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61KB ,
资源ID:34156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156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际油价毁掉了苏联.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际油价毁掉了苏联.docx

1、国际油价毁掉了苏联国际油价毁掉了苏联?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遏制苏联、与之争霸的过程中实施两手战略: 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二是通过施压 OPEC 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拖垮苏联经济。世界经济周期影响着石油供需的平衡,进而刺激油价的涨落。西方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周期一般为5-6 年一个循环。国际油价走势与之相契合:3-5 年短波段、10-12 年中波段、28-30 年为长波段。西方经济当时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欧为了抑制本国通胀、刺激经济复苏并打压苏联石油收入,怂恿沙特于1986 年燃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

2、最惨烈的价格战。美国发动的全球油价“逆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经济周期与苏联解体衰亡沙皇俄国1898-1901 年的石油产量(1911 年俄国产量 1120 万吨,全球 2124 万吨)曾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之后,美国又夺回石油产量第一的宝座,并保持到 1974 年。1975 年,苏联石油产量超过美国。而苏联解体后,1992 年沙特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2007 年,俄罗斯夺回石油超级大国的桂冠。但 2009 年美国发生“页岩气革命”,取代了俄罗斯天然气第一生产国的地位。俄罗斯能源大国地位的兴衰与国运休戚相关,并影响了世界格局变化。本文主要论 述苏联

3、晚期油价震荡走低因素与苏联解体的关联性。1986 年国际油价急剧下跌,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石油成为国际关系中结盟和断交的推进剂以及战争与革命的缘由。在 1985-1999 年世界油价低迷的 15年间,俄国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和叶利钦时代痛苦的、接近崩溃的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转轨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到了 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 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取

4、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从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至中期,苏联经济学家和政治决策领导层都没有对苏联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后果做出相应评估。因此,1980-1982 年间,世界经济出现连续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时,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外贸以及外汇金融系统带来何种灾难性的后果。经济学家早就发现了苏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的衰减:从50 年代的 6%、70 年代的 4%到 80 年代的 3-3.5%。苏联经济持续 20-30 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但尽管如此,也不至于导致经济崩溃。1991 年苏联出人意料地解体,不仅给苏联学者的声誉投下了阴影,而且也令外国的苏联经济学和政治学

5、家脸上无光。1992 年以后,上述学者开始研究苏联解体,并马上抛出了一系列非常主观的论断。一类学者断定,苏联解体是以 1985 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决策失误造成的;另一类学者则认为,是 1982 年美国里根总统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弱化了苏联经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90 年代苏联档案放开之后,学者才有机会据此来分析苏联最后 20 年的历史,苏联衰亡的体制原因显露无疑。至少可以明白的是,苏联解体的机制包括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苏联档案资料和解密的美国文献表明,在各种因素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对外政策的作用,亲美力量对苏联领导层和专家的影响,对苏联解体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催化剂

6、作用。解体的客观原因则是苏联大厦的根基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巨大的裂缝。苏联政治领导人没有搞清本国已经有限融入的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在错误评估局势的基础上作出了错误的决策。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 54.4%(1984 年)。随着世界油价走低,石油出口收入从占苏联外汇收入的 38.8%(1985 年)下降到 33.5%(1987 年)。苏联只得靠提高出口量来弥补油价下跌造成的外汇收入的下降。1971-1989 年苏联石油出口增长 90%,1989 年达到 1.847 亿吨(其中原油 1.2

7、73 亿吨,油品 0.574 亿吨)。出口量占开采量的比重不断增加:1970 年为 25.8%、1980 年为27.7%、1987 年为 29.1%、1988 年为 34%。1985 年俄罗斯联邦出口能源 4.74 亿吨标准燃料,1990 年 4.62 亿吨标准燃料。1988 年俄联邦石油产量比 1981 年提高 2100 万吨,出口增加 4800 万吨,但收入却下降了 50%。而苏联天然气出口占外汇收入的比重 1989 年为 29.2%,当年出口天然气 1010.5 亿立方米(对经互会 46.7%,南斯拉夫联邦 4.8%,西欧 45.5%)。苏联1970-1986 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

