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1 ,大小:578.17KB ,
资源ID:32183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183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佛法知识体系.pdf)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佛法知识体系.pdf

1、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 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 释见豪释见豪【摘要】: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从教法的功能与修学历程而言,可依教、理、行、果、境、行、果与信、解、行、证加以分类,但就整个佛法的内容而言,以缘起说为理论基础的四圣谛是一切教法开展的总纲。所以,本文以释尊主要教导的两件事苦生与苦灭为始,从苦集的流转生死与灭道的还灭解脱,来统摄一切兼并理论知见与实践解脱的佛法。如何把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佛教的领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知识组织有不同的方法,知识聚类是其中之一,又称知识分类组织法,以主题概念聚类为其方法之一(注 1)。本

2、文拟以四谛为纲领,分四大主题-宇宙论、烦恼论、解脱论与修道论,以此为纵轴,并依时空发展而演变的思想-从原始佛教、部派思想到大乘佛教-为横轴,尝试建构整个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体系。关键词:四圣谛;苦;集;灭;道;宇宙;缘起;烦恼;涅盘;修道;流转;还灭 壹、前言壹、前言 释迦牟尼佛主要两大教导是:苦的生起与苦的止息。佛陀以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作为苦生与苦灭的原则,以此破斥宇宙生命的生灭是由一创造者所主宰的理论。这缘起的宇宙生命问题之探讨主要以四圣谛来揭示,它是原始佛教教义的总纲,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思想,苦、集圣谛说明流转轮回,而灭、道圣谛表示还灭解脱,知苦、断集、修

3、道、证灭即是理论与实际解脱的四个历程(表 1)。因此,不论是原始佛教的教义,或是后来印度论师、中国祖师的论疏,皆不离四圣谛的范畴。本文尝试从佛法的基本教义四圣谛来架构整个佛法的思想体系(表 2、表 3、表 4、表5),而文章主要重点是以基本的思想概念为架构,并说明每个知识因子间的点与线之关系,但对于教义的定义与争论点的详细探究,则不列入讨论。贰贰、苦生、苦生-流流转缘转缘起起 苦、集圣谛是分别说明世间的果与因,主要是探究宇宙与人生万象的真实本质。苦为何是人生价值的判断基准?宇宙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如实了解宇宙真相是生命得以解脱的依据?一、苦圣谛宇宙论(一)苦的本质与种类 苦的意义本身并非指人

4、真的处在一种很困苦、不幸的状况,而是指不安、不满意。因为人所经验的世界不断地在变化,不论苦、乐都是无常的,任何存在的环境与条件最终是变化与不可靠的,这就是苦的意义。由于世间的无常性与无主宰性,宇宙万法因此具有苦的本质。苦依本质可分为三种苦苦、坏苦与行苦,分别由身与心所承受。原始佛教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诸受是苦来揭示生命本质的特性。透彻了解第一圣谛苦谛,即完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二)苦的分析 佛教思想依宇宙的与心理的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苦,也就是:众生出生、存在与死亡的可能环境,以及众生心理状况的可能经验。这是两个不同但基本上关系密切的问题。由苦所构成的生死流转,都是因为对世间万法无法如实

5、知见。为了探求苦的真实义,佛教对宇宙作了深层的分析。从哲学立场言,苦谛的范围包括宇宙的结构(结构论)、组成的要素(要素论)、万象的产生(生成论)与本体论(注 2)。1.宇宙的结构 佛教解释的宇宙体系并非只有人类与畜生,还有不同种类的神、恶魔与梵天,而且宇宙是由很多的世界系统所构成。宇宙中一个世界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就是一个世界由成到坏的时间。依据阿毗达磨,这些众生依业的决定而以四生、四食的方式与四有的过程,轮回于三十一个不同层次的范畴里,此三十一个范畴可区分为三界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三界中适合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共有九

6、范围,称九有情居,其中有七处是心识能存在的地方,称七识住(表 6)。三界原非意指空间性与客观性的存在,而是心理状况的三大区分,因此,人可因为不同的心理状况,而在不同的时间经验到不同的世界。空间的三界概念乃由于业报思想所产生。另外,大乘佛教安立无数的佛土世界,它们在宇宙系统的位置又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有在三界外的佛土,或说佛土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说佛土在众生心中(注 3)。中国的天台宗就将三界发展为四圣六凡的十界,且因为界指的是人的心理经验,因此,一个人的心可经验到十界,而有十界互具的理论(注4)。2.宇宙的要素 认识了宇宙的结构,那么什么是构成有情与器世间的要素?宇宙间的一切法如何生起?万法为何有

7、种种的差异?万法的本体是有或无?整个佛教思想乃从这些问题发展而出。尽管宇宙的系统含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但终究是个人内心经验的分析才能洞彻苦的究竟本质。因此,五蕴-构成有情身心的五种要素成了一切法的开展基础,也就是从人生现象到宇宙现象的分析。原始佛教以蕴、处、界三科来分析宇宙的组成要素,把一切法的存在分类为五蕴、十二处与十八界,后期的阿毗达磨则以五位分类来归纳一切法(表 7)。不论三科或五位分类所要揭示的,就是证明一切法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现象,而非当时印度思想家所主张的有一固定不变的实体为主体。部派佛教将构成各类现象界的要素分为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这是属于哲学上的多元论者;在发展上,大乘佛

