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11.64KB ,
资源ID:328662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866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docx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2、。第三条(等级划分)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级(一般)、级(较重)、级(严重)、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第四条(明确职责)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第五条(设施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

3、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第六条(设施保护) 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第七条(明确发布制度)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第八条(预警信号执行、操作性)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

4、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第九条(发布方式)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第十条(媒体责任与义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

5、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第十一条(政府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第十二条(宣传义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第十三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

6、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十四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第十五条(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六条(强调国家标准和说明)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预警信号,适用本办法所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

7、御指南中的各类预警信号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第十七条(说明)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预警信号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一、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

8、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

9、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5.相关地区应当注

10、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二、暴雨预警

11、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

12、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

13、,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三、暴雪预警信号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雪蓝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防御指南: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

14、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储备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措施;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备足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三)暴雪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

15、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3.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4.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四)暴雪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必要时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必要时飞机暂

16、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4.做好牧区等救灾救济工作。四、寒潮预警信号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准备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3.对热带作物、水产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4.做好防风准备工作。(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

17、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3.对牲畜、家禽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品、农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4.做好防风工作。(三)寒潮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应急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

18、四)寒潮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五、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者阵

19、风78级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3. 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5.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者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2.停止露天

20、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尽量转到避风场所避风;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5.机场、高速公路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三)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者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工作;2.房屋抗风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校和单位应当停课、停

21、业,人员减少外出;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四)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和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尽可能停留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外出;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

22、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六、沙尘暴预警信号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工作;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3.注意

23、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4.呼吸道疾病患者、对风沙较敏感人员不要到室外活动。(二)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应急工作;2.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水上等户外危险作业;3.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单位做好交通安全的防护措施,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4.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户外人员应当戴好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注意交通安全。(三)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

24、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应急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留在防风、防尘的地方,不要在户外活动;3.学校、幼儿园推迟上学或者放学,直至特强沙尘暴结束;4.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 七、高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二

25、)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八、干

26、旱预警信号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一)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2.有关部门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3.压减城镇供水指标,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农业灌溉用水;4.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限制排放工业污水;5.气象部门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27、二)干旱红色预警信号图标: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3.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九、雷电预警信号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

28、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2.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二)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2.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3.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4.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5.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三)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

29、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应急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5.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十、冰雹预警信号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工作;2.气象部门做好人工防雹作业

30、准备并择机进行作业;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2小时内出现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十一、霜冻预警信号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一)霜冻蓝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48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影响,并可能持续。防御指南:1.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准备工作;2.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林业育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3.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要关注当地霜冻预警信息,以便采取措施加强防护。(二)霜冻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标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