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刺客聂隐娘观后体会五篇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刺客聂隐娘观后体会五篇 该片主要讲述了聂隐娘幼时被一道姑掳走,13年后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传奇女侠的故事。关于刺客聂隐娘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的刺客聂隐娘读后感范文,欢送大家来参阅。 看刺客聂隐娘,看到结尾他们的背影往着莽莽苍苍的远方而去,音乐揪着人,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坐在座位上等着字幕走完,前面几个人起身,闲聊着“节奏太慢了”之类的。 这是个吐槽太容易的时代,我们甚至去电影院看个坏作品,因为可以进入一个大家一起吐槽的话语场,在千万匹草泥马一起掠过时找到存在感与快感,找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然用一个负作品来发泄负能量时,确实负负得
2、正,不破不立,我们用吐槽的反作用力来建立共同的“三观”,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末法之世用口水来紧紧相依,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相濡以沫。 然而,刺客聂隐娘不是用来吐槽的,它是用来沉浸其中的。它确实对观众有要求,但不见得要求观众先看过原著或剧本,看过访谈或评论,它需要的是专注与耐心,把自己放空,空得可以让这些人,风景,光线,故事进入内心,然后自己在心里,找到故事的脉络,人物的去留,把历史的曾经的烟云与山水的永恒的烟云,珍藏在心里。 在故事的层面,其实刺客聂隐娘与唐人传奇聂隐娘已有很大的不同,聂隐娘是个语焉不详的故事,而电影把小说中的人物尽力复原到历史中去,在历史的逻辑中建立起一个严密的,对称的人物谱系与
3、构造关系。 一方是中心的朝廷,核心人物是降嫁田承嗣的嘉诚公主,其姐道姑嘉信公主与弟子隐娘,另一方是边缘的魏博,核心人物是田承嗣,田季安父子,及田季安正妻元氏。魏博势力的根基是强大的田氏家族,但田氏内部也有蓝绿之分,电影中出现的田季安的叔父是亲朝廷的,而姑丈,隐娘之父聂锋,那么尽力保持沉默,不流露倾向性。还有两个重要人物是身在局中而游离于政治的,一个是田季安的妾侍瑚姬,一个是磨镜少年。 在这个人物都尽量不动声色的电影里,田季安是唯一一个可以“失态”的人,他可以在朝堂之上朝叔父发火,也可以在内帷之中朝妻子发火,但这两人属于不同阵营这是田季安的矛盾之处,他不是纯粹的政治动物,他感情丰富,但在感情上是
4、分裂的,对儿女,对心爱的女人,对掌中的这一小片江山,他对他拥有的都有一种愉快的爱意。但这些他所拥有的,也都并不全然,牢固地属于他,它们之间互相掣肘,都试图把他牵向自己的方向,这让这个年青的藩王,总处在一种焦虑与之中。 与拥有很多的田季安对照,聂隐娘是一无所有的。她不停地被剥夺,夺走她被许婚的青梅竹马的初恋,让她离开生身的父母,让她忘却人伦而专注于剑道,这是无所赋形又无处不在的政治对一个微小个体的强硬的塑造,归根究底,是让她成为一件无所不能伤的兵器,在军事行动与政治博奕间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但能起关键作用的力量。 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可以变化出种种立场与情绪,甚至也可以与导演侯孝贤的地理位置进展
