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72.43KB ,
资源ID:3385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85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防治策略毕业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防治策略毕业论文.docx

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防治策略毕业论文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 摘 要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学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而流动未成年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于其主体和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客观、实证的方法了解其心理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和矫治。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法,对50名流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自尊水平、攻击性水平、价值观特点以及影响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差,接近60%的人心理不健康。(2)流动未成年犯精神质、神经质水平高、内倾

2、;自尊水平低,缺乏归属感,价值观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3)家庭中较差的经济状况、紧张的家庭氛围、 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放任的教养方式、从小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冷漠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4)在学校中学业失败、学校与老师教育方法失当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5)不良同伴、社会转型加之自身缺乏控制力是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关键词 流动未成年人 心理特征 影响

3、因素 预防策略A Study of th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Abstract Currently ,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an object of interest both in the social study and academic field while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float population tends to be more

4、specific in its main part and behavior.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like cognitive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analysis and family education, making use of some targeted questionnaires and related thesis ,to give some equivalent preven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l

5、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loa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family factory . Although family factor does not led directly to the criminals , but it does can affect juveniles mind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social cognition.

6、 This passage will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by using the date obtained form questionnaire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targeted prediction strategics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strategies目

7、录第1章 绪 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2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与途径 2.2.1 问卷调查法 2.2.2画树投射测验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2.3.1 施测 2.3.2 数据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特征 3.1.1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状况 3.1.2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 3.1.3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特点 3.2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 3.2.1 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3.2.2 父母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3.2.3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3.2.4 亲子关系与流

8、动未成年人犯罪 3.2.5 学校教育、不良同伴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3.2.6 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3.2.7 求助方式与流动未成年犯罪 第4章 讨论分析 4.1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4.1.1 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1.2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分析 4.1.3流动未成年人自尊水平分析 4.2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2.2 家庭结构、功能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2.3学校教育、不良同伴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2.4.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2.5 社会转型、“失范”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

9、.2.6 媒体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4.3预防与矫治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 4.3.1 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铲除犯罪心理滋生的土壤 4.3.2 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4.3.3 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4.3.4 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外文参考文献(译文) 附录B 外文文献原文 附录C 问 卷 调 查 表 第一章 绪 论1.1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流动人口 ,是个社会学概念。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指的是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的

10、人口,即所谓“人户分离”。根据现行公安统计所界定的标准,以跨市(县)流动作为地域范围的口径。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稳定、众多家庭幸福和整个民族兴旺的社会问题。流动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主体:第一,父母来自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务工,组成家庭生活并有相对固定的居所的民工家庭所出生的孩子。这类孩子虽然户籍仍在农村,可是他们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中生活和成长,并在事实上与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相脱离,成为城市的一份子(非户籍意义上的);第二,指出生在农村,后来随着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父母在城市务工,他们在当地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民工子女。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的方法,探测到这一

11、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影响其犯罪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本研究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矫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1.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诸问题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见,但对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心理问题研究不多。一般从如下视角进行研究:采用定性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对流动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描述1;从发展心理学、文化变迁与冲突、亚文化等原因分析犯罪成因;将流动人口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简单加在一起,针对相加的结果提出矫治策略,缺乏针对性。国外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在理论与操作层面都比国内要

12、成熟,但因为没有与流动人口相对应的概念,因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并且,由于文化与制度等的差异,有些方法与策略不并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 纵观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从研究内容上看比较零散,尚不能形成系统。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多,但对主体的心理特征研究少,即重视了外因而忽视了内因。因而,所提出的矫治策略往往缺乏针对性。 (2)从研究方法看,多用思辨、定性研究,而定量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现象。即使有些实证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初级分析上,并未做深入探索。这导致忽视了许多相关变量,不容易探测到这一群体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3)

13、在矫治策略的提出上或照抄照搬国外经验,缺乏文化的适用性;或将流动人口与未成年人问题简单相加,缺乏适切性。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 在江苏省少管所挑选出18周岁以下的流动未成年人编制成名单,按照总体男女比例,在名单中进行配额随机抽样,共抽取出作为样本的未成年人50位。实发问卷50份,有效应答率为100%。调查形式以问卷填写和分析卷宗为主。调查对象如果有能力自填,全部自填问卷,如果有困难就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调查对象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在苏州市某中学抽取同年龄组高中生134名,作为对照组。 表1样本构成(n50)人口统计变量样本数百分比(%)性别男4590女510年龄1