8、高了 1-2 倍。1970-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工业占工业总投入的 8.8-9.3%,1986 年则提高到了 19.5%。苏联石油产能 1970 年为美国的 74%,1986 增长到了 140%;在此期间,天然气产量从相当于美国的 30%增长到了 133%。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29.8%提高到了 1990 年 43.8%。另外,苏联从1975 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 年净出口 350 万吨,1974 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 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 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 2680 万吨

9、。1986-1988 年,食品短缺约为 210 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 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 年进口肉类 60 万吨,奶油 24 万吨,植物油 120 万吨,砂糖 550 万吨,柑橘 50 万吨。在1973 年和 1979 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始于70 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到 80 年代演变为关键经济部门的危机:经济结构失衡,技术工艺落后。苏联80 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 60%以上,军

10、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 23%;80 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 80%和 28%。苏联农业增速从 60 年代的 4.3%降至 80 年代初的 1.4%。在此期间,工业增速从 8.4%降至 3.5%。消费部门长期衰退,限制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戈氏上台正面临苏联综合国力下降、内外交困的局面。阿富汗战争还在持续,1986年 4 月又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国内资源的 40%。戈氏实施加速战略,计划“十二五”期间(1986-1990 年)GNP 增速为 2.8%,2000年前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翻一番。为此,五年内燃料原材料工业产量需要增长15%,而投资需要新增 30

11、-40%。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向西欧市场大规模倾销石油等原材料。戈氏经济改革时期国家订货占 GNP 的 90%,严重扭曲了实体财政金融平衡。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石油政策的战略失误石油是苏联崛起的关键因素。20 世纪 60-70 年代西西伯利亚发现巨型油气田,恰逢世界油价上扬了好几倍。当时,对西西伯利亚油气工业每投入 1 卢布,经过 3-4年就可以收回 30-40 卢布的利润。这种迅速和巨大的收益在世界经济史上尚无先例。得益于这种聚财效应,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70

12、 年代,由于中东政局动荡不安,国际油价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上涨。许多人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稳定下来。这一错误判断让包括苏联在内的产油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80 年代中期的局势表明,高油价是与具体的突发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紧密相关的。1985-1986 年世界油价下跌了一半,这使得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创汇的苏联受到沉重打击。苏联预算、外贸平衡、数千万吨谷物的进口、外债偿还、军队和军工综合体拨款等均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境。但苏联政府仍不知道,应对这类危机情况应当采取哪些反危机措施,以及世界油价暴跌对苏联经济将产生一系列什么样的后果。1985 年 8 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

13、击”战略(与 70年代初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战略相反),向已显萧条的世界市场注入石油,打压油价,抑制西方的通货膨胀,使热钱回流美国股市并投入房地产市场。1985 年 10 月,欧佩克会议未能就出口配额达成共识。美国的授意与沙特削弱正处于两伊战争中的伊朗和伊拉克经济的意图相契合,科威特也在美国的授意下继续违反欧佩克配额增产,而伊拉克则没有超产能力。萨达姆迫切要求欧佩克制定严格的配额政策限产保价,以维护21 美元的价格底线来提高石油收入。油价下跌 1 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就高达 10 亿美元,这刺激了 1990 年伊拉克对债权国科威特的入侵。美国石油进口量则从 1970 年的 300 万桶增加到 1

14、990 年 800 万桶。1985 年,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 200 万桶/日猛增到约 600 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 万桶/日。11 月,国际石油价格从 30 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 5 个月之后跌至12 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每桶石油价格下跌 1 美元,莫斯科每年的收入就要减少 5-10 亿美元。天然气的价格形成与石油价格挂钩,因此苏联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了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莫斯科收入每年减少大约20 亿美元。军火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军火出口到了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 暴跌