5、关联联想,但就电影本身而言,里面有的是一个衰微的中心与一个也并缺乏够强大的边缘。向心力与离心力之间胶着的斗争,赋予了那些天生重要的人物,皇家的公主们与藩镇家的儿子们,以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可能成就的荣名,他们必须得各行其是。这似乎又超过了政治,而成为宿命。 在电影刺客聂隐娘中,她回复了她的本名,她被称为七娘,窈娘。 于是与历史,与政治斗争并行,电影也讲一个个体的故事。有些个体,她们对构造的感受力很强,并竭力尽忠于自己在构造中的使命,比方嘉信公主,比方元氏,她们当然也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但当她们洞晓这个构造的秘密与运行后,有时也能短暂地把握住这个构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也有些人,对构造是蒙昧无
6、知的,比方瑚姬,她只是个微缺乏道的舞姬,只有主公的此时此刻的恩爱,她也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但能否生存下去其实完全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而对于聂隐娘来说,她被训练多年为这个构造效劳,但她却脱离了这个构造,找到自我以及找到方向。关于这一点,电影其实是很突兀的。隐娘甚至不是情节的主要承当者,她是一个归来者与观察者。初回到聂府,她洗了一个澡;她听了两个故事:青鸾舞镜与玉玦分赠;她出入潜藏于田季安的居住,看到他的各种生活侧面;她跟着父亲押送舅父去贬谪之地的队伍,打退了元氏派来的刺客;她救了瑚姬;最后她与磨镜少年去了新罗。 青鸾舞镜这个典故的参加,似乎是从原著的磨镜少年中得到的启发。嘉信公主哀伤于没有同类,而
7、聂隐娘似乎并不为此哀伤,她发现了自我而不是发现了孤独?或者她有一种悟性,能够摆脱构造赋予的意义,为自我寻找一个方向与一条道路。 青鸾舞镜是一个从结局出发推演的前提,是逻辑上的刻意完善。但这个优美的典故无助于聂隐娘作为一个“人物”的详细可信,饱满立体,这个局部,观影者只能与创作者达成一种“默契”。我理解了你架设的构造,你给你的人物安排的结局。这样。也很好。 从女性观众的角度,似乎隐娘回到窈娘过了一段时间,最后成为另一个隐娘,这确实也是一个可以在观察中领悟的事情。 关于电影的“慢”,我一点都不觉得慢。快慢是相对的。 这个电影中的人物,都没有安排很多的情节给他们,但尽量地,给一个人物以一个完整动作的
8、时空尺度。比方,弹琴;比方,和孩子玩耍;比方,沉思;比方,讲一桩往事。于是,不那么需要从情节的角度来了解一个人,而是可以从情景与状态中进入他或她。 瑚姬在薄帷之后等着田季安来。光斑的颤抖,人物凝然不动的姿态,以及幽明显藏的情绪。这是一个人在等另一个人。“等”这个动作,短了,就不是“等”。瑚姬在等,隐娘也在等,或者“等”也不是重要的,就是有一段时间,在凝神滤心间过去了,对她们如是,对你亦如是。 在这样一个长镜头里停留,时间一秒秒地蓄势,细节明晰地呈现,而不损于整体,心情几乎还有点紧张,就像看一张弓渐渐张满一个非常好的长镜头完毕了,身体是会松一口气的。 电影中的女性,公主,聂夫人,元氏,瑚姬,她们
9、都以她们的动作和状态表达她们是怎样一个人,所以观众必须是要专注的,观察需要专注,或者说,刺客聂隐娘确实需要一种不同的“观看方式”。 比起小说来说,这个电影实际上温情得多。小说,就是一个“传奇”一个奇怪的人,一件奇怪的事情。聂隐娘回来后,与父母之间恩义颇淡,她与磨镜少年之间的婚姻,更便是个身份掩护,但是她武功法术都厉害之极,是玄幻派的写法。而在电影中,人物被坐实到历史中去,连武功也是写实的打法,神通广阔的聂隐娘成了回到人间的聂窈娘。父母对她依然极为疼爱,磨镜少年对她满怀恋慕,她只是像一片树叶般,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转了一转。 然而这个电影却依然保持着一种悲情与隐忍的气息,是什么像垂云一样笼罩着这个
