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02.09KB ,
资源ID:32495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495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x

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课题19 板块构造学说示例一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地震、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逃生方法。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

2、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3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

3、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设计思想】青少年时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自我实现的“工具”,科学史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切入点之一,科学质疑精神(科学哲学观)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2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四、教学安排1课时(或1.5课时,视学习情况而定)。五、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师运用“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分布图” 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

4、示意图”为情境设计问题: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沧海桑田”表现为升降运动还是水平运动? 【设计思想】问题、并不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做铺垫,问题中诙谐的语言旨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问题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划时代意义作铺垫。此环节旨在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力争“课伊始趣即生”。(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1“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1)出示世界地图,教师设问:“观察各大洲大陆轮廓图,你有何想法?”;预计学生可能会说:“大西洋沿岸的大陆可以拼合在一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加以提示。(2)教师

5、设问:“难道这是巧合吗?”;引发学生设想:“可能这些大陆原来在一起,后来分开了”;教师及时鼓励:“当年魏格纳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具有科学家的潜质!”;适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接着追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如何验证你的设想?”;随着学生的七嘴八舌,证据逐渐清晰(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地质构造等);适时出示“大陆漂移(动画或图片)”,归纳“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观点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3)教师设问:“大陆漂移学说不同于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预计学生会说:“前人认为地壳运动主要是升降运动,而魏格纳却认为是水平运动”,如果学生无法得出结论,可利用导入问题情境加以引导。(4)教师设问:“魏格纳

6、的大陆漂移学说发表后反对者远远多于拥护者,这是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守旧的思想在作怪;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等”,引发学生的质疑“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是什么?” 【设计思想】“大胆设想但需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学生开启地理学科智慧之门的钥匙之一。没有“设想”就缺少探究的动力,敢于“设想”才能创新;只有“设想”没有“求证”只能算是“空想”,“小心求证”变“空想”为“科学”。“质疑”是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恰恰也是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科学素养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习得甚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的话语,导入“海底扩张学说”

7、学习环节。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探测科技的“催生儿”(1)教师设问:“湖底地貌有何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越往中间越深”,出示“湖底地貌示意图”,接着追问:“海底地貌怎样?”,学生可能认为与湖底一样,或无法回答,适时出示“海底地貌示意图”,接着出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不在海洋中部,而在海洋边缘”的海底地貌探测成果(2)出示20世纪60年代海底探测技术新成果,教师设问:“海底地层年龄分布有何特点?”,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利用Flash动画逐步分解难点,在学生逐步明晰分布规律基础上,出示“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有3

8、0多亿年”等海底探测结果。(3)出示“六大洲同一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指示的地球磁极各不相同”古地磁研究成果。(4)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发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板块运动示意图”(称为“海底扩张示意图”更恰当些)或教师提供的“海底扩张”Flash动画讨论。学生可能提供的讨论结果: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这是造成大洋中海岭处较高的原因),新形成的大洋地壳推着老的地壳向两边移动,老的大洋地壳在海沟处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是造成海洋边缘形成海沟的原因),回到地幔而熔融成地幔物质(这是海洋底层年龄不超过2亿年的原因)。(5)教师设问:“

9、海洋地壳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海底地壳运动的动力”;教师接着设问:“地幔物质为什么会产生对流?”,引发学生利用“大气对流层的热力环流”迁移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6)师生共同小结:“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7)教师设问:“如果要你为魏格纳正名,你怎样利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魏格纳生前无法解释的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已此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的“高明之处”研究视角从大陆转向海洋,第一次总结板块运动的动力。【设计思想

10、】缜密的“逻辑推理”是地理学科无穷魅力的渊源之一,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好帮手;人类的研究视野从大陆转向海洋(大陆漂移学说研究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海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换位思考方法,也是学生习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海底探测技术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教学转承:“海底扩张学说”问世后,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大陆漂移学说”,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地构造理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初步认知“板块构造学说”。(2)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设问:“哪一个板块与其它五大板块明

11、显不同?有何不同?”,学生可能回答:“太平洋板块不包含大面积陆地,其他五大板块既包含大面积海洋又包含大面积陆地”。这时,教师要及时说明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种,为板块运动形成不同地貌做铺垫。(3)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出示:“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著名地貌位置示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地貌的成因”。教师呼应导入问题情境设问: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设问:板块碰撞形成什么地形?学生可能会回答:形成高大山脉;教师追问:板块碰撞都形成高大山脉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不同的地貌,并以实例说明;教师

12、设问:板块张裂形成什么地貌?引导学生以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说明板块张裂形成的地貌类型。(4)教师设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板块构造学说不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来研究地壳运动,而是第一次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适时出示“三级跳”。 (5)教师设问:“海洋从诞生到消亡如同人的一生,请问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地中海、红海、太平洋、大西洋分别代表人生的哪一阶段?”(严谨的逻辑推理已使学生处于疲劳状态,适时进行此环节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使教学张弛有度)。(6)教师设问:“科学家孜孜以求研究地壳运动有何意义?”,引发学生思索: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可以进一

13、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李四光先生“构造体系”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适时渗透民族精神)。【设计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科学研究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科学素养值得教师关注,这是科学哲学观的表征之一,也是科学素养习得的最高境界。教学转承:“科学探究无止境,等待你的新发现”,引出大地测量的新成果。4大地构造学说的“四级跳”教师设问:“你知道有哪些最新科技探测技术能精确测量板块运动吗?”,学生可能会联系课本“专题2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关内容回答“全球定位系统”,教师适时出示“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最新研究成果(见下面课程资源),进一步说明“科学探究无

14、止境”。课程资源: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是布设两个测点同时接收来自特定星体发出的射电波,根据到达两地极微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经过若干年的重复测量,便可以得出距离的变化。运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几千公里长的距离,误差仅几个毫米。上海天文台与国外天文台合作利用“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技术测的科研成果见下表:上海VLBI观测站与国外联测的8条基线精度情况表基线名称变化率(毫米/年)误差(毫米/年)SHAOKASH(日本)27.31.3SHAOMRSS(日本)114.54.9SHAOFBKS(阿拉斯加)13.35.8SHAOKAVA(夏威夷)87.46.2SHAODSS4

15、5(澳大利亚)59.24.3SHAOTASM(澳大利亚)45.96.8SHAOWETZ(德国)20.412.6SHAOHART(南非)13.415.2【设计思想】“科学探究无止境”,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地理学的研究注入理性的“火花”,此环节引发学生感悟“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究”,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再次回到导入问题情境:“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前后呼应进入“火山、地震及其分布规律”的教学。(三)地震与火山1引导学生自学“地震与火山的成因”【设计思想】“地震与火山的成因”对高中学生来说无需老师“扶着或牵着走”,教师“该放手时应放手”。2地震与火山的分布规律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教师设问:“世界地震、火山分布有何规律?”“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引导学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设计思想】“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学以致用”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习得地理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3引导学生总结“地震与火山的危害”,并设问:“火山活动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