15、,1986 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 46%。结果,苏联军火销售量在 1986 年减少了 20%,莫斯科又失去了 20 亿美元硬通货。由于油价下跌,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致使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美欧则享用了低油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红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1979 年苏联不出兵阿富汗,沙特就不会听从(而会顶住)美国有关石油增产以打压油价的建议。苏联占领阿富汗让沙特十分担忧,尽管石油价格下跌也同样损害阿拉伯世界产油国的经济。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 年世界油价下跌,从 1984 年的 212.6 美元/吨下降到 1988 年的 93 美元/

16、吨,下降了 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 400 亿卢布。1985 年年底开始,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直线下降,到次年 4 月 1 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跌至每桶 10 美元大关,下跌幅度近 70%,创 13 年来最低纪录。油价如此暴跌史无前例,苏联等产油国为此而深感震惊。 苏联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1983 年产油量达 6.18 亿吨,1984 年产油量为 6.13 亿吨,出现了战后以来年产量首次下降,1985 年又进一步下降为 5.953 亿吨。仅在 1988 年曾达到历史最高产能,但也不过 6.24 亿吨。石油产量下降,加上石油价格“逆危机”,使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因为石油和油品出口是

17、苏联获取硬通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联2/3 的外汇收入靠向西方出口石油获得,而又要用这一收入来进口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粮食。西方估计,1984 年苏联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及石油产品 9000 万吨,换取外汇 190 亿美元,大约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外汇收入的 67%;1985 年虽有所下降,出口石油和油品不超过 5550 万吨,但仍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收入的 60%。苏联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石油及油品与技术设备交易时,由于苏联 石油产量下降,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下跌以及美元贬值,苏联在西方市场特别是西欧市场上失去了相当部分的购买力。缓和外汇紧张的其他两条重要杠杆黄金和军火,也由于国际市

18、场的供需状况以及市场容量等条件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小了。再加上苏联国内“没有可代替油气的其他商品出口”,因而外汇日趋紧张,进口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高科技货物发生支付困难。苏联官方则认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下跌, 并不会引起苏联经济上的困难, 苏联的生产潜力和科学技术潜力足以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调整生产,苏联可以更多地出 口柴油、喷气机燃料、天然气、化学原料、电力,以弥补石油跌价造成的损失。为使自己不在石油价格暴跌中受到较大影响,苏联 1986 年 1 月宣布停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售原油, 并力求增加天然气出口。此外, 苏联国内还认为油价下跌只是转瞬即逝的暂时现象。这充分表明他们对油价暴跌的持续性估计

19、不足。苏联解体前夕,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1991 年 11 月 18 日在休斯顿美国石油学会(API)对访美的苏联炼油和石化专家发表题为我们是如何搞垮苏联的的演讲时说,“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 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她还准确地预测出苏联将在一个月内宣布解体。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如她所料。世界油价下跌对苏联石油工业的影响十分明显。苏联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产自西西伯利亚的六大巨型油田,产量增长一度很快。苏联政府为石油工业确定的方向是增加石油出口,因为苏联极其需要石油美元来购买谷物和进口设备。但是,加快开发大油田战略导致易采石油的枯竭,剩余可采储量质

20、量下降。到80 年代初期,继占苏联石油产量 25%的最大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下降之后,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开始出现下滑。 西西伯利亚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石油产量下降的原因不是地质层面而是经济层面的。主要是因为,按照原来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靠投入 1卢布产出 30 卢布利润的投资逻辑已经不可持续。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经枯竭。西西伯利亚稍小一些的复杂油田则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持原来的产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资投入,但国家预算中已经没有这笔额外的投资了。许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深知石油工业在整个苏联经济中的支撑地位,但他已无力回天,扭转局势。的确,1985 年