10、电影呢? 因为在中心与边缘的这场缠斗中,大多数人都必须得坚守一个虚无的方向?因此而离别,而联姻,而出家,而生子,而诛戮异己,而苦苦磨练自己的身心? 或者因为这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衰微中力图保持的尊严,是割据后的欲望与力不从心。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痛苦,因为痛苦,才有对痛苦的隐忍。 但是有一些东西,是超越于人之上。 是自然。与美。 树林倒影在湖水里,一群鸟扑嗽嗽飞了出来;山上的云雾从这边弥漫到那边;当两个人在白桦林中以命相搏时,树梢上的云,美极了。 还有那些幔帐,衣纹,烛台,檐角,它们也美。还有炊烟与炉火。 这是最大的隐痛。人是如此有限。美,是有限的人的凭依。 如果说中心是地理的,那它也可能
11、是历史的。唐代是我们的历史的一个中心,逝去的唐代,是我们所有的衰微感的。看到电影的最后,聂隐娘与磨镜少年朝着新罗国而去,银幕上只有了小小的背影时,我想到了童年往事里的奶奶。她总在黄昏时叫孙子回家,叫“阿孝咕,阿孝咕” 后来她越来越糊涂了,她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只知道在大陆。她沿着一条土路走,走得很远,变得越来越小。那也是一个背影的长镜头。 以前写侯导的电影,最喜欢写长镜头和美学观。这次连导演自己都说,要拍一次武侠商业片,所以不想再写。看拍摄手记和访谈,侯导反复提到演员的能量、可能性和刺客的本钱。所以就先谈一下我所看到的能量。 从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来看,刺客聂隐娘与以往武侠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打戏没
12、有任何辅助,交手往往在一息之间,然后停顿,各自走开。没有招式没有剪接没有配乐没有台词。剧本中写到隐娘在浮云蔽日之时,飞鸟一般掠下。而因为不吊威亚也没有特效,观众所见,往往只是隐娘直直跳下,身手略敏捷于常人,然而再没有值得惊叹之处,甚至毫无美感。这是侯导式的能量。比之浮光掠影,他追求的是真实,是刺客这一身份所能到达的能量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刺客就不再为刺客,而是志怪传奇。 钝感也是我对影片最初的感受。他对景物的捕捉是“等云到”式,有风光,就固定机位的长时间拍摄,不过分渲染,放任它自行表现。自然的力量俊逸有飒气,唐诗般句句灵美,并置在一起,气韵就拢来。这是他钟爱的真实,也是最钝重的镜头表达。还有完
13、美复原的唐朝布景,除了田季安与胡姬对谈一场烛影轻曳纱幔起落,其它皆有种厚重敦实的古旧感。亲生朋友看后说觉得很恍惚,“好似看了一部唐朝的电影。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想大概就是因为他铸了冰山只提醒一角所隐藏的宏大的能量。 侯导追求的真实是,他说天文小姐写的“云朵经过投下阴影,隐娘已就着阴影潜入室内”他拍不出,留在剧本中吧,就真的不拍。哪怕这点简单的问题,用特效轻易就能解答。所以隐娘栖身梁上,只用一个正面的中景交代,没有任何镜头运转,似在拍状态,更是在拍隐娘的能量气场。武功高强的夏靖,感受到了隐娘的能量,从屋内掠出,只看到吊在屋檐的什么什么(不懂那个像避雷针一样的东西名词是什么)微微晃动,再无
14、多余的特写镜头交代隐娘藏身之处。这个”缺失“的镜头,更能表达出隐娘的武功之高,所谓通片表达的“藏”,此处也是表达之一。毕竟“藏”的目的不在于藏,而在于“现”。 能量的比拼最精彩之处有二:第一,隐娘与精精儿的比赛。精精儿是唯一武功可与隐娘匹敌的高手,在观众理解中,此处必然是全片的高潮。然而剧本中写两人交手,只是精精儿感受到了隐娘的能量气场,转身离开。在最终的对决中,两人也只是短暂过招,随即分开,镜头给精精儿被劈裂的面具特写,给微跛离开的隐娘背影全景。这是侯导所理解的高手过招。有点像一代宗师里的掰饼,但更为钝。第二,隐娘破除空空儿的纸人。空空儿用纸人迫害胡姬,众乐女奔逃,此时隐娘现身,轻松破除人形
