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6.16KB ,
资源ID:32211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211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1217230.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1217230.docx

1、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1217230大方廣佛華嚴經講錄(230)淨空法師講述 澳洲淨宗學會 1999年11月25日 檔名:12-17-230請掀開經本,月天子長行第七句看起普遊不動光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清涼大師在這個注解裡面給我們一個提示,文字雖然不多,意思很明顯:“以佛智風,持大悲月,使明見正覺,離苦清涼。”菩薩的德號意思很深。普遊不動光,“普遊”是說菩薩教化眾生,十方世界眾生有感,佛就現身,像平常我們讚嘆觀世音菩薩,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楞嚴經裡面我們所讀到的,菩薩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這是普遊的意思。凡夫普遊,心是散亂的,即沒有智慧。菩薩雖然是現身說法,同時現無量無邊身,接觸無

2、量無邊的境界,他的長處就是不動。不動是定,光是慧,他沒有失去定慧,定慧做主宰。戒定慧三學,我們在這兒都看到了。普遊是戒學,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所謂是善緣、逆緣,順境、逆境,他都能夠相處,這個就是戒學了。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適應,所以隨緣而不攀緣。持戒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隨緣,這是持戒達到最高的。樣樣都像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隨喜就是戒律達到最高的境界,功德就是不捨定慧,他的心如如不動,他的慧清淨明了,所以下面說他的得法“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能持是他自己的功夫自行;普現十方是利他、化他。所以清涼大師在注解裡面給我們提示:以佛智風。什麼是佛?這個字是個關鍵,我們必須要認清

3、楚:“佛”是自性,佛是性德。絕對不是說菩薩要依釋迦牟尼佛,是依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依阿彌陀佛的智慧、依諸佛的智慧,那就錯了,那還是依靠別人,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初學的菩薩一定要依佛,不是此地講的境界。此地講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完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理體是法身,自性本具的智慧是報身,自性本具的能力是應化身。三身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都是為一切眾生造福的。服務跟造福事相非常複雜,無量無邊。我們現在講服務的科目無量無邊,但是服務的總綱領、總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破迷開悟。無論是哪個項目,無論是什麼方式,總而言之,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叫佛法。如果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別

4、就在此地。世法目的不是教眾生開悟,佛法是教眾生開悟。開悟要有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真實的智慧,這叫佛智。風是比喻,風是動的,不是靜的,就是說以智慧服務叫智風。你有智慧,你自己藏在深山裡面不出去,不幫助別人,那有智,風沒有了。所以要懂得這個風的意思。特別是夏天清涼的風,你看人接觸的時候,感覺得非常舒暢。這是諸佛菩薩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智慧之風。我們現在人講叫磁場,那個磁場不一樣。中國人講風氣,這風氣就不相同了。高度的智慧,“持大悲月”,月是比喻,月是比清涼。這一段都是月天子,清涼的意思。日光太熱了,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之下,人感覺到不舒服,但是月光之下清涼。什麼是月呢?此地月不是真的月亮,比喻大悲心

5、是月亮,持大悲月。有智慧、有高度智慧又有慈悲心,這個悲月就是慈悲心,這樣才能幫助社會,才能幫助眾生。下面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綱領,綱目就太多了,那個不用細說,說的是綱領:“明見正覺”,這幫助眾生開悟,底下一個是離苦得樂。所以菩薩看到眾生享樂,歡喜決定不嫉妒;菩薩看到眾生受苦,慈悲心就現前。歡喜眾生開悟,歡喜眾生得樂。那麼換句話說: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今天講是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這些境界當中,你有高度的智慧,你有真實的慈悲,幫助別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用什麼方式,都是幫助人覺悟的。但是一切眾生迷在理上,迷在事上,有種種不同。事相上的差別無量無邊,所以佛開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量煩惱。煩惱是

