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46.06KB ,
资源ID:33938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93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docx

1、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概述在传热的仿真中,有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辐射传热,而我们对Fluent中辐射模型的了解甚少,很难得到可靠的计算结果。因此,一直以来,Fluent中的带辐射的传热仿真是我们的一个难点,本专题重点来学习辐射模型的理论,让我们对辐射计算模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帮助我们攻克这个仿真难点。基础理论专业术语解释:在Fluent中开启辐射模型时,流体介质以及固体壁面会出现一些专业的参数需要

2、用户来设置。在Fluenthelp中介绍辐射模型时会经常提到一些专业术语。对这些专业参数以及术语,我们来一一解释:1、Opticalthickness(光学深度,无量纲量):介质层不透明性的量度。即介质吸收辐射的能力的量度,等于入射辐射强度与出射辐射强度之比。设入射到吸收物质层的入射辐射强度为I,透射的辐射强度为e,则T=I/e,其中T为光学深度。按照此定义,那介质完全透明,对辐射不吸收、也不散射,透射的辐射强度e=入射辐射强度I,即光学深度为T=1,介质不参与辐射。摘自XX百科而FLUENT中T=L,其中L为介质的特征长度,为辐射削弱系数(可理解为介质因吸收和散射引起的光强削弱系数)。如果T

3、=0,说明介质不参与辐射,和XX百科中的定义有出入。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接近的,一个是前后辐射量的比值;一个是变化量和入射辐射量的比值(根据Fluenthelp里的解释,经过介质的辐射损失量=I*T,个人理解,按照此定义,T不可能大于1啊,矛盾。/TheoryGuide:0/5.3.2)。该问题的解释为: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如果Opticalthickness=1,就说明辐射在经过一定特征长度L的介质后被完全吸收。如果1,就说明辐射根本穿透不了特征长度L的介质,而被早早吸收完了。打个比方,Opticalthickness=10,说明辐射在经过L/10距离后已经被吸收(或散射)完。其中=A+S;2、

4、AbsorptionCoefficient(A吸收系数,单位1/m,见图2-1):因为介质吸收而导致的辐射强度在经过每单位长度介质后改变的量。空气作为流体介质时,一般不吸收热辐射,该系数可近视设为0。而当气体中水蒸气和CO2含量较高时,那对辐射的系数就不能忽略了。3、ScatteringCoefficient(S散射系数,单位1/m):因为介质散射而导致的辐射强度在经过每单位长度介质后改变的量。空气作为流体介质时,一般情况下,该系数可近视设为0。对于含颗粒物的流体,散射作用不容忽视。4、RefractiveIndex(折射系数,无量纲量):介质中的光速和真空中的光速之比。如是空气,可近视设为1

5、(默认值)。一般对于具有方向性的辐射源问题,比如LED发光或激光等光学传热问题,辐射在经过水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时,需要设置该参数。一般情况,热辐射在计算域中是往各个方向辐射的,各项同性,没有方向性,该参数设为1即可。图2-1介质的辐射相关参数设置5、DiffuseReflection(漫反射):辐射到不透明固体表面的能量,一部分被固体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其中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6、SpecularReflection(镜面反射):7、InternalEmissivity(内部发射率):处于计算域中的couplewall,solid和fluidzone或者solid和solidzone或

6、者fluid和fluidzone之间的辐射率。8、ExternalEmissivity(外部发射率):处于计算边界上wall,外部环境和wall之间的辐射率。对于基于灰体辐射假设的计算,灰体辐射率不随波长变化,灰体辐射率=吸收率;9、ThetaDivisionandPhiDivision:设置为2,可作为初步估算;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最少设置成3,甚至为5,默认值为4。10、ThetaPixelsandPhiPixels:对于灰体辐射,默认值1*1足够了;但是对于涉及到对称面、周期性边界、镜面反射、半透明边界时,需设置为3*3;FLUENT辐射模型介绍:Fluent中有五种辐射计算模型,各

7、个模型的使用范围以及其优缺点分别为:1、DTRM模型:优势:模型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增加射线数量来提高计算精度,适用于光学深度范围非常广的各种辐射问题。限制:1)模型假设所有面都是漫反射,意味着辐射的反射相对于入射角是各项同性的,无镜面反射。2)忽略散射作用。3)灰体辐射假设。4)使用大数目射线求解问题,非常耗费CPU资源。5)和非一致网格(non-conformalinterface)、滑移网格(slidingmesh)不能一起使用,不能用并行计算。2、P1模型;:优势:相比DTRM模型,P1模型耗费自己资源更少,并且考虑了散射作用;对于光学深度较大的燃烧模型,P1模型更稳定。P1模型使用曲线

