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5.45KB ,
资源ID:333698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369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辨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的丛林现象.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辨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的丛林现象.docx

1、辨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的丛林现象辨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的“丛林现象”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笔者梳理出七种不同的提法:“现实人的需要”、“实践”、“物质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有些学者还总结出“现实的人1 、“开放在世界历史中是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等。若把这些提法总和起来考察,就会给人一种陷入杂乱无章的丛林之中的感觉,出现了所谓“动力丛林现象。为了分清这些提法的相互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动力和动因、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2、普遍(一般)动力和特殊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实体性动力和渗透性动力等对应的概念,并得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是社会发展终极动因、“生产力是最终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基本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是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主体动力、“合力是系统动力、对外开放是外在动力、科技是渗透性动力等。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个“动力彼此又是什么关系呢?是包容式、序列式还是并列式?显然,如此解释未能清楚地解答其内在逻辑性问题,不能彻底帮助读者走出动力丛林。若换一个角度,解铃还须系铃人,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语境里来考察,就会豁然开朗。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动力思想的层次性 虽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

3、著作中能够梳理出许多个提法,但客观辨识起来,它们是在不同层面上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本文共概括出九个层面。 1.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本源不是来自“理性、“神等所谓的超人力量,而是来自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67)人为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劳动,人类历史就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人的最基本需要是人通过自然界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4、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32)当然,“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32)这种新的需要,不仅指物质需要本身的发展,还指导致了生产关系及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4(487) 建立在物质基本需要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产生了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需要。“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

5、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5(260)“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72)社会历史就是这样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逐步展现开来。所以,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演进的出发点,它构成了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

6、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这一结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自在的自然不断在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在性质上发生根本变化,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6(131)。同样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实践构成了社会

7、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从这一点上说,社会历史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过程是社会主体的主观需要转化为客观现实性活动的桥梁,是使社会历史动力系统运行起来的“传送带。 3.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基本需要是物质需要,人的基本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6(81)。物质生产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根源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

8、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71)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此产生的“市民社会成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6(87)。它是所有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的过程。6(92)正因为如此,物质生产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基础性内容。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社会基本矛盾

9、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及其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以此为根据推动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同时,各种社会关系也就会不断随着改变。“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141)在阶级社会里,随着阶级矛盾出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构成第二个社会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会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发生改变。这样,在一定的社会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社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历史规律

10、性地发展,马克思作了经典性表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82)所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5.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庞大的上层建筑巩固它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动摇或推翻已经僵化的上层建筑,才能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这就需要阶

11、级斗争,需要革命。所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体之间就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272)在充满阶级激烈对抗的社会,只有在阶级斗争中,才能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只有在阶级斗争中,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生起来的。8(104)从这一点上说,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

12、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依据物质生产的观点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主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8(104)针对鲍威尔把历史活动的失败归咎于群众的支持这一荒谬主张,马克思还特别指出,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这取决于该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8(10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3、,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发挥主导作用,是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 7.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历史动力机制的整体性、多重性和动态性。所谓历史“合力论,就是指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历史事变以及出现特殊历史人物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动历史前进,也就是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既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肯定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宗教等各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一种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

14、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9(728)“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9(732)“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10(460)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合力系统分出至少四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经济因素的核心)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

15、动力;基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上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们进行的思想文化的、政治法律的以及伦理道德诸方面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动力;其他方面则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外围动力。这四个层次的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动态中构成一个合力系统,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8.在世界历史中,对外交往是促进生产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世界历史思想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外开放动力论的思想。在他们看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3(114)。反过来,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外交往、对外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传承。

16、“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3(108)“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3(109)另外,世界人员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后起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国家,例如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展异常迅速。在这些国家里,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形成的前提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3(124)甚至战争等暴力形式的交往在历史中也会起到动力作用。“类似的关系在征服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如果在另

17、一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形式被现成地搬到被征服国家的话征服这一事实看起来好像是同整个历史观矛盾的。到目前为止,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3(125)从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看出,社会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的时候,对外交往是促进生产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9.科技是渗透在生产力中一种重要动力因素。科学技术被马克思视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探索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时,马克思多次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当科学知识一旦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时,它就可随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一道进入生产过程而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来源

18、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而且“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11(37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从产生之日起就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趋势,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实财富的创造将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力上的应用。1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处于近代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代,但他们已敏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它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11(372)。 二、马克思恩格

19、斯社会历史动力思想的逻辑性 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应该把上述九个层面统一起来考察。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历史发展本质和客观规律时,是紧紧围绕同一线索即唯物史观展开的,九个层面必然存在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下面把这些层面的相互关系以示意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示意图中,清楚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语境中,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做出的不同的表达,在内涵上彼此都是相通相容,不存在有争议的矛盾现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上看,基于客体视角,社会历史发展根源于现实的人的需要。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生产

20、力中日益重要起来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关系和后来的上层建筑也产生并发展起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导致了社会历史规律性发展。基于主体视角,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源于现实的人。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人追求自己目的的产物,“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7(118)但对历史发展起到主体动力作用的是人民群众。因为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且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在阶级斗争中始终发挥革命作用,历史就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前进

21、的。从这一点上说,人民群众是社会演进的主体动力。但是,若从社会具体现实上看,推动社会前进的不是单一经济因素,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合力,是建立在经济因素(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多重因素形成的动力系统。从经济因素到政治因素、从物质因素到精神因素、从自然因素到社会因素、从主体因素到环境因素、从社会内部因素到社会间交往因素等等在动态中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使社会总以不确定性的方式曲折发展。但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9(695)那些“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9(478)所产生的结果,从历史的较长时期来看,要服从并体现社会规律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