21、他上台伊始就考察了西西伯利亚,并划出了一笔资金,稳住了石油产量。但两年之后,石油产量又出现下降。为了扭转石油工业的这一局势,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戈尔巴乔夫在当时的讲话中已流露出对石油工业前景的忧虑。但是,戈氏仍没有意识到国家必须对石油开采业划拨巨额资金。这一事关苏联经济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没有被提到政治局层面讨论,因为他们认为,还有另外的解决产量下降问题的方案开发新的成本较低的大油田,可供选择的有里海、东西伯利亚和极地油气产区。70 年代末,上述地区已经发现巨型油田。当时的战略任务是,在发展西西伯利亚主要产油区的同时,开始开发新的战略接替性产区。西西伯利亚油田大开发走的 就是这条路径:当鞑靼

22、斯坦共和国在 70 年代初期达到产能峰值期之时,就开始积极推进西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美国记者尤里热加尔金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解密的信息作出很专业的判断“里海石油能够拯救苏联免于解体”。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苏联石油工业在整个80 年代没有实现向开发新的大油田的战略转向,来防止石油产量的下降呢?1986 年戈尔巴乔夫开始与美国人谈判,希望能吸引外资来开发哈萨克斯坦田吉兹大油田。与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Chevron)就建立合营企业的谈判持续了两年多,之后又耗时两年时间组建合营公司,1990 年才开始工作。但时间这一当时对于苏联最宝贵的资源却已无可挽回地流逝了。与此相类似的是,东西伯利亚新油田

23、的开发也遭到了延宕。15 年之后,俄罗斯地质学家著文描述了东西伯利亚资源开发被延误的情况:“逻辑上令人费解的是,在西西伯利亚资源压力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不让充分利用东西伯利亚的资源。”美国著名的苏联石油问题专家Robert Ebel 确认:“对 1989 年苏联石油产量下降没有预测,不是因战争和市场经济条件所致,而是对石油工业战略管理方面出现失误所引发的。”苏联1988 年迎来石油开采的峰值期,当年石油产量达到 6.25 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1%,其中俄罗斯采油 5.7 亿吨,占世界 19%。苏联 1960 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4.4%,当年全苏产量为 1.479 亿吨,全球为 10.26

24、亿吨。1980 年苏联占全球总产量的 19.5%,当年全苏产量为 6.032 亿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为 3.126 亿吨,全球为 30.879 亿吨。1990 年苏联产量为 5.705 亿吨,占世界 18%,俄罗斯为 5.159 亿吨,占世界 16.3%(其中西西伯利亚地区为 3.67 亿吨,全球为 31.683 亿吨)。2000 年俄罗斯占世界 9%,产量为 3.232 亿吨(西西伯利亚地区为 2.204 亿吨,全球为 36.044亿吨)。预计 2020 年俄罗斯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0%,届时俄罗斯产量为 5.2 亿吨(西西伯利亚地区为 3.15 亿吨,全球将达 52.25 亿吨)。

25、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高层领导人对实现当时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提高石油产量,表现出行政手段失灵的状况。苏联政权最高层的管理能量已不能“突破”各部委和机构之间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部门私利化的壁垒。苏联行政体制“硬化”的痼疾已经严重到使政权瘫痪的地步。正是这一病症决定了苏联体制在80 年代无力实施石油工业向新油区的大规模转向,而这种转向该体制在 6070 年代曾很容易就实现了。此外,还有一个方案能够改变苏联的石油政策压缩国内石油需求量用于扩大石油出口。这是最现实的对策。苏联当时国内需求量约为4.5-4.7 亿吨,出口 1.2-1.3亿吨,其中只有 0.4 亿吨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欧换取外汇。当时

26、通过决策能够做得到的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多出口 0.25-0.3 亿吨石油,减少国内需求以赚取更多外汇。这仅需压缩6-7%的国内供应。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外汇出现危机的1989-1991 年间,苏联最高经济领导层做出相反的决策维持高水平的国内供应而压缩石油出口。1991 年苏联原油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仅有 0.54 亿吨。可见,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苏联石油决策至少出现了两个战略性失误:第一,破坏了苏联石油开采的延续性在西西伯利亚产能峰值到来之时没有准备和实施向新的富有前景的油田转移,这导致了从 1988 年起苏联石油产量的下降;第二,苏联领导层没有预见和实施最基本的经济上的机动措施把石油从