8、中uobiao比较容易处理复杂几何的辐射问题。限制:1)假设所有面都是漫反射,和DTRM相同。2)使用与灰体和非灰体辐射问题。3)如果光学深度很小时,模型计算精度取决于几何的复杂性。4)对于局部热源以及散热片问题,该模型会夸大辐射传热量。3、Rossland模型:优势:相对P1模型。它不求解额外的关于入射辐射的传输方程,因此比P1模型耗资源要少。限制:只能用于光学深度比较大的情况,推荐用于光学深度大于3的情况;不能用于密度求解器,只能用于压力求解器。4、Surface-to-Surface(S2S)辐射模型;优势:非常适用于封闭空间中没有介质的辐射问题,(如航天器、太阳能搜集系统、辐射供热装置

9、等);限制:1)所有面都是漫反射。2)灰体辐射假设。3)在表面增加时,耗费计算资源大幅增加。4)不能用于介质参与的辐射问题(participatingradiation)。5)不能和周期性边界、对称边界、非一致网格交界面、网格自适应一起使用。5、DO模型优势:适用于所有光学深度范围的辐射问题;既能求解S2S的无介质封闭区域问题,也能求解介质参与的辐射问题。适用于灰体、非灰体、漫反射、镜面反射以及半透明介质的辐射。辐射模型适用范围总结DTRM和DO模型几乎可适用于所有光学深度问题,相比之下,DO模型的范围更广。光学深度1,可用P1和Rossland模型;而3时,Rossland模型比较合适。对于

10、光学深度1的问题,只能用DTRM和DO模型。S2S适用于光学深度为0的问题,即流体介质不参与辐射的问题。总结:一般关于空气对流辐射的问题,属于光学深度=0的问题,因此可使用DTRM、S2S、DO模型,在ICEPAK解决辐射问题就有这三个模型的选项(在版本中才加入DTRM和DO模型)。Fluent实际案例操作从简单的2Dcase入手,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搞清楚emissivity和absorptioncoefficient的含义,以及Fluent中solid和fluidzone之间的辐射传热机理。Case1-测试externalemissivity使用DO模型计算-2D模型2D模型,直径2m,ext

11、ernalradiationtemperature400K,圆形为solid,恒温300K图3-1温度场分布图图3-2辐射换热设置设置externalemissivity1,计算出外界对wall辐射传热功率为,根据理论公式计算:Pra=*1*2*(4004-3004)=6231W。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非常接近。将externalemissivity设成,计算出辐射传热功率为。改变internalemissivity的值,计算值不变。从以上仿真结果可知:1、小结的第八点externalemissivity的解释是正确的,辐射传热基于灰体假设,辐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Case2-测试internale

12、missivity-使用DO模型计算-2D模型1)Solid(Al)-solid(Steel)-solid(Al)-case图3-3从里到外Solid(Al)-solid(Steel)-solid(Al)i)InternalsolidFixtemperature=400,externalradiationtemperature=300,externalemissivtiy=1;internalemissivtiy=1:图3-4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ii)internalemissivtiy=0:图3-5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从图4、5可知,上下两张图的温度分布非常相近,上图中温度稍高,而zone之间的

13、换热量存在差异,将internalemissivity改为0,代表两个不同材料的zone之间辐射传热量为零,因此总传热量从5555W降低至5055W。可知,Fluent中认为紧密相连的两个solidzone(存在couplewall)之间是存在辐射传热的(也可设置为无辐射传热),相当于实际情况中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只不过在Fluent中未设置接触热阻。总结:实际情况中有接触热阻,有辐射传热;Fluent中无接触热阻,有辐射传热。用Fluent一般不进行涉及接触热阻细节的仿真。2)Solid(Al)-fluid(air)-solid(Al),nogravity-casei),externalem

14、issivtiy=1;internalemissivtiy=1,fluid的absorptioncoefficient=0;图3-6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中心400K的solid往externalsolid的辐射传热功率为:Pra=*1*1*(4004-335)=2315W,和fluentreprot值2333W(包含了空气热传导的功率)比较接近;ii)internalemissivtiy=0,fluid的absorptioncoefficient=0;图3-7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将internalemissivtiy=0后,传热功率下降为21W,说明无辐射换热时,仅靠空气导热的传热功率非常小。ii

15、i)Fluid和externalsolid之间的internalemissivtiy=1,fluid的absorptioncoefficient=1;图3-8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iv)Fluid和externalsolid之间的internalemissivtiy=0,fluid的absorptioncoefficient=1;图3-9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v)Fluid和externalsolid之间的internalemissivity=1,fluidabsorptioncoefficient=0,externalsolidabsorptioncoefficient=1,conductivity

16、=;vi)emissivity=1,fluidabsorptioncoefficient=0,externalsolidabsorptioncoefficient=10,conductivity=图3-10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图3-11温度分布以及换热量仿真结论从以上仿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小结的internalemissivity以及externalemissivity的解释是正确的。2、air的absorptioncoefficient的默认值=0,代表air不吸收辐射,即不参与辐射。3、solid的absorptioncoefficient的默认值=0,代表solid吸收辐射,并且absorptioncoefficient为无穷大,辐射被固体表面直接吸收。辐射系数可设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