6、迷而不覺,智慧是覺而不迷。所以菩薩應機說法,因時、因地、因人、因物,方法手段就太多太多了。但是這些全叫枝枝葉葉。雖是枝葉,任何一個枝葉都能夠通達到根本。那我們學佛,難在哪裡呢?難在就是執著這個枝葉,不肯再去尋根,所以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你得的智慧,小智慧;你所悟的,一點點。像一棵大樹一樣,我們聞法是一片葉。深入研究,再一深入的時候,研究有幾個枝,你把枝找到了。這一個枝裡頭有幾片葉,曉得我們這幾片葉是同一個根。但是這個枝跟那個枝還有差別,還要打架。功夫再深入的時候,從這個枝又找到一個大枝,原來這幾個小枝還是一個同根。最深入、最徹底的是找到根了,原來曉得整個大樹是一樁事情,所謂是一個身,一個生命共同

7、體。那個根是什麼?根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根。整個根就是我們經上講的大方廣,大方廣都明白了,這個人就圓滿成佛了,證得圓教的佛果了。我們今天難,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深解義趣,我們解得很淺,而且還有一個大毛病得少為足。到這個地方,自以為了不起了,自以為已經圓滿成就了。這個事情就難了,所以佛給修學大乘的人定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金剛經。金剛經的標準是什麼呢?破四相,破四見。經一開端,佛就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不是真菩薩。真菩薩決定離四相。聲聞緣覺我相離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離。這四相要配二執來說,我相就是我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三條是法執。所以佛在經

8、上常講小乘人我執雖然破了,法執猶存。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我們講得更白,大家更好懂:執著放下了,但是還有分別。執著是我執、我相。分別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屬於分別,你分別沒放下出不了十法界。我執沒有放下,很可憐,出不了六道輪迴。放下我,六道輪迴出去了,外面還有一層十法界,必須把分別也放下,你才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明見正覺”了。這個正覺是菩薩正覺,不是二乘的。所以此地講的這個正覺是正等正覺,不可以看作正覺,因為正覺是小乘,華嚴經是大乘,是正等正覺。他的經文四個字一句,整整齊齊,所以他不寫明見正等正覺,但是我們一看,意思完全明瞭,此地的正覺是正等正覺,圓教初住菩薩所證得的。“離苦清涼”,

9、這個苦是十法界,不僅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天台大師判教,判他們叫六即佛裡面,他們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是相似位。出了十法界之後,這才叫分證位,真的,不是假的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個時候才離苦清涼。所以離苦清涼,名正言順是在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沒有。這是華嚴經,華嚴的境界。這些月天子,我們從這裡看,豈不是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嗎?沒有凡夫。我們要學實在講,讀華嚴,一部華嚴經念完了,自己應該成佛。跟著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將境界提升。讀一卷,就提升一層;讀一遍又提升一層。念上個幾年,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古大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重點在入,隨

10、著經文,我們要契入。這個契入用現在話來說: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行為,這是真修行。否則的話,我們念叫白念了。念了以後,我們的心裡就產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轉迷成悟,轉凡成聖。所以佛法常講教化,佛教了我們,我們心裡頭就起了變化。苦,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要不離,沒有辦法覺。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決心,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悟緣,我們覺悟的機緣被煩惱障礙住了,所以一定要斷煩惱,要改自己的毛病,要改自己的習氣,把我們性德裡面的障礙斷掉,功德就是清涼。清涼自在,這是說的法身大士。你看看他們,隨類化身,無時無處不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之感從來沒有間斷過,眾生太多了。我們心裡頭遇到困難,心

11、裡會想到念一聲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立刻就有感應了,感應很快,感應也很明顯,但是還是怪我們自己,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不定,我們的念不一:第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又想別的事情了。所以諸佛菩薩雖然有應,我們還沒有發現、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妄念又起來了。這個是我們學習的毛病、大毛病。我們還常常怪著:佛菩薩不靈。佛家講的有求必應,我求都沒有感應。怨天尤人,不知道這個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實在說,我們的真正毛病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親近善知識,不知道親近善友。這才是我們一生空過的第一個因素。古時候雖然在物質生活比我們現在艱難、缺乏,可是成就的人很多。現在科技文明發達,物質生活富裕,倫理道德這個理念失掉

