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37.47KB ,
资源ID:34202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202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docx

1、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第二组期末论文第一部分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赵春宏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知识转移的效果与效率直接影响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知识如何在不同的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流动转移,成为当前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试从知识转移的概念、分类、过程和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总结一些学者关于知识转移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梳理一些学者在知识转移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知识转移的概念1977年Teece1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 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 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在此后的研究

2、中,知识转移逐渐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有许多学者都对知识转移做出了解释,并常常与知识共享、知识扩散等概念相关联。Jensen和Meckling2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 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Szulanski3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这里,Szulanski 把知识转移视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共享机制。Davenport和Prusak4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扩散)和知识吸收(应用)两个过程;其中,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如果知识没有被吸收, 那么这一知识就不能说已经转移了; 提供知识并不

3、代表转移知识。Holtham5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 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 学习知识的时候, 即知识转移时, 必须有重建的行为, 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 才能完成转移。由此, 可以看出, 知识转移涉及到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两个主体, 客体是知识, 客观条件是传输的途径, 目标是能够利用知识来指导行为。从以上学者对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知识共享(Sharing)、知识转移(Transfer)、知识扩散(Dissemination)这三个概念做一区分:Davenport认为,知识转移=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扩散只涉及到知识提供者发送知识

4、,而未包括接收者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另外,知识转移比较强调由组织主导、较正式、有明确知识目标,以及提供者与接受者有明确的流动方向类型的知识流动;而知识共享比较强调非正式、水平式、自由式和个人平等的学习。二、知识转移的分类从所转移知识的类型,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可分为隐性转移和显性转移。根据知识存在的层次,可以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知识转移就发生在个体与团队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团队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之间、团体之间、组织之间。Nancy M. Dixon6对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共有知识的转移做了分类。Nancy M. Dixon首先对共有知识做了定义:即员

5、工从完成公司的任务中学到的知识,共有知识是know-how的知识,而不是从学校学到“know what”知识,然后利用谁是预期的知识接受者、任务的性质、被转移知识的类型等标准提出了知识转移的五种类型:连续转移(Serial Transfer)、近转移(Near Transfer)、远转移(Far Transfer)、战略转移(Strategic Transfer)、专家转移(Expert Transfer)。这五种类型的区分如表 1:表 1、五种类型的知识转移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战略转移专家转移定义一个团队从某一背景下完成任务中所得到的知识,被转移到团队下一次在不同背景下完成同样任务中一个团队

6、长期从事的重复性工作中获得的显形知识,被其他从事非正常类似的工作团队再次使用转移一个团队在从事一种非常规的工作时获得的隐形知识,让组织内从事类似工作的别的团队得到完成一项不经常发生,但对整个组织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所需要的组织的集体知识一个遇到超出知识范围技术问题的团队,在组织中寻求他人经验任务和背景相似性知识接受方(也是知识发送方)在新背景下完成相似的任务知识接受方所执行的任务和发送方执行的任务相似,且是在相似背景下接受方所从事的工作和发送方的工作性质相似,但背景不同接受方执行一项影响整个组织的任务,与发送方背景不同接受方与发送方执行不同的任务,但有相似的背景任务的性质经常性,非常规经常性,常

7、规经常性,非常规不经常发生,非常规常规,但很少发生知识的类型隐形知识,显形知识显形知识隐形知识隐形知识,显形知识显形知识举例一个发电机更换团队更换化工厂的发电机。当更换精炼厂的发电机时,团队使用来自化工厂工作所形成的知识亚特兰大一家汽车总装厂的一个团队发明了怎么在10秒钟内安装刹车装置。位于芝加哥的一个团队运用该知识将时间缩减了15秒钟英国石油的同行帮助:同行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帮助一个团队研究一个特殊的石油勘探场地。这种合作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一个公司并购了ABC公司,6个月后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个公司,使用在ABC项目上所学知识来并购DEF技术人员向网络发邮件,询问如何增加年久的监视器的亮度

8、,7位专家给出了答案三、知识转移的过程基于对知识转移过程的现实观察,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知识转移的模型,其中Hansen认为知识转移包括搜索和转移两阶段,较为著名的是Szulanski7在1996年提出的四阶段模型。模型如图1,首先是初始阶段,主要是识别有价值的知识,并决定是否转移该知识;其次是实施阶段,双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的渠道,提供方向接受方传递知识; 再次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受方对于被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并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最后是整合阶段,接受方通过制度化将获得的新知识融合成为自身的规范或习惯。在Szulanski研究的基础上,对Szulanski的模型进行了重新修改,Kwan an

9、d Cheung8 在2006年提出了新的四阶段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间的转换对应关系、新的四阶段模型。其中,将Szulanski的模型的开始阶段分为动机和匹配阶段;实施和调整阶段合并为实施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最后的阶段定义为保持阶段,是为了解释知识贬值( Argote,1999 )的现象并且反映通过知识转移来反映企业达到可持续绩效的重要性;另外,Kwan and Cheung认为动机与匹配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模型中用双箭头表示),这样更好地描述了实践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四、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Szulanski从内部知识粘性入手细分了从提供方到接受方进行转移的四个阶段,

10、同时又鉴别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四类因素:知识特性、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和转移环境。知识特性:知识的模糊性程度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显性知识相对来说转移效率高;隐性知识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很难有效的提高转移效率。知识发送方:知识转移的发生,首先要有一个愿意共享的知识源的存在。知识发送发是否有动机与他人共享知识,是自发的愿意共享还是来自外力的驱动。例如,跨国公司中分部与分部之间的知识转移包括分部与分部之间自发的知识转移,还有在总部调动下分部之间的知识转移。知识接收方:从知识发送方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学习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转移环境: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有些组织结构形态支持某些知识的传播而另一些则妨碍知识的转移。另外,知识转移中两主体的关系、两主体特征的相似度、知识的相容性等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五、结论和评述 知识经济凸显了知识的重要作用,而现代科技所表现出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特点,决定了任何单一组织都难以同时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高度不确定性,高技术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特点,技术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也促使企业寻找各种途径,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获取知识,协同创新。因而知识转移研究是当今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