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6.86KB ,
资源ID:33295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295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语文复习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语文复习知识点.docx

1、大学语文复习知识点1、一曲妇女的悲歌 诗经卫风氓一、试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和性格特征;二、谈谈赋比兴手法在本诗的运用。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抗议。1.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长诗基本上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这种种复杂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对事件的叙述而产生、发展,与叙事水乳交融。诗人抒发的

2、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2.多次运用赋、比、兴。 赋: 叙述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式写法.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气氛和情调”本诗也一样采用直铺的赋。第一、二章主要以赋为主。无论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乘彼诡恒,以望复关”。 比兴: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3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 这

3、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句法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从而把氓的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其虚伪奸诈被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

4、同情; 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4.诗歌的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 主要四言为主,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

5、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2、春江花月夜一、本诗所传达的哲理思考是什么?二、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特色?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

6、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写山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

7、、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诗的意境空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文笔清丽畅美,韵律扬抑回旋,格调哀而不伤,毫无脂粉气和没落颓唐之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朝气。诗中的伤感与叹息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它不同于魏晋伤时叹世的哀歌,也有别于中唐忧患重重的悲叹,是诗人对生命、青春的珍惜与醒觉,是把握、享受人生的渴望和追求。所以,前辈学人称之为“少年的烦恼”。概要地说,此诗有三绝。1、清丽的画意。2、浓郁的诗情3、深邃的哲理1、清丽的画意。 张若虚称得上是丹青妙手。作者

8、以“月光”统摄群像,将江流、波光、沙滩、花林、白云、闺阁、镜台等一系列景物全部置于月光的沐浴之下,如同铺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卷。画面清丽,意趣恬静。 诗题“春”、“江”、“花”、“月”、“夜”五字本身,都是令人醉心的美景,再加上诗人的错综离合,点晕渲染,使之更加美不胜收。诗中“月”是主色调,主旋律,共出现十五次,以下依次“江”十二次,“春”四次,“花”二次,“夜”二次。经此反复咏叹,整个画面澄澈如水晶,雅淡如梨花,清丽而静谧。“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是如此皎洁;“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动感又是那么分明。而且与江和花交织而成的画面,更令人沉迷:“江流宛转绕芳甸,

9、月照花林皆似霰。”那种光与色的奇妙结合,创造出一种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的朦胧美。2、浓郁的诗情 离别相思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之一。情侣、夫妇、友朋、亲戚间,或短暂、或长久,或远在天涯、或近在咫尺等种种原因各异、程度非一的离别相思,无论古今中外,有一些阅历的人,差不多或多或少地品味过。春江花月夜就是抒写这一主题。这是一坛令人不禁久久品味和陶醉的醇酒。 全诗三十六句,一到十六句侧重写游子,十七到三十二句侧重写思妇,最后四句双结游子思妇。(此诗分段有多种说法,可见仁见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用虚指概述这种离思对象的不定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反映望月兴叹现象在时间上的无限

10、性。诗从“连海平”的长江下游入海口处起兴,以后又有“青枫浦”、“碣石”、“潇湘”等地名,显示了空间上的广阔性。综上可见诗歌所咏并非一时、一事,一己之情,而赋予它以永恒的普遍性,无怪乎人人读来都有搔着痒处之感,引起广泛的共鸣。诗中虽贯串一条“月生月高月落”的时间线索,但如同“花如霰”到“梦落花”一样,这条时间线索实际上也象征着人生由少年到白头的轨迹。就抒情内涵来说,此诗是非常深广而有普遍意义的,从抒情方式看,它避免了愤激怨悱,而是把浓浓的情思,化为淡淡的哀愁。在夜月的纯净光色中,这种离思透出一种空蒙、迷惘、惆怅、柔和的情调,它像轻梦,像丝雨,轻轻地飘过,却又久久地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种把痛苦的离

11、别相思诗化、景化、哲理化的艺术处理,使读者讽咏时因其美而忘其苦,堪称美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 作者往往借景色引发、渲染、暗示、寓托思妇的离怀别绪,融入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圆(游子思妇)的感怀,使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构成了空灵蕴藉、使人心醉神往的意境 。 3、深邃的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相互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感情是那样痴迷和纯真,其中饱含着隽永的哲理。闻一多先生说它表现了“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3、