15、影,只剩下纸人飘落。道姑公主交代过纸人“这种阴术,但凡识破了就不值一文,我们修行,志在大道,这般术士的把戏,根本不在修行法门内。”因此也是隐娘能量的表达。 而这种能量的“收”,更让人动容。剧本写隐娘藏身树上被蹴鞠的小儿发现呼唤她下来。隐娘飘身落下,“温顺如小羊”。这是最让人疼惜的隐娘,踽踽独行,顽固童真。 所感受到的能量,除了主角,还在一些配角身上。与田季安议事的军将们,还有聂家的苍头,几乎是用了一种戏曲式的老生和丑角表现方式。举手投足间架势十足,念白铿锵有力,发音也与其它角色不同。这样的脸谱化设定更容易将配角表达得生动。还有胡姬,台湾演员的表演较为柔美,胡姬少了野性和妖媚,但是听罢田季安的讲
16、述,胡姬一句倔强的“替窈七不平”,能量马上被招回。 而让我比拟失望的,是张震的表演。虽然深爱着张震先生,但此番他的表演,依然缺少了能量。田季安是胡人,因此张震有赤足、摔东西、蹴鞠、掷剑、角力等动作设定(包括剧本中的流鼻血、沐浴后沾衣而行等),这些张震的表演皆略有生硬,唯眼神时不时透露的凶悍到位。最失望的,是他对三个女人情感的处理。与隐娘青梅竹马,撕毁婚约,这份感情中有知己之情也有不忍,因此面对隐娘还珏断情,所表现的感情应该更复杂得多。与田氏的政治婚姻,对她暗下毒手的从忍耐到忍无可忍,继而破坏屏风,张力总是差火候。最后是胡姬,胡姬作为他最钟爱的女人,也是导致他与隐娘决裂(误会)的直接原因,既有舞
17、会的忘情,也有纱帐间的缠绵,更有看到胡姬遇害时的急迫,这些处理,都稍显温吞。因没有解决掉这些感情的差异,也让隐娘对田季安的不杀流于开篇见大僚小儿可爱不忍杀之之情,那么隐娘这个杀手,就再失败不过。 刺客题材的小说或电影作品,一个固定的主题是讲述“刺客之不能再为刺客”。大多是设定为武功高强的刺客动了真情,因此不再杀人。聂隐娘的故事主线也在讲这件事情。所以,就引出了我最不能理解,也最惋惜的一处删减。在我看来,隐娘故事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于一哭一笑。哭是指隐娘回家,听母亲讲起嘉诚娘娘逝世前最惦念不下的是自己,隐娘用裹玉珏的绢巾(好似是)掩面哭泣,这是隐娘情绪最剧烈的一次表达,用于表现公主娘娘在她心中的地
18、位。关于笑,那么被侯导无情的减掉了。 这个笑倭国的磨镜少年。剧本中写磨镜少年与隐娘语言不通,于是总用微笑来表达。正是这阳光般的笑容打动隐娘,在听磨镜少年讲述与发妻的故事时,璀然露出笑容,似能全部懂得少年的心事。也是因为有这笑容,隐娘与师父道姑娘娘交手后回到洞穴后面桃花源般的田园山庄,护送磨镜少年与采药老者回新罗。隐娘的故事到此为止。这笑容是隐娘的归宿,也是妻夫木聪的能量。我瞪大了眼睛看完字幕确认没有彩蛋(侯导当然也不会弄这种东西)之后,才敢相信这段戏真的被删掉了,唏嘘不已。删掉这段戏之后,采药老者的最后一句台词”姑娘真讲信用,说了会来就真的回来“(类似,忘记了原句)变得非常突兀,就像在交代情节
19、一般。妻夫木聪的能量气场也被破坏掉,我们看到的只是小短腿(侯导对妻夫木聪的昵称)用短棒舍命攻击,还有对着隐娘背影的略有心事。想到我聪等了三年就等来这么点戏份,心疼死了。希望有时机能听到侯导的解答。 最后要认真表扬一下自己。侯导说,已经没有人像他这样拍电影了。想说,也很少有影迷这样认真的看原著看剧本看拍摄手记看所有边边角角的访谈新闻并且在真的见到他的时候远远傻笑了两个小时。希望每年都能有至少一部值得这样花精力做功课的电影。 聂隐娘里那么多美景,看完也就忘记了。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虽然写得不好,但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幔帘如何飘动,我并不在乎。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张震知道周韵派人
