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15KB ,
资源ID:341870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18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著名效应定律法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著名效应定律法则.docx

1、著名效应定律法则世界着名效应/定律/法则150定律(Rule Of 150) 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

2、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手表定律(Watch Law) 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2,对于一个

3、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

4、,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木桶理论 由一些木板钉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只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要下功夫弥补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着名的木桶法则。 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偷车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结果后者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的那辆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偷车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

5、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青蛙效应,也叫温水煮青蛙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关头,青蛙竟奋力跃出锅外,侥幸逃生。过了一会儿,将这只青蛙再次放入锅中,不过锅中盛的是凉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遥。悄悄加热,使水温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难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跃出,只好葬身釜底。 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

6、从众跟风心理。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美国着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7、,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愚人结构”。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

8、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罗森塔尔现象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9、。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也称之为罗森塔尔现象。 投射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

10、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幷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絶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

11、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着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

12、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酒污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

13、的酒都成了污水。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 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 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 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

14、,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着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旁观者效应 也叫“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人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

15、但没有一个人下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人性异化与情感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种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和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

16、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思维定势效应 阿西莫夫是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算

17、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他说,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双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

18、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

19、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S.ASCH)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着名实验。实验中有7人被测试(其中只有第7人为真正的被测试者,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1、2、3(其中编号为2的线同标准线一样长,编号为1的明显比标准线短,编号为3的明显比标准线长)。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比较那三条直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

20、择2号直线。第7人(真正的被测试者)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进行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都异口同声地选第1号直线。第7人(真正的被测试者)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的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6人的判断之后,才做出。他感到很困惑:是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的判断?实验结果是: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真正的被测试者,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判断的37。75的真正的被测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众压力,做了从众判断。 阿西实验中的真正的被测试,在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这是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结果;但当跟随实验助手一起判断时,出错率占37

21、。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但从众容易使个人放弃自己的想法。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至孝至仁,他的母亲对儿子极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一个曾参杀了人,有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其母不信。过了一会,又跑来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其母将信将疑。又有第三个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

22、:“曾参杀人了。”话音未落,曾母已经翻过墙头避开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登门槛效应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弗里德曼和弗雷泽(JL Freedman & SCFrase 1966)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

23、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现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别人后来的要求有些过分,人们也愿意接受。狄罗德效应 也称为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狄罗德。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可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总感到家具的风格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

24、一篇文章,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罗德效应。 在人们的观念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霍桑效应“访谈实验”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

25、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 “群体实验” 霍桑效应的发现源于一次失败的管

26、理研究。1924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搞了一项试验。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小组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6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然而,令他们遗憾的是,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这6个女工被抽出来时,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一直关注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

27、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典型的例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

28、,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着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

29、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心理定势效应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

30、一些消极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雠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瓦伦达心态 瓦伦

31、达是美国一个着名的商家走钢丝表演者,却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泡菜效应 泡菜效应的含义是: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

32、的作用。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超限效应 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