14、5481626521719381812文化程度小学1938初中3162罪型盗窃4284抢劫714刑期0.6年6121年27542年15303年242.2研究方法与途径2.2.1 问卷调查法一般情况调查量表 该部分包括罪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父母关系,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学校教育,求助对象等一般人口学变量。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 Short Scale in China)(EPQ-RSC)该问卷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 Short Scale)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等在1997年2月-1999年3月修订。每个分量表12个

15、题目,共48个题目。包括4个量表 :E内外向 ;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 ;P精神质 ,又称倔强 、讲求实际 ;L谎造或自身隐蔽 。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 ,它们是彼此独立的 ,L 则是效度量表 ,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 ,也表现社会性朴实 、幼稚的水平 。L 虽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 ,但它本身却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67-0.88,内部一致性信度为:除P量表在0.51-0.60外,其余均大于0.70;效度方面,与EPQ的相关系数为0.57-0.6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 Short Scale

16、in China)的优点在于施测简便。问卷在保证较高信度的同时,问卷的长度允许问卷在施测条件有限(如答题时间紧)时顺利进行;只要被试能读懂题目,问卷可以单独施测,也可集体施测;分量表的解释清楚而且易于应用;利用该问卷所得到的中国常模保证了被试在中国这一特定人群中的解释的可靠性1。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2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Dobson等(1979)和Fleming等(1984)报告的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77和0.88,Siber

17、和Tippett(1965)所得出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5, Fleming等(1984)对259名被试进行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2。效度:Lorr & Wunderlich(1986)报告自尊量表的得分与信心的相关系数为0.65。攻击性量表部分题目 攻击性量表是根据艾森克现实性 - 幻想性量表的攻击性分量表、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 CBCL )攻击性分量表和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攻击性分量表修订而成的,可以用来大致判断一下个体是否具有攻击倾向。归属感、价值观量表部分题目根据相关文献,自编归属感与价值感量表3。其中归属感量表包括6个题目,价值观量表包括7个题目。2.2.2画树投射测验 画树测验是一

18、种比较简单的投射测验。树是人们常见的景物,每一个正常人都会画树, 但每个人画的树都有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通过画树行为活动,可以间接的了解被试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即被试的内心活动无意识的隐蔽的呈现于画面之中,从而为分析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该测验法由苏州大学张卿华、王文英教授于1992年研究设计,已在人才素质测评、犯罪心理以及精神病患者诊断等领域应用该测验的重测信度为0.81。2.2.3案例分析法 分析卷宗,出于保护未成年隐私的一个司法特点,只能有针对性的查阅一些卷宗,较难做到面面俱到。2.3 施测与数据处理2.3.1 施测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

19、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问卷全部在被试答完后当场回收。画树投射测验的施测方法是要求被试在分钟内随意画一棵树。然后把画好的树与画树测验分析标准和标准画片比较, 解释被试可能具有的个性特征和心态。2.3.2 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经初步整理后,采用Windows 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研究结果3.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特征3.1.1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状况 表2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画树等级的比例差异性检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2dfSig.流动未成年犯 n=5001.9633.3325.5437.3319.6288.97*5.000对照组n=13412.7231.3440.30

20、9.702.243.73注:画树分级标准1:一级:树的结构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叶、花或果部分),各部分比例协调、适宜,形象美观,具有真实感;二级:树的结构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叶部分),各部分比例适宜;三级:树的结构基本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部分),各部分比例基本适宜;四级:树的基本结构不完整,比例不当;五级:树的基本结构严重缺损,比例失调;六级:树的形象严重失真,画的树不像树或不是树。 投射测验具有非结构性,即模糊性,掩蔽性与整体性的特点,画树投射测验主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根据所画树的结构的完整性来分析,主要诊断被试心理健康与否,共分六级。一级树三级以上为健康,五级

21、以下为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某种心理疾病, 四级介于两者之间。从表1看,流动未成年犯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达到65%,而高中生是16%,经检验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2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表3流动未成年罪犯EPQ值与全国常模比较(xs)维度流动未成年犯全国常模ZP5.5303.151.829.247*E6.4907.742.77 -3.192*N7.3674.702.966.371*L4.3264.432.55-0.113注:*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下同。表4流动未成人罪犯与对照组的EPQ值比较(xs)维度流动未成(n=50)对照组(n=134)ZP

