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9.10KB ,
资源ID:32948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948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学概论》14年期末考试指导.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学概论》14年期末考试指导.docx

1、文学概论14年期末考试指导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0001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

2、过程。 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型说明 题型一:名词解释题型二:简答题题型三: 分析题 题型四: 论述题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4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知识点 第一章 文学主要活动 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种思潮 一是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二是美国“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

3、”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三是法国结构主义,搜求超个人和超现实的永久性客观“结构”,强调作品的与世界和作者相疏离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游戏说 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此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也就是说,文学作为游戏,是人的轻松愉快的闲适活动的产物。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艺术同游戏这一人的自活动的联系。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只有完整的人才游戏,而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完整的人。在这里,游戏实际上几乎就是审美的代名词了。席勒的游戏说的原型是神话中的希腊人的自生活。斯宾塞继席勒之后提出了“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

4、的共同生理基础的见解。谷鲁斯把游戏说同摹仿说结合起来,认为艺术是一种“内摹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摹仿说 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巫术仪式发生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 劳动说 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

5、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 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读者再创造 读者的阅读在文学活动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因素,而往往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终于实现其价值,从而

6、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活动的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复杂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这正体现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

7、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概念 文学概念三义从古至今,文学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一是广义文学。它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二是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的宽泛含义不同,它是包含

8、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三是折中义文学。它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 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沟通和语境。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的接受者

9、角色和读者因素。,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他的特点有: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这可分两点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与商人的财富占有欲和科学

10、家的科学探究欲不同,作家或读者的这种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可以说,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直接的无功利性是要达到间接的功利性。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以其无功利性正是为着实现强烈的功利目的。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话语蕴藉 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11、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这里谈其中三点:内指性、音乐性和陌生化。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这是指作家在经历长期专注后对一个问题的仿佛突如其来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作家的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三是外在机缘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四是作家知觉的一种新创造。 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的作用在于,它既是作家所有文学

12、创造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也是他每一具体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实现的关键。 文学材料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作家的创造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变形而成为艺术作品。文学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的,是作家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紧张最痛苦最兴奋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

13、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直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划或摹拟。这就要求文学不是绕开或躲避现实,而是立足于现实,面对、正视并且再现它。正是这样,现实型文学总是偏重于对客观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和理智的剖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即便是要表达作家的情感评价,也总是把这种评价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而不

14、会直接指出来。文学理论界流行“镜子”说,用镜子对对象的反映或反射特性比喻文学的再现性,确实突出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 2、逼真性。逼真就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具体而精细的描写。它意味着传达客观事物的感性状貌,并达到细节的真实。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性,现实型文学往往以描写见长,描写中尽量达到不夸张、不变形,酷似对象。 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表现指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的直接表达。与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注重表现性。现实型文学要逼真地再现客观现

15、实生活状况,而理想型文学则是要虚构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主观理想的表现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2、虚幻性。虚幻指运用夸张、变形或虚构的方法,按照情感逻辑,而构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与现实型文学注重以写实方法精细地描写现实事物而达到逼真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是以夸张、变形或虚构等手段构想出只能存在于理想中的事物。这就决定了理想型文学总是要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以便充分地和尽情地表达理想。 象征型文学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暗示性。暗示指一种间接的或非直接的表达方式,其词

16、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与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理想不同,象征型文学重在以间接的方式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这样,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往往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的意义则不仅在形象自身,而且越出形象自身之外而体现更深广或普遍的意蕴。2.朦胧性。这是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决定的。于总是以间接的或非直接的方式去寄寓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朦胧性。象征型文学虽然有时也要描写客观现实事物,但与现实型文学追求细节真实达到逼真性不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以此暗示某种更深广而又朦胧的意义。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18世纪末兴起

17、于欧洲,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等。这一文学思潮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从而成为其典范形态。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作品应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 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凝练性。所谓凝练性,指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词去创造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此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的凝练性是最为突出的。 2.跳跃性。所谓跳跃性,指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点。它常常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而作大跨度跳跃,如时间跳跃、空间跳跃、时空综合跳跃、客观动态向主观

18、动态的跳跃、关联动作跳跃、平行式跳跃和对比式跳跃等。选择何种跳跃方式,主要取决于诗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3.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指诗像音乐那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特点。诗的节奏主要指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形成有规律的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主要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诗的音乐性应当服从于思想和情感的表现。诗人起源上看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深入细

19、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 散文有两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作品及非文学的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和应用文等的统称。狭义散文则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的统称,是与诗、小说和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和游记等。特点:1.题材广泛多样。这是说散文在选择题材上有广泛的自,可以轻松自如地写人、叙事、抒情和状物,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可。2.结构自灵活。与小说和戏剧需要一定的结构或规范不同,散文在结构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往往灵活和随意。3.抒写真实感受。与小说和戏剧长于虚构或编造非现实的事件不同,散文总是善

