考查能力】分析提炼信息能力,深刻理解与综合运用新史观的能力,综合辨析与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历史研究方法与素养。【解析】1960年的教科书,深深地打上了“左”倾时代的印记。过于凸显共产党的在抗战全程中的作用,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被迫性与消极性,有违唯物史观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

30、题的方法。浏览目录,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与所学教材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学生不难理解应当增加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史实。如: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等内容。【考生误区分析】信息提炼不准,思维缺乏理性和批判精神,对新史观的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历史学科语言的表述及综合运用能力欠缺。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

31、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考点】中国古代的封建改革【考查能力】对材料的理解、解构,分析与提炼能力。【解析】本题属于常规试题,对学生阅读材料、建构时代背景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考查较为突出。第一问,依据材料,一般都能概括性答出。第二问,为升华类设问,但回答准确、全面则不易。【考生误区分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