22、5.5302.532.0119.203*E6.4907.652.68-3.061*N7.3675.542.924.424*L4.3265.232.07-1.49 采用单侧平均数显著性检验,表3与表4的结果显示:在P维度上即精神质这一人格特质方面,流动未成年犯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p.05)。流动未成年犯P分较高,说明其经常表现出不关心人,独身者,常有麻烦,在哪里都感不合适,有的可能残忍、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常抱有敌意,进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人类感情等人格特征。发展心理家认为若儿童具有此人格特质,则常对人仇视、缺乏是非感、无社会化概念,多恶作剧,是一种麻烦的儿童。 在E维度上即内外

23、倾方面流动未成年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流动未成年犯E分低,表明其性格内向,具体表现为:安静、离群、保守、交友不广等。 在N维度上即神经质方面流动未成年犯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倾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激动情绪过后心情难以平复,如与外向结合时,这种人容易冒火,以至进攻。概括的说,是一种紧张的人,好抱偏见,以致固执。L维度上(效度量表),流动未成年犯得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是不显著的,L量表是掩饰量表,原来作为分别答卷有效或无效的效度量表。L分高,表示答的不真实,答卷无效。流动未成年犯得分与常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

24、明本问卷结果较为真实。3.1.3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特点表5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与对照(xs)维度流动未成年犯(n=50)对照组(n=134)Z自尊15.4118.296.36-3.201*攻击性15.8411.984.196.514*归属感6.578.212.79-4.156*价值观9.6312.224.94-3.707* 表5显示:自尊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被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未成年人的自尊的程度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水平,表明流动未成年犯自尊需求的满足较差。攻击性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

25、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未成年犯攻击性得分较高表明流动未成年人更加具有攻击性,在遇到一些容易诱发暴力的情境时更加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归属感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未成年犯的归属感比对照组得分明显偏低表明,流动未成年犯的归属感较差,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差,缺乏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 价值观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未成年犯的价值观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流动未成年犯对自己应该起的作用和应该有的价值没有确切的了解,缺乏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较3.2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3.2.1

26、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表6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刚刚温饱困难2dfSig流动未成年犯0.04.018.046.032.0111.648a*4.000对照组0.845.950.82.60.0 表6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家庭状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流动未成年犯的家庭状况主要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或者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也存在少数家庭家庭状况较好;对照组家庭以一般、比较富裕占主导,不存在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状况。3.2.2 父母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表7 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母关系比较(%)很融洽一般经常吵架经常打斗离婚只有一方健在2d

27、fSig.流动未成年犯4.08.06.036.044.04.0124.663a5.000对照组61.033.32.40.02.461.0 表7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父母关系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流动未成年犯的父母关系主要集中在父母经常打斗或者离婚,不够融洽;对照组的父母关系以融洽、一般为主导,没有家庭会出现经常打斗的情况。3.2.3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表8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亲文化程度比较(%)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学及以上 2dfSig.流动未成年犯68.022.010.00.068.812a*3.000对照组8.226.440.924.5表8

28、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流动未成年犯的父亲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为数不多的具有高中学历,没有人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对照组家庭以初中、高中、大学占主导,只有少数未成年父亲仅小学学历。流动未成年犯父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表9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母亲文化程度比较(%)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及以上2DfSig.流动未成年犯72.024.02.02.068.727a*3.000对照组11.932.133.922.00109表9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流动未成年犯的母亲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

29、、初中,仅有4%的母亲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对照组家庭以初中、高中、大学占主导,只有10%的未成年母亲具有小学学历。流动未成年犯母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表 10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过度爱护型放任忽视型过度干涉型粗暴严厉型父母失范型民主协商型2dfSig.流动未成年犯4.054.010.010.016.06.088.46*5.000对照组 7.6 5.0 15.1 0.0 5.0 67.2 表10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流动未成年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放任忽视型占主导,也存在父母失范、粗暴、干涉的状况,爱护与民主型较少;对照组家庭以民主协商型占主导,不存在粗暴严厉的状况。3.2.4 亲子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