22、斯是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阐述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本质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出发,否定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指出社会不是由“绝对精神、“上帝、“理性等神秘的力量决定并由其规定着发展,社会就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源于人们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为满足自己需要从事实践性的生产劳动推动的结果。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本质怎么样出发,一方面批判历史选择论,指出由于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生产力经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规律性发展;另一方面,否定了英雄史观,指出决定并推

23、动历史发展的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而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积极意义。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必须借助阶级斗争。只有在激烈的阶级对抗中,社会基本矛盾才能得到解决,生产力才能获得发展,因此,阶级斗争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出发,指出对外交往、对外开放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恩格斯从“现实社会具体怎么样出发,驳斥了某些人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恩格斯用历史的“合力论系统地全面地描绘了现实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又与经济因素一起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24、。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我们制造真正的“动力丛林,只是读者认识上的原因而已。 三、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动力思想的核心 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发现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动力思想的核心,九个层面都是围绕“生产力展开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是包括“对外开放、对外交往在内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则是合力系统中的核心。“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实现的前提条件。生产力就是“现实的人(“人民群众为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性的实践活动。“实践则是生产力存在于人的行为活动之中的表现形式。生产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性生产,然后才是其他性质的生产,所以,“物质生产是生产力的基础

25、性组成部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社会中,生产力是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用“改革、创新手段就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了。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决定性的、客观物质性的、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即基础动力、基本动力、原动力。而“人民群众则是以主体方式存在的,不具有“动力的客观物质性;“现实人的需要所产生的驱动作用虽然是根源性的,但只具有间接可能性,不具有“动力的直接现实性;合力系统中的

26、很多因素,只能产生推动的效果,不是原动力,它们不是历史发展的主导根据;“阶级斗争作为一种手段,在阶级社会中发挥着的是直接的动力作用,而“改革、“创新则只是在确定的社会形态下发挥直接的动力作用。所以,“生产力动力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是其动力思想的基本内核。当前学术界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对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合力论重新解读)等,认为是对传统观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对此,下面给予辩证分析。 1“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动力论。人的行为根源于自身的需要,人们就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从事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的,从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人们的需

27、要是人们从事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内驱动力,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的根源,从这一点上看,“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异议。但要准确地说,它只是潜在的、具有可能性的动力,它只是“动力源,不是“原动力,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以主观存在的,若没有实践活动它毫无意义。没有实践活动,想吃一块饼子就和想到月亮里找嫦娥一样不现实。如果把它直接看作现实中的“原动力,就混淆了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界限。在合力系统中,它与生产力以不同的分属发挥着作用。若从纯粹的逻辑关系上说,人们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正因为人们有需要,为了满足需要才产生了生产力,正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才不断前进

28、。而从现实意义上说,虽然人们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创造着人们的需要,人们的需要既受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获得发展。二者一个存在于主观之内,是驱动人们有目的地生产劳动的根据,一个显现于客观之外,是人们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中,二者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合力系统中“人们的利益需要比“生产力起更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不正确。 2“创新动力论和“改革动力论。这是与时代密切相联系的观点。其实,“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提法的科学性存在于它们的特定的语境之中,与“生

29、产力动力论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彼此不在同一层次上说明问题,不存在超越与不超越的问题。首先,“动力的含义不同。“创新动力论、“改革动力论中的“动力不是指原动力,而是指发挥推动作用的效果,是直接动力。因为,改革和创新不仅它们的作用效果要服从于原动力,而且它们本身也需要原动力的支持。我们常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其实都包含着这样一层含义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放生产力,带来社会发展。其次,改革、创新与生产力所发挥动力作用的立足点是不同的。改革、创新是基于对象事物的本身变化来达到推动对象事物发展的目的即通过社会自身的调整完善、推陈出新,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力则是基于生产力自身

30、的变化来达到推动对象事物发展的目的即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再次,改革、创新只能是即时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历时社会发展的动力。当社会形态需要更迭时,是不能用改革、创新的推动来实现的,因为改革、创新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过程,一个事物变成他事物就超越了改革、创新含义所能容纳的范围。新中国不是在对旧社会“改革、“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生产力,则自从有社会以来,就一直发挥着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3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合力论。“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学说作出的伟大贡献,极大地提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说服力和理论洞察力,但是,是不是可以用“合力动力论来取代“生产力动力论呢?当然不

31、能。事实上,恩格斯在肯定社会多因素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一直在强调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强调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推动作用。他指出,“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9(732)“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9(732)这说明,恩格斯一直强调“生产力动力论的科学性,没有用“合力动力论取代“生产力动力论的意思,“合力动力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富于科学解释力

32、。如果从理论上比较,“合力动力论与“生产力动力论各有特点,不能说谁比谁更好。首先,二者的视角不同。“合力动力论着眼于即时社会,而“生产力动力论着眼于历时社会。其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合力动力论具体地描绘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各种动力因素,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立体的完整动力系统画面,而“生产力动力论则抽象地提取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性动力因素,给我们揭示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的本因。再次,二者的目的不同。“合力动力论反驳了以“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肆意歪曲,完善和丰富了“生产力动力论,而“生产力动力论则使社会历史规律性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成为“合力动力论的基本内核。最后,二者的效果不同。“合力动力论使我们在重视生产力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各种动力因素作用,在整体中和动态中来把握社会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