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7.24KB ,
资源ID:34354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354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docx

1、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梳理经历整合资源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交城第二中学 任万刚这是一篇源自国外地理教材的启示,更结合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感悟,我们且来看看“国外地理教育之窗”中的一个案例:在Rigby Heinemann 1995出版的澳大利亚高中地理教材Global Interactions:A SeniorGeogmphy(全球相互作用)单元中,有关于“贫穷国家的共同特征”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指出,国家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典型的共同特征。教材选择了发生在柬埔寨ChropAmpil村庄中的一个案例,并指出,在许多贫穷的国家,大多数人为了他们

2、的生存继续依赖小规模的(通常作为生存手段的)农业生产。教材在给出案例的同时,呈示了下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比较知道,发达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贫穷的国家相比,只有比例非常小的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部分国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国家农业人口(%)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索罗门群岛泰国瓦努阿图越南6807410.55674597565数据来源;选自HTremblyFamilies OftheWorldEast Asia,SouthEast Asia,andthePacific1994一、案例(见附录)二、学生活动设计(见附录)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强调指出:“学校

3、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为什么而教”、“怎样教”这两个问题应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案例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柬埔寨贫穷乡村中普通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有情节学生“乐”读),引导学生通过感性阅读,运用比较、交流、绘图等方式(有角度学生“好”做),达到归纳、提炼、验证并寻求解决其中值得思考的地理问题(有广度学生“会” 拓),如归纳柬埔寨农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模

4、式、人口发展与人口问题,并顺理成章地提炼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本特征、人口发展问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等地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通而平凡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影子是非常多的,此案例使地理教学变得真实、生动、具体,极富现实意义。显然,它教学的核心正是我们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所描述的公民必备的地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样的课程设计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兴趣

5、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将知识转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顺利完成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初读这样的案例让我经历了一次视觉的冲击,情感的洗礼。我相信它的所有读者,其中有我们的课程设计者,教师亦或学生,面对如此鲜活的生活画面不会没有触动。是啊,课本原来可以这样生动,知识亦能如此学习,能力更要这般培养。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

6、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澳大利亚1995年出版的高中教材在很多方面已经体现了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许多先进教学理念。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重任,不能再让课堂拘泥于一种框架,要给学生丰富的思维素材和情感体验,在书本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设桥梁,使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在地理教材编写时要创设生活情景,使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学习形式向生活贴近,体现出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身边,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种需要感。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首先,课程设计要妙在“梳理经历”里,让生活地理化“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

7、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现代课程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把他们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明确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生活地理化就是指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到生活中应用地理原理,促成知能转换。课程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围绕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尽量做到三维学习目标的统一,更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才

8、更利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构建新知识。那么如何让纯粹的“科学世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呢?细细品位篇头的案例,真让人妙不可言。教材完全把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的诠释权利交给了学生,给思考留下很大空间。一篇生活实录着实动了人心,再“列出潘恩一家和你自己家庭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之处”,还不足以在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间架起桥梁?这样的编排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对新信息进行比对,自主构成新知识,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为新知识找到认知基础。这般的呈现,学生更有可能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热情洋溢的学习者,从而真正实现凭借学生喜爱探寻和创造的天性来进行教学。再看第三个学

9、生活动设计显然和地理知识“无关”,第八项作业明显是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如果以我们固有的思路是不会在地理课本中出现,或重新以新的定位,那么情感的熏陶、整体思维就荡然无存了,那三维学习目标能统一吗?我们难道不遗憾这样的缺位?教材内容的“无”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思维空间;教学思想的“有”又给学生无穷思维指引了方向。再读我们的教材,如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章问题探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以家乡入题,是显得亲切,但教材素材的呈现多采用俯视、鸟瞰的方式叙述事实和原理,如“知识拓展”几乎把【资料分析】第一问题的答案提前平实地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答,原始的思维没有被唤醒。显然有不足之处,没有写

10、实,没有冲击,没有震撼,没有完全实现书本、生活与学生心灵世界有机沟通。但庆幸的是“如何将这种农业生产理念应用于你的家乡”,“你还能设计出哪些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问题的设置已明显地倾向于倡导教师教学时要及时梳理学生经历。而“如果是农村中学则可以直接去田地里调查所种农作物品种”,“如果你的家乡是农耕区,结合家乡的实际,设计一个家乡的农业园区”问题设置时留下了补白,也就给教师以弥补教材不足的机会:城市学生、牧区孩子就需要补充教师经历,或重组经历型素材。事实上即便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因为他们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积累的相对贫乏,我们在教学时仍旧需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经历进行链接、拓展。