20、用巫术毒害自己的爱姬,于是拔刀相向。这之前,周韵见他闯进来,就把孩子都喊过来,围在身边,以保周全。她不慌不乱,知道张震也不能怎样。张震发了一通火,砸了几个花瓶,愤懑离去。周韵坐着,既淡定又怅然假设失,过了一会儿,她对下人说:“别跪了,把东西收拾收拾吧。”下人们就悉悉索索把花收拾了,留下一地的碎屑。生活还是要这样过,既无奈又好似很安心。这是侯孝贤最最擅长的了:在一个场景中,几乎无限又绵长的拍出人的生存状态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但即使是这幕戏,放在这部电影里面也是不适宜的。刺客聂隐娘是我最早在豆瓣标注“想看”的一部电影,我想象一个顶尖女刺客,在侯孝贤的电影中该有一种多么特别的气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
21、看到却是一部充满了“妇人气质”的电影:当张震爱姬被害,他以为是聂隐娘所为,拔刀相向,隐娘一边隐忍格挡一边说“胡姬怀孕了”,看这段的时候我严重出戏,以为自己在看电视剧。 聂隐娘一身黑衣,身怀绝技,但她的情绪却是非常普通的,可以说是庸常的(原著中她非常跳脱)。你琢磨不出这个女人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除了本领很大之外。她沉默不开心,面无表情,却又情感非常泛滥。师傅让她去杀人,她回复说:“这个人有儿子,很可爱,不忍杀。”师傅说她:“剑术已成,却不能斩绝人伦”于是又派她去刺杀自己的表哥也是青梅竹马的恋人,结果还是这样,不能杀。于是师傅又把差不多同样的意思重复了一遍。这种重复的来塑造同一个人的同一个特点:
22、一个妇人之仁的厉害杀手,有什么意思呢?侯孝贤作为一个极其传统的台湾男人,对女人的理解也就是这样了,让人失望。 “青鸾照镜”、“一个人,没有同类”,被复述了两遍,矫情成分居多,电影中需要被说出来的就是不对的。聂隐娘很孤独,但并没有给人物留下什么塑造的空间,所以舒淇除了板着脸之外,也无法把握,像是一个行走的人形板。但谁又不孤独呢?周韵多么孤独啊,根本不需要说,不需要说她“青鸾照镜”,也不需要说她“一个人,没有同类”,她的状态那么清楚。再说了,孤独并不是什么值得大说特说的情感,尤其是一个山林中回来的刺客,孤独不是最无聊最低级的一种情感吗?而且把孤独用“单独”来呈现,真是最不孤独的了。 我最喜欢的台湾
23、导演一直是杨德昌。在杨德昌去世之前,他也正在做武侠,但是以动画的形式。现在重看9分钟的追风,多么自由!画面古典,人物却说着台湾口语,根本不拘泥。少年不忍受辱,突然展露功夫。那种少年风骨,百看不厌。 我真的非常想知道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侯孝贤,以至于他非要大费周章的拍出来。他说了很多,但从电影中你根本看不出来。对美感受力很强的人,或许被美的细节征服了,关于那些蝉鸣和风声,除此之外呢?当聂隐娘一个人在树林里,树的阴影在她脸上浮动,如果缺乏对这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这个镜头到底有多么动人呢?美学到底是不是一部电影的一切? 就当侯孝贤要拍一部自己的聂隐娘吧,一部入世的、被人伦所困的聂隐娘。但这样就要
24、发挥他对真实的捕捉,不断的观察并且呈现这种观察。但你如何在一个刺客故事中呈现这种观察?海上花虽然是民国故事,但讲的男男女女,容易映照,原著也提供了足够的资料。而聂隐娘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且是在传说之中,导演要如何去观察一个传说? 也是一种反讽:侯孝贤这样努力捕捉真实的导演,最后拍出的竟然是一部剧照电影。即使当电影动起来的时候,也像是剧照在翻页。他努力的刻画剧中人的真实状态:他们从这边走到那边,怎么走,怎么停,怎么听,怎么看道姑在雾气萦绕的山间一站好久但这一切的根基却都是假的不是吗?导演汲汲以求普遍与真实,然而真实靠的却不是这些,真实对人的理解,而他也无法从日常去真的理解一个传说中会幻术的刺客啊
