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8.74KB ,
资源ID:32927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927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精练.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精练.docx

1、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精练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精练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与考点精练 第一篇 论语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通_,意思为_。 是知也 _通_,意思为_。 2.古今异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义:_ 今义:_ 3.一词多义 而 学而时习之_人不知而不愠_ 以 是以谓之“文”也_以思,无益_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故: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新: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 耻: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 1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_乎: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_则:_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语气。句意是:这是聪明的。 省略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句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动词“择”。句意是: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倒装句 何有于我哉? 这里面有两个倒装,一是“何”作为疑问代词提前了,二是状语“于我”后置,应为“于我有何哉?”句意是: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7.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 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3、.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9.文章中心概括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提倡相互学习的态度。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人”并不一定都强于自己,这里说明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10.写作特色 - 2 -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作 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立意很深刻。如谈“学”

4、与“思”关系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不仅说明了一种正确 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字数虽少,但表达的意思仍然清楚、完整。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其中许多语句作为成语一直流传沿用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 - 3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 _ 3论语第一则从哪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 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 5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做老师,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_ 检测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

7、者哉!?注释:敧:倾斜。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知之为知之为: 是知也是: 思而不学则殆 殆: 满则覆覆: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诲女知之乎! _ - 4 -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与_应该相结合。 5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 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 _ 第2

8、篇 鱼我所欲也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通_,意思为_。 _通_,意思为_。 乡为身死而不受 _通_,意思为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通_,意思为_。 2古今异义 - 5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今义: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_今义:_ 一豆羹 古义:_今义:_ 3一词多义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 蹴尔而与之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 而 呼尔而与之_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 故 故不为苟得也_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_得之则生_ 于

9、所欲有甚于生者_万钟于我何加焉_ 得 故不为苟得也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 4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蹴尔而与之 蹴: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入则无法家拂士 - 6 - 入: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万钟与我何加焉 加: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贤者能勿丧耳 勿:_呼尔而与之 尔:_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贤者能勿丧耳。 省略宾语。“丧后省略“之”,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是“加”的宾语,应放在“加”的后面。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7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重

10、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选自孟子告子上。 9文章中心概括 鱼我所欲也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取义”。 10写作特色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全文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增加了说理的力量。如:孟子首先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 7 - 念。鱼是美味,但人人能得到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其

11、美远甚于鱼,且不易得到。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此,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也就不难为人接受了。表现出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全文从容易理解的事物说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逻辑关系极为清楚。并用对比来鲜明地突出中心,用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笔墨酣畅。 考点精炼 检测一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之:_蹴:_辩:_已:_ 2翻译画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_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比“_”更重要,人应该葆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 检测二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甲】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晏子谏景公 【

13、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 8 - ?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 公被狐白之裘被:_ 乃令出裘发粟裘:_ 2翻译下列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_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_ 3文

14、段【甲】中的画线句子强调的是:_ _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 第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己知彼 命题角度预测:课内阅读,或与类似的课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_通_,意思为_。 衡于虑 - 9 - _通_,意思为_。 入则无法家拂士 _通_,意思为_。 2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_今义:_ 举于士 古义:_今义:_ 征于色 古义:_今义:_ 而后喻 古义:_今义:_ 3一词多义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 征于色_ 生于忧患_ 拂 行拂乱其所为_ 拂士_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劳:原意为_,在文中

15、意思为_。 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 10 - 动词用作名词 人则无法家拂士 人:原意为_,在文中意思为_。 5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_之:_ 所哆动心忍性 以:_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此句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状语后置。“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起用”“被举荐”。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之间被选拔为相,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 困于心,衡于虑。 “于心?”“于虑”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于虑衡”,即

16、“在内心忧困,在思虑上阻塞”。翻译时可使语句更通顺些。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7成语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孟子。选自孟子告子下。 9文章中心概括 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0写作特色 多样的论证方式。 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然后从理论上- 11 - 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

17、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文中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极好地表达了中心。 考点精炼 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18、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4填空。 文中的画线句属于_论据。作者从个人_的事例说到统治者_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19、_”的中心论点。 - 12 - 5阅读第二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 检测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2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