11、 经历,鲜明的生活性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经历,特别的真实性让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经历,显著的特殊性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经历,一定的故事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梳理经历,验证原理,唯有经历梳理过程,思路才会敏捷,地理方显生活本色。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课程设计中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地理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其次,课程实施要亮在“整合资源”里,让课堂生态化新课标非常重视教学资源观,倡导由“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

12、以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要有开发意识和整合技巧。在实践中,我努力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地理学科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使课堂逐渐开放而变得充满活力。1.教师作为教学资源设计者和组织者,应以质疑的精神改造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经验,学校现有设施,对教材适当“剪裁”、“缝合”,必要时替换案例,挖掘课程潜能,依据孩子兴趣个性(孩子对于熟悉的事物总能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拓宽教材,扩展能力,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还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章问题探究“根据已掌握的红太阳农业园区的现代理念,绘制农业园区的规

13、划平面图。”为例,课本活动方案设计粗陋,面对活动学生不知所措。教学时结合我校学生构成特点加以整合,效果就迥然不同了。我们学校位于城市,但我们有来自市辖县的农村孩子,所以课上先请他介绍家乡种些什么,他绘声绘色,课堂就活跃了。再让大家找找教材条件(向北60千米为一个人口100万的大城市),他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区位(吻合),接着补充给出的基本地理条件(地势起伏状况),原本不知所措的学生,心中的疑难在如此春风化雨般的点破和娓娓道来的建议下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教材资源的整合上一定要实现由“我怎样教这一课”到“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的思维更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恰似课堂教学的采光窗户,给课堂教学带来亮光。2.网络

14、既是人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快捷窗口,构成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源库,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共享。如进入多个地理教育网站,网络信息经筛选、下载、整合成资源包,就不单纯是资料库式的共享,而是内容、策略等层面上的多方位共享。3.谈及整合教育资源时,大家都指向“物”、“教师”,其实“学生”更是一种不可小觑的资源。每个学生都是活教材,他们家族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的聚落,不同民族,到过不少地方旅游,多种多样的生活体验、见闻都是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共享。“人口的变化”一章可让学生做家庭调查,如一家几代的人口数量及变化,成员所受教育程度比较,收入状况,从事

15、职业,家庭移居调查等方面,且通过活动可获得影射我国几十年来人口、经济、教育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是对教材的有力诠释和延伸。学生辐射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挖掘乡土地理资料、选修课程开发实施方面的潜力更是不可估量,如城市变迁、地理农谚、农业地域和地域民俗、地方特色、发展规划等信息的收集与整合。这一点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的崇高境界,教学是学生现实生活的过程而非未来生活的预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信手便可揽来。高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明确指出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营造“主体、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创设“节外生枝”的教学进程,构建

16、“体验反思”的交流情境,探索多元评价模式,让宽松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沃土,因此尤为重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类信息,及时将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成新的具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倾听他人,认识自己。推动教学过程在情境中动态生成,“激活”结构化的书本知识,实现其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最能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生态的本质就是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生态的课堂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示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愿我们的地理课堂让

17、学生在活动与生活、理解与体验、交流与对话、反思与构建中自然生长。最后,课程深化要融在“回归生活”里,让地理生活化所谓“地理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地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课堂要深化就一定得“生活化”,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最有说服力的是印度洋海啸中英国那位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救了100多人的十来岁小女孩。两三个月前,在学校的地震活动小组里学到的海啸知识:当海水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常地消退,有可

18、能是海啸的前兆。当她发现自己眼前的海水发生这样的变化,且在大洋远处出现一条长长白线时告诉父母和身边的人,于是这些人奇迹般地幸免一难。让我深思的是如果是我们的学生(高中生)能否发现?即便发现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镇定并及时转移?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有多少真正与生活接轨,服务于生活,又怎么能奢望深化?“生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果把它恰当地变成地理素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与生活链接,融入课堂,引导发现,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能指导我们优质地生活。如近段时间房地产很热,于是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节时,就可联系生活中的这一热点问题。讨论本市最近推出

19、的某最火楼盘,房地产开发商大肆渲染的卖点有哪些?请前期入住的学生谈谈他家是如何作出选择?交流中学生除了就题论题,还结合实地情况在其中找出两条耐人寻味的告示:一是该小区为减少高层光污染而不允许装太阳能热水器,大部分同学(批判意识不强)认同,但也有不少同学说如此是减少了光污染,但造成资源浪费,与创建节约性社会不协调,而且大量使用燃气热水器,也会有污染。二是通往本小区的公交车并没有他们所描述的那么多,例举了有几路从周围绕过到小区要走至少两三站路的公交,这足以说明住宅区要有方便居民出行(上班、消费)的区位。俗话说的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地理自然而然地回归了生活,认知便不再机械,思

