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1 ,大小:861.95KB ,
资源ID:34139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4139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公开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公开课.docx

1、地理公开课 公开课-地球的运动(4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投影: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地球公转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

2、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 生 (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师 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板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推进新课师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 (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

3、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 生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4、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 生 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 生 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生 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5、 生 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 生 (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投影: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板书: (二)地球上

6、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师 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生 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7、 师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如下图所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板书: (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师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

8、,哪个先送走落日?为什么? (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相差多长时间? 生 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 师 如何计算地方时?步骤如下: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地的经度数相加为两地的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利用公式计算: 板书: 2.时区和区时师 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

9、分图,提问: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 生 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个时区。 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小时。 生3东

10、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 5,合为一个时区。 生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师 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 生 完成教材P22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书: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师 启发学生思考 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晚?为什么? 师生结合下图分析 师 日界线是

11、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仔细观察,日界线和经线吻合吗? 生 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 很好。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A.10月2日15时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

12、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A.8时B.9时 C.15时D.16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A.3时B.9时C.12时D.15时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A.不变B.10月2日 C. 9月30日D.9月31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13、() A.120E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D.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1.C2.B3.B4.D5.C6.A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P18P22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板书设计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 (二)(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3.日界线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结合地球的运动知识,观察一定

14、条件下水的流动。 探究内容:根据你的兴趣,选择一个小实验,观察思考: 当厨房水池里的废水要放掉时,等水平静下来后,然后拔掉塞子,观察水是如何流走的。如果是旋转流下,转动的方向如何?若水池实验是在悉尼完成,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作出推测或猜想。 探究过程、方法:根据实验观察结果,联系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找出原因何在;尝试运用图示法辅助思考和表述。用所学理论知识验证上面的猜测,总结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探究结果:以小论文形式在班内交流。 示范课-地球的运动(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投影:思考: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场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

15、比较合适? 1. 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2. 其余组的同学向东求结果。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师 总结引出课题-日界线推进新课师日界线走向及换算规律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师 生小结:日界线大致经过180度经线,过日界线日期要变换一天,东减西加。板书:日界线 大致过180度 东减西加师 日界线上的趣闻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

16、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难到就只能这样吗,你有何高见?生 观察,讨论回答。师 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总结。师 补充:自然自界线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板书:自然日界线 时间为0点 东加西减(自然过渡)师 基训P13页14题:图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NA的经度为_;NB的经度为_。2)此时,北京时间为3月_日_时。 示范课-地球公转意义(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不仅产生了地球上的五带,还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太阳高度发生了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7、 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推进新课师 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请同学们读图观察。 课件展示图片(地平线、太阳光线图,地球侧视图阳光直射赤道) 生 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师 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呢? 生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师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变化规律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图。课件显示:“春、秋分日的阳光照射侧视图”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师 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生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由赤道向南

18、北递减。 师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越大还是越小? 生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师 请同学们看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课件展示: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 夏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冬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师 冬、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生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生 填表 板书: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师 同学们已观察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请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哪个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为什么?

19、 生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因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候。南半球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的时刻。 师 冬至日的状况如何呢? 生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师 春分日和秋分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如何呢? 生 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地球上总有2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南北对称分布。 (2)某条纬线与直射纬线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

20、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生 阅读教材P24活动,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距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而且某地区和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相差多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求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了。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纬度差,我们就可以以这样的公式来求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即H=90-。 式中的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可以在天文年历中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投影: 分别求算出二分二至日时,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21、 春、秋分日:H90-40-050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师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赵亮的房子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原因? 生 因为赵亮父母6月份去看的楼房,此时由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赵亮家前楼的影子较短,而到了1月份,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前楼的影子较长,所以遮住了赵亮家的楼房。 晨昏线是地球上白昼与黑夜的界线,既有日变化又有季节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内容,让我们共同分析晨昏线的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板书:昼夜长短的变化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的变化。思考:不同的季节晨昏线与经线圈夹角的变化

22、有什么规律? 生 春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所有的纬线被晨昏圈平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偏离,夹角越来越大,到夏至日夹角达到最大,为2326,因此晨昏线也偏离北极2326,故北纬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白昼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逐渐减小,到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又重合在一起,此时晨昏圈又平分所有的纬线,直射点继续南移,晨昏圈又偏离经线圈,到冬至日交角达到最大,为2326,此时经线圈偏离北极2326,北纬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黑夜中。 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展示课件),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

23、归线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向南昼越长,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 师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低值。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4、,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师: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这样就产生了四季。在天文学上,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地球上春、夏、秋、冬也就不停地更替。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了解了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范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五带和四季的更替等内容,建议同学们学习本节内容时,一定要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初步构建起动态的

25、变化的空间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公开课-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

26、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

27、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

28、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

29、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板书: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投影: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

30、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投影: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师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通过读图观察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