12、了、沒有了,不懂得怎樣親近善知識,不懂得怎樣去學習。沒有人教,教了也不肯接受。但是佛菩薩非常慈悲,還是不停不斷的在示現,可是我們就是看不出來。希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能給我們有一些啟示,我們通過華嚴經的學習,逐漸逐漸能夠看出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大乘經裡面常說的六塵說法。你能夠發現,你就入境界了;你沒有發現,你沒入這個境界。這個是要細心。契入不是容易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解與行要相應。我知道一些,我就把這些做到。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跟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如果偏

13、重在一邊,永遠不能成就。無論是偏重在解門,或者是偏重在行門,都不能成就。一定要解行相應,解行互相輔助,這才叫精進。我們自己要怎樣能契入這個境界呢?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初發心,勉強。一切諸佛如來一點都沒有例外的,開始發心,勉強,強迫自己、勉勵自己去做、去學習,逐漸逐漸養成習慣。古德所謂把生處轉變成熟處,熟處把它變成生處。熟是什麼呢?我們的習慣、習性,這個習性是不好的習性,完全與性德相違背。這個習性無量劫來已經養成,在這一生當中從小也沒人教,養成許許多多的壞習慣,這壞習慣變得很熟,不知不覺他就犯了。不是有意的,無意當中這惡習氣現行。自己很想改,改不掉,熟了。佛陀教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習慣,這是

14、好習慣,完全與自性相應的,我們聽了非常生疏。佛菩薩無論現什麼樣的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條原則,佛經裡面稱為六度、六波羅蜜,那就是他應化的規範。這六條諸位都很熟悉,但是意思不懂。什麼叫布施?大家認為布施就是捐一點錢給寺廟,錯了,完全錯了。布施是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是布施。以財力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是財布施;以我們的體力、勞力,今天我們講做義工,這個還是財布施、內財布施。做義工在哪裡做呢?到寺廟裡面來做,你這個圈子很小,你得的福報也很小。應當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做義工。我在前幾天訪問錫克教,錫克教裡面有兩個同修,一

15、個是老太太,一個老先生來跟我說:“你們佛教居士林工作很多。”“是啊!是很多。”“我們去做義工好不好?”我說:“歡迎啊!”你看看人家不分宗教,他是錫克教,他願意到我們佛教來做義工。我們肯不肯到他們宗教做義工呢?由此可知,他們已經突破了宗教的界限。所以社會各個層面,哪個地方需要幫助的,我們都去幫助他,這叫修布施波羅密。我們今天佛教徒很執著,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縱然修布施,不能叫波羅密,那個不是菩薩法。菩薩布施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的,為眾生的。眾生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絕對不是為我。我到這個世間來,是為眾生服務的。不是眾生替我服務,我替他服務的。他需要什麼,我們幫助他什麼。所以三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

16、無畏布施。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主。法在哪裡呢?法就在財裡面,就在無畏裡頭,三個合成一個,一體,以法為重,法是教他。他不肯布施,不熱心服務,我們熱心服務,那就是教他,做榜樣給他看,做樣子給他看,那就是法布施。為眾生、為社會服務,義務的,不求代價的,不求酬勞的,那就是波羅密了。如果說布施談條件,有報酬的,那就不是了,那是商業行為,那就不叫布施。為眾生服務要守法,要懂規矩,要知道先後次第,這就叫持戒波羅密,才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做得很圓滿。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按部就班的來,事情做圓滿,是忍辱波羅密。菩薩六度萬行都落實在一樁事情,點點滴滴無一不具足六度萬行,這個叫行菩薩道。我們幾個人會?幾個人懂得這個意思?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學哪個宗派,都是行菩薩道。是不是真做了?真菩薩就跟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滿面笑容,清淨自在,法喜充滿,那是真的菩薩。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這個人叫菩薩,熱心為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