25、。简直就是水中捞月,最后呈现的是一种破碎。就像我一个朋友问道:“为什么不讲一个更奇特的故事来搭配这种电影语言呢?”为什么不更怪更洒脱一点呢?现在看的感觉就是:谜底配不上谜面。锦袍下面是棉被,不是虱子。 侯孝贤看的不多,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 佩服侯孝贤的是对个人情感之于历史中的复原,观众通过他对这个世界的再现从中感受到某种可以共鸣的情愫,而这点极大地依赖于观众是否能够走进那个他所精心营造的世界。 再来说说聂隐娘,候精心营造出了一个精巧华美的唐朝世界,但是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很难去感受这个世界里那些能够勾起某种共鸣的元素。 聂隐娘大片大片的诗意留白,没有抛弃叙事,但也不
26、注重叙事,删除了大段大段的情节动机。这点上的处理导致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出现了问题,牺牲了一局部必须的叙事,结果就是电影中出现了一局部看似“无意义”的镜头,本身这些镜头的存在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渲染环境气氛,而是有其引导和解释的作用,但是最后在删去了某些不可缺少的情节后,这些镜头就成了间离的存在。这也就对我上面说的,看侯孝贤的电影如假设不能走进侯孝贤所营造的世界,是很难看的下去,他本就是一个慢节奏的导演,追求一种真实的营造。但是聂隐娘将这种以往的感觉全然打破,以往是没有这么大的间离感觉,侯孝贤淡化了时代动乱于个人的戏剧冲突,着重表现聂隐娘的个人行为抉择,这没什么,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或是多出
27、某些东西,或是少了某些东西,导致我我只是跟着聂隐娘莫名的来到这,又走到那,成了一个陌生的旁观者。 刺客聂隐娘回绝了一批人,通过叙事,通过表演。纵使看了剧本,我也一样游离与这个精巧世界,最后只知道,窈七像机器一样抗拒些什么,像机器一样放下了什么。 贴一段候导的话: “金棕榈是很简单的,只要拍得好,但是问题不是这个问题,评审也是个问题。我的片子他们不见得看得清楚,能得导演奖已经算他们很有能力了,已经很不错了。电影有太多种。我拍电影的方式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电影形式是很个人的,我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这个不是一般人或者所有人能理解的,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所以这个一点都不勉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28、所以,这是侯孝贤很个人的电影,他这次创造了一个个人世界,他向来也是这么做的。有些人也没必要穷尽其词的要沾上那么点“仙气”。 最后还想说点无关的话,从英雄、十面埋伏到如今的刺客聂隐娘都是注重摄影与美术的国内不可多得的电影,他们淡化叙事,复原了一个精巧的古韵世界。但是看看豆瓣,这地方也就这样了,评分什么的都是虚的。 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成心跟风这么讲,还是唐朝的历史懂太少,姑且就当你是不懂历史吧。其实懂不懂历史,也没什么大碍,这个故事已经简单到如此地步了,用“看不懂的人”的话是,都淡的没有故事了,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呢。可能是有种“这片子可能太高深,信息量太多,自己get不到足够多的信
