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1.28KB ,
资源ID:32733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733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必备资料医学院内部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必备资料医学院内部资料.docx

1、整理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必备资料医学院内部资料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是指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无传染性、对健康损害大和对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的一大类疾病。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

2、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5、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是系统中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6、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地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

3、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使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9、酸雨: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霜。酸雨可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害森林,腐蚀材料。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金属含量增加,人们饮用后对机体造成危害。污染水中的鱼类,同样会损害人类健康。10、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多样性。11、生理适应区:相对湿度为30%-70%,气流速度为0.5-1m/s,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相对较小时,1

4、8-21的气温。12、总悬浮颗粒物(TSP):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10m的颗粒物。粒径小于10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13、有效氯: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具有杀菌作用。14、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官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15、气溶胶:粉尘、烟、雾。16、蓄积:毒物进入人体后,如毒物的解毒和排出速度慢于吸收的速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逐渐增加,称为。17、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急性CO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经20-3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临床表现:1精神及

5、意识障碍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帕金森综合征3锥体系神经损害4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18、尘肺: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9、矽肺Silicosis: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包括速发型(1-2年后发病)和晚发型(脱离作业后若干年发病)。20、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药物降温首选氯丙嗪。21、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

6、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2、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23、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历数所占比例。2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25、现况研究: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26、筛选: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27、可靠性/信度: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

7、进行某项试验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28、预测值:又称诊断价值,是应用筛选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分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是实用性的评价。29、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个分贝,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30、病例对照研究: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31、队列研究:是一种由因及果的前瞻性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同属于分析性研究。32、相对危险度(RR):为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33、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其优点是可行性好,能有效避免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但对来自

8、于研究者的偏倚较难消除。34、双盲: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实际操作中要有第三者来设计安排整个实验,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试验。优点是在研究中能消除来自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难以实施。35、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如果其中某个或某些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36、公害病: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区域性疾病。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痛痛病等。37、occupational hazard: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

9、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38、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指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的气体。39、永久性的听阈位移PTS:噪生对内耳的损伤不断蓄积,产生机械性损伤和代谢性损伤,而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称永久性的听阈位移。40、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过程。4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均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42、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4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

10、形成土壤的母质成分、气候、地形及地貌等因素)或者人为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使得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一些地区的水、土壤、空气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过多或缺乏,形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若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44、职业病: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法定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制定的医疗

11、机构确诊的疾病。45、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脂,通称为光化学烟雾 46、水体富营养化:系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尤其是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47、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性迁移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会随着营养级

12、的提高而逐步增大,即为生物放大作用,也称生物富集作用。48、合理营养:指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使之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49、水体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体的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同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50、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51、必需脂肪酸:只机体生理需要,但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

13、饱和脂肪酸,包括n-6族的亚油酸和n-3族的-亚麻酸。5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53、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54、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55、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56、扩大免疫规划:1)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2)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二、填空1.预防医学经历了以个体-群体-人类为对象的三个阶段。2.第二次卫生革命使疾病发

14、生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4.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5.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有相加、协同、独立、拮抗。6.污染物可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判断)。7.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工业噪音,振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8.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急性中毒,慢性危害,远期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9.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影响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10.居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系物、氨、氡。11.TVOC

15、分为八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12.饮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13.常用的混凝剂有金属盐类和高分子类。前者如硫酸铝,三氯化铁和硫酸亚铁。后者如聚合氯化铝(无机高分子)和聚丙烯酸胺(有机合成高分子)。14.饮水消毒方法可分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前者如煮沸,紫外线照射,超声波杀菌等。后者如用氯,二氧化氯和臭氧等进行消毒。15.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供给机体所需要的热能,维持神经组织功能,参与构成机体重要物质,调节血糖、节氮和抗生酮作用,提供膳食纤维,解毒。16.宏量元素(含量大于0.01%):Na.K.Ca.N.Mg17.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

16、Cu.钴.I.Zn.锰.硒18.脂溶性V有A.D.E及K,主要存在植物油,坚果类和动物性食品中19.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维生素和C,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20.VE(生育酚)能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预防衰老,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萎缩减轻,提高免疫能力,临床上常用以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21.VB1(抗神经炎因子或抗脚气病因子)对促进食欲,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重要作用。VB1缺乏早期症状不典型,可有疲乏,淡漠,食欲不振,恶心,腿麻木,心电图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脚气病症状(VA.E.C超强氧化剂)22.合理营养: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