20、维由此调动。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提供亲身体验机会,课堂向生活延伸,课内学习与课外深化链接,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如讲述“农业区位因素”时,有位学生就问我上海近郊的奶牛场为何要面临搬迁?乳畜业不是要布局在大城市郊区吗?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周边如果有奶牛场有什么不便之处,学生就想到污染,要处理奶牛排泄物就要花大钱,还不能彻底处理。第二,想想我们家庭多买哪些奶,仅仅是鲜奶(冷冻奶)吗?那常温奶往往来自哪里(伊利奶来自大草原),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套。当地理课程与生活境遇相一致时,潜藏在学生生活经验里的各种地理理念就会进一步升华。课堂小

21、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习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别样人生吧。附 一、案例一个贫穷乡村中潘恩家的一天生活4:30第一、第二和第三声公鸡的啼叫回荡在Kandal省Kien Svay 区域平坦肥沃的土地上时,努蓉和她的丈夫潘恩起床了。他们将菜园中的蔬菜收割下来,扎成捆后背在肩上,走上了沿着流向东京湾的湄公河边上的乡间小路。这时好像整个的国家的人都在路上。工人们骑着自行车花两小时去首都金边工作;出租自行车在前轮的行李架上载着他们的顾客;摩托车拉着拖车,上面载满了携带着农产品去集市的人们,努蓉搭乘其中的一辆拖车,潘恩将园中

22、收获的蔬菜堆在她身边。身为家里的管财,去市场买卖是努蓉的职责。潘恩牵着他的公牛去田边草地吃草,同时给他的菜园浇水,而他的大女儿照顾比较小的孩子。从1979年起,他与10到15个其他的家庭合作种植水稻,向国家缴纳约百分之七的税权之后,其余收成大家平分。潘恩的集体农庄的田地离他家有30公里远。政府鼓励农民种更多的粮食并卖掉他们的余粮,但是潘恩和许多其他农民一样,对此不感兴趣。国家在农业上仅能勉强维持自足,而今年气候又是特别的干旱,他知道在收割之前,很难使他的家庭维持温饱。而且,国家以非常低的价格收购粮食,并用生活消费品购物券代替现金发给他们,而那些用购物券所购的商品也不是必需品。胆怯、沉默寡言的潘

23、恩比较喜欢在他的菜园里耕种,卖蔬菜来挣取现金。他静静地用一桶一桶的水浇灌他种的东西。他令天将浇三次水,以保证他的收成,并能在自由市场挣一些钱。6:20村庄砖瓦厂的铃响了,紧接着国家的新闻广播从工厂喇叭中传出,八岁的二女儿清塔前往学校。在潘恩房屋边的竹林中,织布机卡嗒卡嗒的声音紧随其后也响了起来。努蓉的姊妹们已经在工作了,她们编织一种机织棉布头巾,头巾通常制成红色或白色的,它们被柬埔寨人差不多用在每件事物上。男人和女人们把它围在脖子上或卷在头上遮阳,或在车辆经过扬起大量灰尘时用来遮住脸,或在井边和河边洗东西的时候穿。直到最近,进行编织的家庭每年卖头巾可以赚得18元,而现在每个家庭差不多都在编制头

24、巾挣钱时,头巾的价格下降了。8:45努蓉已经从市集回来,她很快洗干净一条鱼,这时她的丈夫在为早餐劈柴生火。她在市集上还奢侈地买了一片西瓜,两个最小的孩子清莱和莱恩围着她欢笑着。大女儿清杉盯着水果耐心地等候着。这个神情严肃的年轻女孩,出生在波尔布特政权时代,应该说她是幸运的,没有成为在那期间因为饥荒而死的无数人之一。早餐时潘恩从田里回来,默默地坐在织机旁,用旧的学校笔记本的纸卷烟,而他的妻子在看火。努蓉用尽可能少的木柴煮饭,因为木柴已经很稀少了。9:30潘恩和他的妻子回田里去了,他们将会在那里静静地并肩劳作一个上午。父母都很忙碌,13岁的大女儿清杉像一个母亲一样把莱恩背在肩上。她看上去比她的实际

25、年龄要大。在波尔布特时期,她的父亲被送到田里工作,但幸运的是,尽管她失去了她的祖父和许多叔父以及堂兄弟姊妹,但是她没有失去她的父母。身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他们幸存的机会比较大。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很难幸存下来,除非他们逃跑或躲藏起来。到1979年,柬埔寨已经失去了百分之九十的医生,所有的医院、大学和中小学设施都完全被破坏了。解放后,国家必须从头开始建设。自从清杉的父亲和母亲重聚,他们就非常忙碌,像所有柬埔寨的父母一样,重建他们的生活家园。清杉等弟弟睡着后,她去摘水果,摘那些种在房子周围的香蕉、椰子、面包果和芒果。现在是芒果收获的季节,芒果树的树枝因结满累累的果子而下垂。当她经过隔壁房屋的时候

