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6.72KB ,
资源ID:33346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346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文档.docx

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文档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1、“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D. 董仲舒的“新儒学”2、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 促进了

2、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5、“公元前124

3、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3000人,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已达30000人。”下列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B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C“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D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

4、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8、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是( )A. 韩非 B. 孟子C. 董仲舒 D. 朱熹9、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道家辩证法思想 B汉武帝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C西汉初年,黄老“无为”学说 D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思想10、汉武帝

5、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11、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这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儒家 法家 道家 兵家 阴阳五行家A. B. C. D. 1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

6、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C. 李贽 D. 王夫之13、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B. C. D. 1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

7、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以及阴阳家的学说1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行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那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16、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8、)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7、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C.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18、 汉书董仲舒传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19、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

9、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应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天人感应C. 君权神授 D. 自然规律20、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

10、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三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

11、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22、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

12、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试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建议。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地汲取其他

13、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来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

14、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就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过郡国并

15、行制度,贵族制又存在了一段时间;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思想指导;故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故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它涉及到的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A。荀子的思想礼法并施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其主张是在儒家仁政的思想中加入法制的思想,排除B。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2、【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选项A不符合

16、题意,排除;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的社会风气。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关键信息有:“有善质而未能善”与“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材料“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故D正确A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明显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4、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独尊儒学的措施主要考查对汉朝太学设立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

17、家,独尊儒术”主张后,重用儒生为官,开办太学,以儒家思想内容为主,太学是政府开办的教育制度,太学生毕为后可直接为官故BCD项符合太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四书是南宋时期才总结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与汉初时期不符,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

18、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C。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B项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是其思想中没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成分,故A项错误。孟子的

19、主要思想是“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目的是为了给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朱熹利用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但是没有神化君权,故D项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需要掌握董仲舒的著作和提出的新儒学的内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繁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结合董仲舒的著作和提出的新儒学的内容解答即可依据材料中的“春秋繁露”可知,这是董仲舒的著

20、作,依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可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10、B11、【答案】C【解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儒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是出现在魏晋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的现象,而在宋明时期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

21、想体系,B正确;A选项是汉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选项和D选项是明清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所以选B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带有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目的是要皇帝行仁政,从而维护君主统治。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 点睛:董仲舒新儒学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

22、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应该选D。15、【答案】C【解析】墨家学说到战国后期便不再受人们重视,到汉朝时期不可能成为其主导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学说从汉高祖到汉武

23、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其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道家学说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故B项错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即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法家学说是大一统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17、C18、【答案】B【解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

24、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1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所以最有可能是依据天人感应,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霾”是天降异象而非灾难的象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而非君权神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天和人的关系而非自然规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0、【答案】B【解析】“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是强调养子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儒家伦理得

25、到了强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养子亲子权利是不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族利益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血缘亲情逐渐强化而非淡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21、(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谁:董仲舒。代表:儒家以外的其它各家学派。现象: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儒学地位开始提升)(3)宋代: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4)作用: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22、(1)认识

26、: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实行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思想的统一是学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不是政治对学术的强制干预就能实现的;各家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百家才是通达的学术方法。对待: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状况: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之外的学说没有被禁止,仍在传播和运用;儒学融汇法、道、阴阳诸家,发展自身学说。(3)建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杜绝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要坚持“双百”方针,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解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秦代所实行的文化政策的分析与认

27、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认识: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实行暴政,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思想的统一是学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不是政治对学术的强制干预就能实现的;各家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综合百家才是通达的学术方法。对待古代文化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文化政策的分析与认识。解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分析归纳其状况。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联系前

28、两问的内容,再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杜绝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要坚持“双百”方针,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23、(1)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产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