17、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23.37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引起职业性损害。24.39公害病特点: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且具有法律意义,须经严格坚定和法律认可、引起公害病的因素很复杂、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点、在疾病谱中属于新病种。十大公害病分别为: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神东川的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日本四日市事件25.水俣病是由于长期摄入甲基汞;痛痛病是慢性镉中毒。26.碘缺乏病主要包

18、括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27.地方性缺氧中毒是一种全身慢性中毒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28.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副溶血新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的PH值为7.7。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能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摄氏度40摄氏度。29.职业病的种类:10类115种30.疫源地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决定了采取防疫措施的范围。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的存在和病原体能继续传播两个方面。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隔离、移居或死亡)或不再排除

19、病原体(治愈)、经过有效的消毒、杀虫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31.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甲类、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城市小于2小时,农村小于 6 小时;乙类城市小于6小时,农村小于12小时;丙类小于24小时。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有4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32.急性放射病:骨髓型、胃肠型、脑型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

20、(最重要最积极的措施)、传染病流行(大多数易感者因发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人群易感性降低)33.矽肺的病理改变:弥漫性肺组织间质纤维化和矽结节(特征性)。诊断主要依据:职业接触史及X线胸片。预防主要采取八字方针:革、水、密、风,管、护、查、教的一、二级预防措施。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等。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指标: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的利用率,生物价,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功效比值,氨基酸评分动物蛋白质消化率一般高于植物蛋白质。34.食物中毒分类有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性、化学性食物中毒其

21、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在其中又以沙门菌食物中毒为最多(沙门菌属,不耐热)其中毒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品35.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症、恶心、呕吐、腹痛、发烧、大便的特点是黄绿色水样。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食品加热不彻底或生熟交叉引起的,大便水样、里急后重。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酸,不耐热,嗜盐;中毒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大便的特点是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黏液便。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耐热。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制品、剩饭等。临床期短,反复剧烈呕吐,常呈喷射状。体温正常或稍高。治疗时慎用抗生素。潜伏期最短。二、简答1、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预防

22、医学的特点: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人,也涉及病人研究内容为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研究方法上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所采取的对策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观念。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3、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主要针对无病期,根据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强体质,免疫接种,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23、,防止健康人群发病。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4、疾病预防的理论基础: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范围:所有的人类疾病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事件。对象:人群(病人和非病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基本策略:三级预防。5、传染病的发生条件:1传染源(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经空气、经水、经食物、经接触、经土壤、医源性、经媒介节肢

24、动物、垂直传播) 3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6、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生活行为方式与饮食习惯(吸烟与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2环境因素(环境的高污染、噪声、放射物、病原体感染、水污染)3传染因素(家族史)4卫生服务7、医院感染的四种类型:1内源性感染 2交叉感染 3医院感染 4输入性感染8、医院感染的特点: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2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9、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机体因素:1年龄因素 2患病情况(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造成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3局部

25、免疫屏障受损(如烧伤、创伤) 4其他(如意识障碍、昏迷或半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二、现代创伤性和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1手术 2血液净化 3大血管插管术 三、临床治疗中直接损害免疫功能的因素:1放射性治疗 2化学性治疗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1无明显指征用药 2抗生素的疗程过长、没有计划、剂量不规范 3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 五、医院消毒不规范:消毒方法选择不当、作用时间不足、消毒剂剂量或消毒因子(温度、照射强度等)作用强度不够。10、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三、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1医院感染病

26、例监测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3环境卫生学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四、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1及时报告与控制 2消毒灭菌与隔离 3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4其他如强化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保护措施,定期对医护人员体检,改善工作环境。11、突发事件特征:1发生的突然性 2分布的复杂性 3危害的社会性 4处理的复杂性 5行为的违规性 6影响的长期性12、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污染物的暴露剂量3持续作用时间(毒物的蓄积取决于摄入量、生物半减期、作用时间)4机体对污染物的感受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缺陷性疾病)5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相加,曾

27、毒、拮抗作用)13、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1)受害人群广泛(2)对健康的影响时间长(3)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4)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复杂:既可以作用于局部,也可以造成全身反应;作用方式有急性作用,也有慢性作用等(5)污染物浓度往往较低,慢性作用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且混杂因素太多,所以真正的致病因素很容易被忽视14、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

28、、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经常在物质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但是也会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时,环境和人体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能力使失衡的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如果超过环境和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甚而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人类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

29、,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锄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二氧化硫(SO2):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

30、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NOx):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 、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

31、(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 (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 ;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

32、0.05毫克/立方米。粒子状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酸雨: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