12、长恨歌一、二人的爱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诗人对二人感情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二、举例分析本诗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三、谈谈这首诗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与琵琶行共同构成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叙事长诗双璧。 第一层:开卷第一句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劈头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这七个字容量极大,不可等闲视之,它统摄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重色思倾国”,是个体生命的感情欲求,属人情之常,本无可厚非。“天生丽质难自弃”,横空一笔,看似平淡却笔力千钧,一语隐去了杨玉环可羞可痛的再嫁经历(杨本是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也写出了她后来横遭劫难的深刻的悲剧根源美丽。“回眸一笑

13、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诗人怀着惊羡之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杨贵妃的美丽。但可悲之处在于重色爱美者是位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锐的对峙,群体社会的秩序规范与生命个体的秀美艳丽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对峙与冲突就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因此,当李杨陶醉于爱情的甜蜜快乐之中,“芙蓉帐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则直接导致了李作为皇帝的失职;杨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而享有“姊妹兄弟皆列土”的殊荣,也就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与社会心态的变异“不重生男重生女”。诗的第一层,在对杨氏得宠与兄弟姐妹高官厚禄不无贬刺的描写中

14、,已隐约揭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根源。 第二层: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李杨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留下不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第三层: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以酸楚凄恻的语调宛转形容与描述了玄宗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这是写白日里因环境的触发而睹物思人。从太液池的灼灼芙蓉与未央宫的依依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的艳容修眉

15、,旧景长在,而不知人在何处,这出神入化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玄宗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抒写玄宗在夜间万籁俱寂之中难以成眠的相思情怀。面对飞萤,独挑孤灯,听到的声声钟鼓是“迟迟”显得特别地悠长,看到的点点繁星与迢迢银汉是“耿耿”显得格外的明亮,用心理时间与心理色彩来写悄然思恋的漫漫长夜,真切感人。这刻骨镂心的苦苦思念,日夜不息,“春风桃李花开夜”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何尝不是如此!看到“梨园弟子”头发斑白,“椒房阿监”容颜衰老,更唤起对往昔欢娱的追忆,黯然神伤,乃至红叶满阶都懒得去扫。日思夜念,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美丽的

16、杨贵妃,那么,总可以在梦中与她共拥衾枕吧!可是,“魂魄不曾来入梦”。在这一层里,诗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现实到魂梦,以丰富的想象与虚构,从各个不同侧面传神地描写了玄宗相思的苦痛。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写道士到海上仙山找到杨贵妃,美在已经幻化仙化的彼岸世界得到复现与升华。诗人展开浪漫想象的翅膀,忽而上穷碧落,忽而下尽黄泉,皆茫茫不见。最后发现了虚无缥渺的海上仙山,楼阁玲珑,仙女如云,金阙玉扃流光溢彩,珠箔银屏逦迤而开,五色祥云缭绕其间。在这超尘脱俗的仙境里,杨贵妃的形象是那么圣洁那么飘逸,雪肤花貌,云鬟雾鬓,风姿绰约,“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她

17、“花冠不整下堂来”,迎接“汉家天子使”,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哀艳形象出现,其艳丽在于离开现实的此岸世界进入仙化的彼岸世界后美得到了复现与升华,其哀惋在于失去了真挚情爱之后的孤寂落寞。作者没有让李杨二人在仙国来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美与爱情不能并存的矛盾问题留给读者去咀嚼,去思索。 第五层 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最后,写杨贵妃托物寄情,点明“长恨”。她含情脉脉地托道士转告玄宗,昭阳殿里是人间尘雾,不仅美遭毁灭,而且恩爱已绝;蓬莱宫中是天上仙国,美虽长存,却是情思无寄。“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让旧日的金钗钿合与七夕的夜半私语来

18、慰藉玄宗痛苦的灵魂,也安抚她自己抑郁的心灵,在绵绵不尽的相思中来实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然而,这美好愿望的实现毕竟是虚幻的想象,诗人不想自欺,也不欲欺人,借杨贵妃之口,一语道破天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的爱情态度:渐次升华的特点白的倾向从开头婉而多讽发展到了讴歌。 1开头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全诗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长恨本身 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 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

19、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长恨歌”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2、长恨歌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 而另一方面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作者把失掉政权后的李隆基写得那么感伤凄苦、一心思念妃子;把