27、国内市场分流到国际市场,如果这样做了,本来是可以降低外汇危机的程度的。毋庸置疑,这两大战略错误都是主观层面的.石油、粮食和外贸危机全球石油价格下挫使苏联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对外贸易平衡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但这不足以导致苏联在 1991 年发生解体的悲剧。苏联官方认为,由于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所导致的外汇收入总额减少的幅度并不大约 15%。但在石油出口量缩减之后,苏联外汇收入开始加速锐减,而金属、木材、棉花等产品的出口量下降导致这一情况变得更加棘手。苏联高技术产品出口量(4%)在对外贸易额中所起的作用历来不大。结果到 90 年代初,苏联外贸体系中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量大幅超过出口量。这样

28、就引发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缩减进口以防止苏联经济 出现崩溃?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90 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 50%。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收入的大部分实际上都用于购买谷物和食品上。典型事例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西西伯利亚主要石油开采企业的领导穆拉夫连科提出请求,内容是:“面包出现问题,请增加 300 万吨计划外石油”用于出口创汇。可见,在粮食进口和石油出口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联系,这种联系促使石油企业加快油田开发速度,加紧石油开采,这又成为引发为石油领域出现危机的原因。但是,苏联依赖食品进口的情况并不常见。1914 年之前,俄国曾是世

29、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正是农产品的出口在历史上保证了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并为进口机械设备提供了资金。苏联首个关于在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议是在 1963 年通过的。当年粮食减产,而此前,苏联一直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苏联转而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引发了一系列巨大而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依靠出口石油,粮食问题很可能在20 世纪 70 年代就成为灾难性问题。无论是黄金开采,还是木材、棉花的出口以及对外举债,都不能保证用来进口农产品的稳定拨款。在此情况下,只有 在西西伯利亚开发并开采大型油田,将石油大量出口换汇才能阻止粮食危机的发生。美国学者科特金写道,“如果没有西伯利亚的石油,苏联很可能会提前20

30、年塌陷(解体)”。他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苏联农产品进口量占所需粮食总量的 40%以上,成为苏联经济的软肋。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本国在地缘政治敌手面前存在战略上的弱点苏联要向这些国家购买粮食,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但无力回天。20 世纪 60-80 年代,苏联向农业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实施了一批大型项目, 但 80 年代主要农产品产量依然停留在 60 年代的水平。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国家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用于在国外采购粮食和食品。无法解决的粮食问题动摇了苏联经济的根基,限制了苏联实行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 世纪 20-30 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

31、,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而后来苏联领导层为提高农业效益所作出的所有尝试都没有超出斯大林所实行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农业成了苏联经济中最保守的部门,甚至不允许讨论任何有关农业生产转入市场运营机制的可行性。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 年间的彻底崩溃。严格地说,在1986 年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后,应该马上就开始缩减粮食和食品的进口量。但国家举债以及商业贷款的利用推迟了这一时刻的到来。而到了 1991 年,却根据石油出口量把粮食的进口量减少了一半。

32、但是,对外贸易“进出口平衡”的自然恢复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反危机行动的结果,而是许多情况叠加的后果。一直到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刻,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也没有打算通过不受欢迎 的“保持稳定”的决议。戈尔巴乔夫在位的最后几年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明显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国家是不可能从危机中走出来的。但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这条路是不能走的,因为这意味着彻底失去政治威信。周期、危机与经济政策研究苏联领导层在危机暴发的危急时期所通过的决议,可以得出以下几条总结性的意见和结论,这些观点也许对于应对目前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是有益的。第一,将世界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的特点列入经济政策是必要的。领导层和专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世界经济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上升或衰退,都应该制订符 合该阶段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苏联政府应该具备一套在出口规模缩减的情况下切合实际的行动战略。这套战略应该限制进口规模,根据外汇储备危机的程度,缩减预算开支10%、20%或 30%。第二,认清经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