26、,看到她的阿姨在编织头巾,一个堂妹跑出来与清杉作伴。二个少女快乐地在乡间玩耍,但是她们总是离家很近,以便能使清杉在弟弟醒来后就跑回家。12:30房屋影子的长度告诉努蓉现在该是她的大女儿去午间学校的时间。清杉很快地穿上已经很小了的学校制服,一把抓过她母亲递给她的用来吃午餐的几个硬币,骑上脚踏车去三公里之远的学校。潘恩与他们的邻居尽他们所能为学校教育做点事情。重建村庄学校后,他们为自己孩子买钢笔和笔记本,但是他们不指望能担负进一步的教育,除非对于他们的儿子。尽管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但仍有50的儿童在读完小学后就辍学了,特别是女孩,她们的教育不被重视,她们要在家照顾弟妹,有织布的活要干。现在社会上没有

27、一个人是空闲的,连清杉的老师也要照顾她自己的婴儿。一本笔记本和一些教科书,是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所有东西了。孩子们在学校学的主要是实用技术,而且90的内容是很原始的。他们在校园里种植水稻和蔬菜,在作物收获后他们学习烹饪和裁缝,:他们的劳动收益将会用来买更多的教科书。12:50工厂铃声告诉每个人在午餐后该回去工作了。努蓉坐在织机旁织棉布,莱恩在她的身边,当她不注意的时候,莱恩从桌子上掉了下来。她停止了工作,带着她啼哭的小儿子走进黑暗的房屋,温和地哄他睡觉。努蓉已有一个儿子,她不想再添孩子了,但她不知道任何关于避孕的方法,她只能祈祷运气站在她一边。2:30潘恩去把公牛牵到荫凉处。努蓉放下她的纺织活,

28、叫回放学了的清杉,把醒来的莱恩给她,努蓉裹上头巾,到田里为明天要到市集上卖的蔬菜做准备。4:00她的丈夫今天最后一次给菜园浇水的时候,努蓉回到屋子,取了另一块干净的头巾,带清莱与莱思去井边洗澡。因为在波尔布特时期,敷以千计的尸体被丢在井里,所以许多井不能再用了。人们要到非常远的地方去井里打水。但是这个村庄的是新建设的,被迫离开家国的年轻家庭发现了这片o8公顷的土地,村庄的新建得到了政府的许可。不幸的是,新家园的开拓也迫使农民远离了河流,肥沃的土地,道路和市集这些能赚钱的地方。努蓉往孩子们头上浇了一桶水,用于擦去孩子们身上灰尘。因为没有肥皂,孩子常常因为缺乏卫生保健而得皮疹,莱恩挣脱了他的母亲,

29、但又被母亲轻轻地拉了回来,被要求继续洗澡。在高棉人的家庭中,丈夫地位较高,承担抚养家庭的责任。母亲则负责对孩子传授社会、民族、道德价值观。给孩子洗完澡后,母子三个人从静静的乡间回家了,这时工厂卡车已开走了,家庭织布机也没了声响。6:30潘恩把公牛牵了进来,拴在果树下过夜。他坐在织机前,努蓉在准备晚餐的饭、鱼、卷心菜和青芒果。猫在织机的一角,狗也在下面,家里的一小片碎食都不会被浪费掉。晚餐后,努蓉哄她的小孩子睡着后,去和她的亲戚谈话聊天。潘恩则在卷另一根烟,和聚集在路边的男人们帮努蓉的兄弟拆掉现在的房子,在雨季来临前建立一个比较牢固的房屋。9:30当开始宵禁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睡着了。宵禁告诉男

30、人和女人们该回家了。它每夜提醒人们,国家相对的、新建的和平仍是非常脆弱的。二、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案例,完成下列各项作业:1列出潘恩一家和你自己家庭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思考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模式。运用所给的案例,概括说明柬埔寨和澳大利亚在农业生产上有何明显不同。3你认为潘恩一家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是积极的?4从案例研究和所给数据中,你能列出柬埔寨被视为“不发达”的特征吗?5运用柬埔寨的人口统计数据,构建一个人口金字塔。6检验人口金字塔,说明柬埔寨人口金字塔和当今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7解释柬埔寨的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潘恩一家生活质量的。8做一些关于柬埔寨历史的研究。你认为哪些历史因素可能造成了现在的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