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8.28KB ,
资源ID:338319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831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docx

1、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

2、策是教育规律。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

3、济也具有能动作用。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

4、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2)但是,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

5、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3、判断说理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强盗。要点:这是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1)环境(包括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

6、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4、材料分析题: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怎么办,请帮助我。这位家长望子成在的努

7、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进行分析。要点: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他的做法违反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同时教育的作用又受到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的制约。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2)这位家长不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出发,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开发孩子智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错误教育方式造成孩子逐渐对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导致孩子个性的改变乃至畸形发展,这是很多

8、家长的悲哀。因此,我们必须杜绝这种“拔苗助长”“凌节施教”的错误做法。(3)我认为这位家长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和规律,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休息和娱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指导孩子自主作出选择,为孩子特长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而不是盲目跟从,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第四章 教育目的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的。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才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9、。(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反对应试教育,要取消考试。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二者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

10、实践。素质教育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2)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就要取消考试。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考试,过于追求分数,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3、材料分析题:错误也美丽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

11、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问题:你对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1999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核心。 (2)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

12、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置疑、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结合心理学理论陈述) (3)该老师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仅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还粗暴地否定和喝退了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句可以看出:“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 “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将学生按在座位上”。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

13、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4)我认为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4、材料分析题:2004 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 47%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问题:从我国教育目的的

14、基本精神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 : 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童年本是快乐的,但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不能自由地学习和游戏,而只

15、能穷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学校生活质量的低下,不仅使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且由于考试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 (3)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要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倡导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地学习和成长,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使学校变成学习的乐园,使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1、判断说理题: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就是要取消学校,取而代之的是非学校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形式。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

16、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学校对于人的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如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因此,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并不是要取消学校 。第七章 学生与教师1、材料分析题:山鹰,起飞了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办公室的门开了,高三(6)班学生刘勇走到我前面,声音很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的神色对我说:“

17、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小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他低着头,没有吱声。“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一边看诗,一边唠叨着。“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着,他眼角边含着的眼珠差点要滚出来。“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说我期中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噢!”我望望刘勇,他好像很委屈。“很好。”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我一个山里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这哪里是“题记”,是理想之光!是童心在闪耀!看后,我鼓励了刘勇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个性的意见。刘勇带着希望和信心离开了

18、办公室。第二天,刘勇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我给他写了一段评语,并将诗稿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这一次,除了跟他谈诗以外,还和他谈了要学好其他学科,争取考一所重点大学,我还告诉他,我跟赵老师讲过他的情况,赵老师说,上次批评他并无恶意,是恨铁不成钢。我叫刘勇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里”用红标题将山鹰登出来了。山鹰发表后,刘勇还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信100多封。“山鹰”起飞了,我为他祝福。这年放寒假,刘勇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我,期末考试,刘勇跃生到前列,还说谢谢我助了他一臂之力。后来,刘勇还考上了大学。问题:(1)富勒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2)请用富勒关于教

19、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两位老师各处于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参考答案:(1)富勒美国的富勒提出了在成为教师过程中教师关注的4阶段发展模式。这4个阶段分别是: 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我认为赵老师处于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而杨老师处于关注学生阶段。富勒认为:处于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既包括生存关注,同时也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如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而仍不是学生的学习。而处于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

20、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案例中,赵老师主要关注关注考试科目的教学,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处于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而杨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关注学生情感、人格尊严、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因此,赵老师应该处于关注学生阶段。2、材料分析题: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土地,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到:“老师,既是野马何来缰绳?”毫无准备的老师张口结舌。最后很不耐烦地说“如果你少钻牛角尖儿,你的学习成绩还会

21、好些吧?”老师的回答使这位学生非常难堪,学习兴趣全无。 请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上述案例。要点:(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包括:(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案例中的教师对提出质疑的学生非但没有给予赞赏和鼓励,而是很不耐烦地喝退,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教师的这种行为违背了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理想师生关系基本特征。(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具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力。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

22、程。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与学生互相配合、教学相长,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而非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第八章 教学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伴随能力的发展,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能力与知识不存在必然的成正比关系,知识的掌握未必带来能力的提高。(2)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了解认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23、。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2、判断说理题:某教师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该教师的认识是否正确,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要点: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该教师没有真正全面发挥其主导作用。(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会学。(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靠教师调动的。衡量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好要以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为根本衡量标准。3、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讲授法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问答法就是启发式教

24、学方法。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注入式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教学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为启发性教学,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教授法运用得当也具有其启发性,问答法运用不当也可能变为“填鸭式”。4、判断说理题:有的老师认为,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延续,其地位和上课是一样的,因此要同等对待。要点:这

25、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二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2)课外辅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辅导的内容和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外辅导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发在课内的教学上。5、材料分析题: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

26、“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请运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分析评价上述的案例。要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的行为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1)新课程倡导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使教学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

27、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2)案例中,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该教师的做法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视为纯粹预设的、封闭

28、的、单向的、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发展、交往与互动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3)教学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以上案例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

29、正的“学习共同体”。6、材料分析题: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学生答:“没有。”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学生答:“牺牲了。”有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你认为是吗?为什么?请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要点:这个教学片断不是启发式教学。(1)因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合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

30、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2)上面教学片段中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未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基本上是简单的、教条式的一问一答,未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未能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个教学片断不是启发式教学。(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

31、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第十章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1、判断说理题: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德育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教育培养。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2)但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第十一章 班级管

32、理与班主任工作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个别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包括先进生、“后进生”和中间生等各类学生。(2)班主任要个别教育工作要“抓两头、促中间”。其中,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2、材料分析题: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用培养班集体的理论分析该案例。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答:良好的班集体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产生巨大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