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作业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一、(2016甘肃诊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戎马书生曹聚仁曹聚仁常说自己要远离政治,可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曹聚仁就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开始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1935年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曹聚仁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
2、死,我们就去死好了!”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的第一线。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做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曹聚仁受聘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也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
3、又在全国各报刊出。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为国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史料。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为曹聚仁全家已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最后他还是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1950年7月,他只身前往香港写作。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曹聚仁为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做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多次接见。那些日子,
4、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牵线不遗余力。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曹聚仁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去世后,周总理亲自安排料理他的后事,亲拟墓碑碑文,并以“爱国人士”概括其一生,这是知者之言。前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称赞曹聚仁“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曹聚仁喜欢引用孟子中的一句话:“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曹聚仁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他是独立思想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点。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的思想精髓。直到他在生命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仍
5、处处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曹聚仁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字数在500万左右。这些传记都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一个学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近一个世纪以来,特立独行的自由学者又有几人?在这方面,曹聚仁也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楷模!(摘编自柳哲曹聚仁的“三不朽”等)相关链接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
6、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七十多种。(摘编自网络)新中国成立伊始,海外多持观望、怀疑,甚或敌视态度,谣诼纷集。在此背景下,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陈国军曹聚仁的三重境界)纵观曹聚仁一生,他为现代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首推对国学的普及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介上面,其代表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与鲁迅评传。(韩三洲晚年曹聚仁)1.下列对材
7、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曹聚仁学生时代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抗战时期选择战地记者这一危险职业,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羁留港澳时期为国共和谈奔波和爱国主义宣传,可谓“一生爱国”。B.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C.曹聚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他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入了中国抗战画史,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史料。D.曹聚仁写的传记蒋经国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鲁迅评传等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也展现了他为现代
8、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记者、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B.在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时,曹聚仁表明了为国赴死的决心,认为抗日是自己这一辈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将为之奋斗终生。C.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在战场上,他目睹了谢晋元524团的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做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情绪。D.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居香港的曹聚仁多次访问北京,其撰写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地宣传了新中国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E.曹
9、聚仁不仅是一名文人,同时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因此他的写作笔法殊异于一般的新闻文体,却近似传统的笔记文学,自成一体。3.有人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二、(2016吉林长春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
10、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
11、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
12、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
13、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
14、和统筹法。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节选自文史参考)相关链接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
15、:“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华罗庚初中毕业因家境困难辍学后,依然坚持自学数学课程;身落残疾后,更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文革”期间,适时转而投入数学方法的普及工作。B.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8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C.“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这句劝勉人们要不畏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艰难,要抱定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勇气,以勤奋的训练去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D.文中提到陈景润并引用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所说的话,是为了展现执着于数学的华罗庚的又一特点: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