20、幻境中的杨贵妃对明皇的感情写得那么纯洁专一、坚贞不渝;而那些情景交融、音韵悠扬的诗句又那么缠绵悱恻,富于艺术感染力;就客观效果说,自然引起读者对李、杨生死相思的同情、反思。 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讳饰。 长恨歌不仅是成功地写了爱情,首先是成功地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白在创作长恨歌时既满足了他个人心理需要,又抓住了具有集体原型意义的李、杨,写出了触及他人灵魂更是满足了全民族心灵需要的诗篇。 4、浪淘沙一、谈谈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理解;二、分析词上片在构思上的特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

21、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词的上片 用倒叙的方法,描写了诗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景物描写。这一句词,景中蕴情,悲愁之情十分深刻。绫罗的被子,也抵不住五更的寒冷。这里的“寒”,与其说是身体上的寒冷,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寒冷,或说悲哀。一个“寒”字,形象地传达出李煜内心深重的压抑、苦闷之情。 末句:历来被评为“独绝”之句,因为它写出了李煜那种最幽深曲折的悲哀。 “客”:客人,外来的人。但他这个“外来人”,从南唐来的人是被俘虏来的,被宋朝的皇帝胁迫来的。而且,他这个“客”,受到的是屈辱,是怀疑。这种为“

22、客”的愁苦、悲哀、无奈,只有在梦里才会被忘掉,只要是在清醒时,这种悲苦就会深深的缠绕着他。既然为客如此之苦,那么对在梦里的欢乐,自然要多贪恋一会。 何种“欢”? A、这是他在作南唐国主时天天享受的声色之乐,那种“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欢乐。 B、更深的意义:李煜作为一个自由自主的皇帝,在自己的国家里享受到的自在的欢乐。这个欢乐,也就象征了他的故国,他的故国生活。反衬他对现实的悲叹与怨恨,对故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了。 上片 倒叙、对比 做梦梦醒(雨潺潺、阵阵春寒) 梦里梦外 (昔今) 一国之君阶下之囚 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2. 词的下片由长夜转到白天,表现出作者随时随地存在着的

23、“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的心情。词的境界则由幽深转为阔大。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本是落了,繁华不在;又随着流水,更是难以追回。想到故国的失去,内心之悲哀,又加深了。在这样的心境下,李煜所见的景物,所具有的情感,更悲哀:“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人生,从至高无上的帝王沦落到倍受凌辱的囚徒,从富贵奢侈的糜烂生活迭变到“罗衾不耐五更寒”的境地,这真是“天上人间”的巨大惊变。一在天,一在地,天地之别何其大哉!李煜从帝王而变为降臣,处境的巨大变迁不得不使他产生这样发自肺腑的痛呼!其情之真实,溢于言表!这句景物描写,进一步把词人的把悲凉、痛苦、伤心、绝望,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情感,进

24、一步推向了高潮,全词就在词人悲叹流水落花般的逝去好景中戛然作结了。5 、听蜀僧濬弹琴一、这首诗是如何描写琴音之美妙的;二、这首诗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听蜀僧濬弹琴【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重点: A语言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自己对诗歌的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清新明快,不着痕迹。B描写琴音的美妙: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用典:“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

25、僧的弹琴,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比喻琴声的空灵。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比喻琴声的美妙,使人忘记外物.1、修辞手法: 比喻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用典 联想和想象2、内容分析: 开头两句,写这位琴师来自故乡四川(是自己的同乡 ),表达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 “挥”:情势在焉,迅疾而随意。 “一挥手” ,此一挥非比寻常,下句以万对一,表现尤富,虽只

26、一挥,而听者如闻万壑松鸣,则蜀僧琴艺超妙,可见一斑。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五六句 “客心洗流水” 字面: 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 第一次用典:暗含“高山流水”的典故 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 评价: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 : 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第二次用典) 七八句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

27、,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无论立意、构思、起 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6登 楼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登楼【作者】杜甫 【朝代】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

28、容; 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澄清天下壮志豪情。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句析(略)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 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 四句的“变”,浮云如白

29、云变苍桑,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 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讽刺。、尤注意: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

30、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7、西湖七月半南朝 刘义庆一、分析“吾辈”看月与他人有何不同?其中寄寓着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二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

31、雅士。这五类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风景。1、艺术特色: 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 7 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全文简洁生动,笔调轻松,显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五种人,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从达官贵人到市井无赖,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 接着,作者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环境的优雅,映衬出作者等诸人情怀的高雅。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作者的情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