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40KB ,
资源ID:33660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66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书愤教案8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书愤教案8篇.docx

1、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8篇)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三、诗意理解: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2、诗意的讲解。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四、诗歌赏析: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世事艰指什么?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透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楼船夜雪

3、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证明什么?这证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证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

4、,镜中衰鬓已先斑。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眼前。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5、间!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资料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就应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证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所愤之二: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

6、,阻挠北伐。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能够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比较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透过两个比较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比较: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

7、形象与晚年形象的比较: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书愤教案(五):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

8、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

9、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证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10、,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能够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

11、、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盼。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证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比较,试分析明确:这首诗比较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用心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比较。五、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

12、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六、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

13、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集中描述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证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构成鲜明比较。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

14、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比较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能够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

15、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诗歌还透过场面写人,透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能够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证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期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书愤教案(六)

16、: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

17、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四.鉴赏品味诗歌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连用六个名词集

18、中描述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证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能够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形象地证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塞上长城空

19、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构成鲜明比较。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比较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能够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

20、,但意志并未消沉。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证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五、艺术特色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

21、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2、诗歌还透过场面写人,透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能够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证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期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

22、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那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书愤教案(七):【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潜力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情感目标:1、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2、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

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学过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的儿子。从那里我们能够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活力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这天我们就走进陆游,研读一下书愤,体会诗人这种郁愤的爱国情怀。二预习检测1、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

24、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资料,又有用心地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作品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著名作品有诗歌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作诉衷情、钗头凤2、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偏暗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和排斥,多次被罢官。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写于此时。陆游一声寄意恢复但此志始终未能如愿。三、题解书愤

25、教学设计书:书写;书愤:就是抒发胸中的郁愤之情。愤:愤懑,悲愤;那么,作者内心有哪些愤懑?我们此刻就走进诗文,体味情感。四、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聆听朗诵,找准字音2、群众朗诵,把握节奏3、再次朗读,体味情感诵读指导: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五、研读诗歌1、思考讨论,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了哪些事情?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艰,艰难,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浓缩了作者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整句话的意思是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

26、一举收复沦丧失地。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里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光。楼船,高大的战船。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这两句形象的描绘除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丽。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空徒劳的,白白的。翻译就是,可惜我以前以长城自比,此刻已是鬓

27、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要如何做到知人论世呢?我们能够从哪些方面获取讯息呢?明确:以意逆志:指的是用自己想法去揣度别人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诗歌。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

28、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环境与时代。我们结合诗歌,能够从这些方面获取信息:看诗题、看背景(论世)、看注释、看诗人(知人)。从这四个方面思考,我们再揣测作者作品的意图和中心思想,即以意逆志。总而言之,我们在鉴赏一首诗的时候,正确的鉴赏顺序就应是,先从这四个方面理解诗歌,即知人论世,在揣测作者意图,即以意逆志。3、我们运用刚才老师介绍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丧、被迫迁都。(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六、表现手法(1)情感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

29、抒发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情感,首联在积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慷慨奋发,颈联沉痛伤感,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盼。(2)比较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运用比较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和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用心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同安比较。(3)用典明治,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证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七、拓展研究比较书愤和蜀相两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属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1、情感:蜀相着重写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表达对诸

30、葛亮的追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比较,白描。3、作品风格:杜甫是沉郁顿挫;陆游是沉郁豪壮。八、课堂小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的精华的灵魂。这首书愤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清末梁启超说更古男儿一放翁。九、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查阅资料,找找陆游的这类作品,想想陆游为什么个性喜欢吟咏诸葛亮,并相互交流。书愤教学设计十、板书设计首:书早年恢复中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