29、息”,就疑心自己没看懂吧。 这个故事剧不剧透真无所谓,剧情本身更无所谓,科普故事,还不如在唐朝的藩镇啊政变啊这些历史上做做功课,你也会更容易看懂田季安的忧虑,朝廷、藩镇和周边部落的各种厉害关系。其实这个故事貌似淡,很极简,它的戏剧张力依旧很足,故事再怎么隐藏和含蓄,依旧有着很“主流”的戏剧元素,比方政治联姻、正室想打掉侧室的孩子玩宫斗、权位继承、青梅竹马的爱情,还有刺杀啊巫术纸人之类的。故事保证了足够的亲和力和戏剧张力,剧本只是藏了太多,将人物置于大全景里,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内心想法也不直接动嘴讲出来,连故事的前后逻辑都可以藏起来。一场戏,接上另一场戏,就好比最后隐娘违背了师命,下山之后突然跟师
30、傅过招,然后占据上风离开,这根本用不着解释,其实你真的看懂了。 而且这个剧本的戏剧张力还的它的事件倒计时,用戏剧时间来构建,隐娘要在规定的时间刺杀田季安,隐娘要在路途中保护父亲,刺杀啊活埋啊这些被预告的危机肯定会到来,这些本质上和好莱坞大片里滴滴答答倒计时的定时炸弹没什么区别,都有一个时间的压迫感在那里,也保证着故事本身的张力和节奏感。 是被惯坏了的内地观众不习惯刺客聂隐娘这类艺术电影的导演风格,因为他们很少有时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电影,甚至连胶片在光线缺乏情况下产生的颗粒感都误以为是画质太渣,其实这就是很多人痴迷的那种胶片的质感。这年头我们都被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惯坏了,还动不动就是3D啊数字
31、拍摄啊,侯孝贤的这部电影刚好给内地的观众上一课,这就是胶片感,电影真的可以这么拍,你不习惯的这叫做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不管你怎么看,它都是一部好电影,就像你看到有些正经的严肃影评人在说它的缺乏之处,他们的评分也还是不会低于及格的三颗星。 刺客聂隐娘让很多人不适应,还是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和以往影视剧中完全不一样的唐朝,这点上就像侯孝贤的海上花,因为它们都是年代戏,而且都在视听风格上打破了观众以往的固有印象和思维定式。但这两部又很不一样,即使主创还都是同一个核心创作团队。我总觉得每一部电影都该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点,就像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脸孔和个性一样。如何呈现一个故事,也应该
32、根据故事而定。 海上花中李屏宾的摄影是绝对的经典,大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镜头的纵深和复杂的人物调度更是让人惊艳,而刺客聂隐娘里那么摒弃了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这是由于片场现场内景搭建的纵深缺乏,因为是唐朝,碍于考据的生活细节,还缺乏以提供人物足够的生活细节供他们活动,所以就干脆让人物不动了,不切割空间和时间一致性的拍法也因此不能用了。 服装啊道具啊历史啊都可以考据,但唐朝人的生活细节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除非你有一台时光机,可以穿越回去游览一番,估计只有这样,侯孝贤这样的导演才敢用海上花的拍法。于是现在的片子更多的是不动,流动的是镜头的纱帘、灯火、烟、风、树、流云和鸟鸦,动的还有人的念想和人心。大量的固定镜头大远景,人物行走于天地之间,画面就像一幅山水画,除了隐,还有藏,那份孤寂也正贴合了人物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