20、于描写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触和境遇。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1. 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我们根据诗歌对情与景的重视程度不同。把情景交融分为三种方式: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面画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这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情,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

21、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和个人境遇。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和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2.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虚境和实境的交互作用。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文化的主旨,涉江采芙容所体现的虚境和实境的交互出现,也可指登幽州台歌所体现的那种虚境里所体现的实境,正是所谓的“有无相生”;二是指超越于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就像江雪所体现的意境。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美学效果。也就是司空图所谓的“韵外之

22、致”和“味外之味”。回味无穷。像前面的所举的三首诗都有这个特征。这儿就不加多说了。 文学形象及其特征 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叙事 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叙述内容 故

23、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它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了解各个层面的具体含义。 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情节。这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注意区别:并非任何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能称为情节。情节,要求有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能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因此,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 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即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

24、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这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度。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但现代小说家则对此提出责难:当叙述者过分享受或滥用其自时,读者就因此而受到严密的控制或摆布,无法享受其自度,从而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同时,从叙事的文化背景着眼,这也体现

25、出了人对自身能力的过分乐观的乌托邦式幻觉。 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是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简称,指抒情人在抒情时的基本语言运用及组合方式。 比喻是抒情性作品重要的修辞方法。比喻,俗称“打比方”,是借助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式。往往有三要素:喻本、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明喻、隐喻、和借喻。 明喻。明喻就是喻本、喻体和比喻词都同时出现的比喻方式,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喻本和喻体之间直接以比喻词如“若”、“如”、“似”和“像”等连接。,如:“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是喻本,“面”是喻体,“如”是比喻词;而“柳”是喻本,“眉”是喻体,“如”是比喻词。 隐喻。隐喻则在喻本与喻体

26、之间用“是”相联,或用平行句法代替,即喻本和喻体都出现但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方式。比如北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隐喻,“闲愁”是喻本,“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喻体,二者之间是相合关系,用平行句式代替,不出现比喻词。 借喻。借喻是既无喻本也无比喻词而只有喻体的比喻方式。例如:王安石“繰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再如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的耐寒特点借喻人的高洁与坚韧品格。 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是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人抒发情感时的主体位置。 第八章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

27、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这个定义包含了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 1独创性。 2稳定性。 3多样性。 第九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 第十章 文学接受过程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的既成心理图式。在一般情况下,读者在准备进入阅读时,总是带有这种期待视野。具体说来,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实际读者,而是文学中的一个虚拟性存在,是文学中设定的能把

28、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作家在写作时,无论出于何种不同考虑,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会去预想一种可能的读者,使写作表现为向着这位理想读者的倾诉,其目的当然是要使自己的写作意图获得完满实现。 文学接受的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读者以一定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去阅读作品,就出现填空、对话与兴味状况。 填空一词,采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者的意向性的产物,其中充满不确定的“空白点”,需要现实读者通过阅读去“填空”,即使其获得具体化和现实化。所以,填空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它使作者意向获得

29、具体实现。 对话一词,来自德国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按他的论述,只是一种吁请或召唤,它渴求被阅读和理解;而读者则以能动的姿态去应答,回应提出的吁请和问题,这就形成了读者与之间、并且通过而与作者之间的跨越时空距离的对话。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这一次对话就完成的,而取决于无限的对话。读者通过这种无限的对话,跨越茫茫时空距离,而实现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的“视界融合”。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真正获得实现。这样,对话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 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

30、应的现象。这表明,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共鸣: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共鸣是文学接受高潮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没有共鸣,文学接受就难以进入高潮阶段,而很可能在其发展阶段就停顿下来了。 净化 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状态。净化的内容或作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精神调节,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精神状态得到自我调整和节制,实现内在平衡,如从动荡趋于平静,从病态趋于健康等;二是情绪排遣,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内心郁结

31、得以内向外地宣泄,从而趋于满足;三是杂念去除,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实际利害之心被涤除干净,进入平淡或超脱境界;四是人格提升,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人格或个性获得升华,从卑贱上升到高尚或崇高的层次,或变得更加高尚或崇高。 异变 异变,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理解作者原意时必然出现的偏离、改变或调整现象。读者可能会积极地寻求还原作者的原意,但在实际阅读中,若干因素制约着他,使他不得不与作者的原意有所偏离,从而使作者原意出现异变。 异变的情形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作品形象的异变,指读者以自身的经验去还原形象时会使其发生改变;二是情感的异变,指读者从作者赋予的同一种情感中体会出不尽相同的情感;三是思想的

32、异变,指读者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并不一定与作者思想相一致。三、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2、艺术构思 3、灵感 4、艺术发现 5、抒情角色 6、情节 7、净化 8、叙述视角 9、话语蕴藉 10、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 1. 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文学话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一般地说,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 4. 什么是直觉?它在艺术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5.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分析题 1. 德国学者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是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