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1.15KB ,
资源ID:33194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194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docx

1、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第1课我们在呼吸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

2、在身体上的位置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第2课 比较吸进的气

3、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

4、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

5、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第3课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重点难点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准备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教学过程一、测量肺活量,(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

6、怎样做呢?(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2)给出区间表,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单元 简单的机械 第1课 生活中的“好帮手”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

7、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 “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明确任务:选择不

8、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第 2 课 他能撬动地球吗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9、? 2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 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3认识杠杆尺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

10、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第 3 课 轮轴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教学过程: 探究轮轴的秘密。 1. 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2. 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 3.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

11、发现。(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a.共识: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b.新发现: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设想: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轴缩小)第 4 课 滑轮兄弟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

12、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教学过程: 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

13、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第 5 课 在斜坡上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

14、.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6.小

15、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第 6 课 有趣的传动教学目标:、通过制作实验发现齿轮传动的秘密。2、了解齿轮传动的规律,知道其它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 教学重点: 要学生在探究中认识,齿轮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速度。 简单机械大联盟,是单元学习的总结与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废旧电动玩具汽车一辆,实验用齿轮一组、介绍其它传动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齿轮组教学过程: (一)奇妙的齿轮:1、感受功能:分组把玩带来的电动玩具汽车,功过观察探究感受齿轮能够起到传力的作用。2、探索奥秘: (二)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 、观看图片、视频,认识更多的传动方式。 、你还见过哪些转动装置,它们也帮助人们提

16、高工作效率吗?(链条、皮带、齿轮) (三)简单机械大联盟 .生活中,人们常各种简单机械用各种传动方式组合起来,自行车上就集合了各种简单机械,试试看,谁最具慧眼,能发现它们。.胡小楠同学设计的吊桥。(课本38页).你们也能利用本单元所学设计制作除自己的小建筑或小玩具吗?(1)独自思考后,与小组同学讨论设计:将各种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组合起来。小组内选取最优设计方案。(2)利用现有材料,分组制作。 (3)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制作。 第三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1、地球的故事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2 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

17、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1 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2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 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活动1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谈话: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提问:“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学生交流,评价。 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

18、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讲解: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课件展示)。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活动2 观察进港的帆船谈话: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交流发现。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讲解: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

19、测地球是个球体。 2 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教学准备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地貌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二、美丽的家乡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

20、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3 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

21、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教学过程: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 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

22、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4、地球仪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教学准备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教

23、学过程:1.模拟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学生填图。课件出示没有

24、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学生思考、交流5、地图教学目标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一、比例尺(板书)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练习: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

25、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地图上的方向(板书)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练习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教师讲述(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地辨方

26、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6 漂移的大陆教学目标: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及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活动1、拼图与猜想提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学生回答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试试看。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学生剪、拼图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象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一样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教师演

27、示:将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凑到一起。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当它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的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的。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8、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可惜魏格纳还没来得及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而牺牲。质疑:从魏格纳发现并验证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第四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第1课 电池教学目标:1能够认真观察电池外部特征并有所发现。2经历一个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电路连接图中的小灯泡的亮灭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3搜集、整理关于电池种类和用途等资料的能力。材料准备:课件(各种各样的电池、伏打电池;废旧电池的危害)铜片、锌片、发光二极管、酸性水果(或者白醋)

29、。教学过程:一、导入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源,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电池,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它?二、新授:、各种各样的电池:1. 交流探讨:、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你有哪些发现?)电池的种类很多。(很多物体都能储存电能)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电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你知道吗?废旧电池随意丢弃,却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问题。2.最初的电池付打电池人类最好的电池是什么样呢?阅读65页资料。伏打电池的结构是怎样的?(锌、铜、酸性液体)、制作水果电池.伏打电池的结构居然这样简单,真的可以产生电流吗?我们也来试一试!.出示材料: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许多锌片和铜片,

30、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酸性的呢?(捂住腮帮子,提示学生去联想相关酸性食品)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醋、酸梅、柠檬、橘子、西红柿等.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电池”产生了电呢?第二课怎样控制电路教学目标1. 经历查找故障的活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通过制作开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开关工作原理,制作小开关教学难点:组织教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出示干电池、小灯泡(灯丝已断)、导线: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发亮?(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电池盒、灯座,边演示边讲述它们的用途和用法。按照大家认可的方法将电池、小灯泡用导线连接起来。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二、新授 、查找故障.独立思考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再与小组交流,并记录下来。(课本66页).下面,请各组同学来领取本组电路,仔细观察,找出并排除故障。完成后迅速送到讲台前的空桌上,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最快。(这样可以避免下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