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75KB ,
资源ID:33811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811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物理微课教案设计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物理微课教案设计模板.docx

1、高中物理微课教案设计模板高中物理微课教案设计模板 第1篇: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弹力 南二中蔡东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演示:压缩橡皮泥、拉伸弹簧。 二、新课教学 (一)形变 问

2、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2:橡皮泥和弹簧,它们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而弹簧可以。结论: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二)弹力 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 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 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 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结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 (三)

3、常见的弹力 演示:木条载重 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 演示: 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桌面与物体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这满足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所以桌面会对物体有一个弹力,这个就是桌面的支持力。我们生活中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其实都是弹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力 1

4、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 1、弹性形变; 2、非弹性形变。 2弹力: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第2篇: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弹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运动状

5、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演示:压缩橡皮泥、拉伸弹簧。 二、新课教学 (一)形变 问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2:橡皮泥和弹簧,它们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而弹簧可以。结论: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二)弹力 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 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 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 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结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

6、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三)常见的弹力 演示:木条载重 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 演示: 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桌面与物体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这满足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所以桌面会对物体有一个弹力,这个就是桌面的支持力。我们生活中的

7、压力、支持力、拉力,其实都是弹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1、弹性形变;2、非弹性形变。 2弹力: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第3篇:高中英语微课教案高中英语微课教案模板【篇1:微课设计方案(英语)】 微课设计方案 【篇2:英语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英语人教版语法系列微课 过去完成时 教 学 设 计 张家山学校 蒋毅 过去完成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准确记住部分单词的过去分词。 2.能准确记住并说出过去完成时态的构成及句子结构。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的过去完成时态

8、的句子描述简单的图片。 运用所学的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简单的图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讲解练习相结合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看一个时间轴,用含有过去时态的两个简单句子描述轴上的图片。进而引出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复合句:by the time li lei got up, his sister had already 二、新授 继续展示两个时间轴,模仿上述复合句用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时间轴。 by the time i got to school, the teacher into the claroom. by the time i got home, my little

9、 brother to bed. 三结构 构成: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结构是:“had + 动词的过去分词”。 定义: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动作之前完成的动作或呈现的状态。也就是说发生在过去的过去。 过去完成时的结构归纳: 1.可以用by, before 等构成的短语来引导。 2.也可以用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从句来引导。 也就是说by the time =when /before/after +过去时态的句子表示从句,用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表示主句。注意从句用过去时态,主句用过去完成时态。 四检验成果 1.当我到达火车站时,火车已经离开了。 by the ti

10、me i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 2.到上学期末为止,我们学了1500 个单词。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1,500 words. 3.当他到学校时,他意识到他把作业忘在家里了。 when heto school, he realized that hehis homework at home. 【篇3:微课设计】 grammar-infinitive微课程设计方案第4篇: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篇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磨头中学 邱建国 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

1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

12、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

13、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

14、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1 / 9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

15、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

16、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

17、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

18、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 / 9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对于?

19、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

20、个中心上。 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

21、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22、: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篇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彭阳县第一中学 白巨军 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3 / 9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

23、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

24、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

25、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

26、)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4 / 9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

27、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

28、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

29、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30、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5 / 9 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

31、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少数?粒子发

32、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