8、教则将宇宙万物的本体称之为真如、法性、实相、佛性、如来藏、唯心、一念等,是属于一元论。不管是一元、二元或多元等概念,佛教皆以无自性作为宇宙观的基本态度。3.宇宙的生起与差异 为了否定神权造物说,佛陀以独特的缘起说来解释一切法的产生,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来说明宇宙的一切世间现象都是因果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除了无为法外,世间一切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有部对万法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六因、四缘、五果理论,而瑜伽派则立十因说。佛教各教宗派对探究万法生起的原因与差异现象不同,因而产生庞大的缘起论思想体系。(1)业感缘起 部派把万法生起之因归诸人之业因的招感,以十二因缘来解释有情生命流转与

9、还灭之因果关系,以业为缘生一切的基础。有部以四种缘起(剎那、连缚、分位与远续)来解释十二因缘,并建立三世二重因果说(注 5)。原始佛教以主观性心理的缘起来解释惑、业、苦的因果业报,所以,业之体是思,由思发动,依身、语、意而造作。然无色界众生虽有思业而无形质,不能有身、语业之思所作,那么如何作业感果?说一切有部为探究业存在的形式、如何作业与如何有异时感果等问题,而将业分为表业与无表业。表业是可表显于外的外观行为,无表业 是指业在造作者心中所留下的影响力,在善恶业未感果报前,业力仍然持续。有部不在意业中立无表业,但从佛陀的动机论立场,心念的业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业力。有部主张身、语的表

10、业与无表业皆属于色法,身、语业的无表业则将随死亡而消失,这如何解释业力的相续问题?又,业力是以什么形式存在?部派依此议题产生犊子部与正量部业体暂住说的不失法、成实论的无作业、经量部的思种子说与大众部的成就说等(注6)。接下来的问题是,摄持此业相续的主体是什么?此将于后面万法的体性问题再讨论。(2)中道缘起 中观派否定有生、灭的极端对立,以离此二边说的不生不灭来解释万法的缘起。龙树在自性空的基础上,提出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来否定世俗之八种邪执,以彰显中道之实义。(3)赖耶缘起 瑜伽派认为一切万法皆由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以种子说解释业感缘起的业为业种子,种子储存

11、于阿赖耶识,待缘起现行,一切现象是由种子与万法的相互熏习与转变的关系而生起,而建立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4)真如缘起 也称如来藏缘起,是指由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之缘起论。如来藏心为无明所染而成为阿赖耶识(藏识),并现起万有,然如来藏之本性不为毁损,因此,有如来藏为体,藏识为相之说。赖耶缘起解释了无我的业感缘起论之主体的问题,真如缘起解释了赖耶缘起的产生。(5)法界缘起 又称无尽缘起,华严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之理论出发,主张万法乃一心所造且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6)六大缘起论 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万

12、有之本体,周遍法界,互具互遍,能造一切佛,乃至一切众生之根身器界,即自性等四种法身,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皆为六大所生,此乃显示一切凡圣皆由六大所成,皆具性德,故可即身成佛。4.宇宙的本体论 从探究苦之生起到苦之止息的解脱实践立场而言,可以了解佛陀为何认为无须对弟子们阐述十四无记的问题(注 7),因为只要修学缘起法则所建立的四圣谛,就可以达到解脱的目的。依十四无记的内容可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1)时间是有限、无限?(2)空间是有边、无边?(3)生命轮回的主体是什么?(4)涅盘体性的是有或无?佛法讲无我以否定自我的存在,但又肯定业力的作用与生死的轮回,那么,什么是轮回流转与业果相续的主体?以下是各

13、派所立的受报、造业、轮回与解脱的主体:(1)犊子部依五蕴立补特伽罗为轮回、记忆与认识的主体。(2)说有部立世俗补特伽罗说。(3)经量部的胜义补特伽罗说,此是现象界的根边蕴与本体界的一味蕴和合而成。(4)化地部的穷生死蕴。(5)上座部以九心输中的有分识为生死相续的主体。(6)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或细意识)。(7)瑜伽派的阿赖耶识。宇宙万法的组成由五蕴开展出十二处、十八界,而缘起论解说了宇宙万法的生起与种种差异的产生,但是在佛法无常、无我理论的背后,是否有一个究竟不变的本体?由缘起所构成蕴、处、界的法体是有或无呢?部派阿毗达磨、印度大乘中观、瑜伽派,乃至中国各宗派思想,因探究本体存有命题的论点而

14、开始分歧。依不同立场,将各家学派的主张分为以下几个论派(注 8):(1)法有论 有我法俱有与我空法有之论说。两者同时主张宇宙万法的法体是实有、恒常的。但有部否定我体的实有,而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为实有。有关法体空有的思想发展:从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到饮光部的过未法有体与无体的折衷说;接着经量部、大众部、法藏部主张现在的剎那有体、过未无体说;说假部提出现在法有假、有实的论点;说出世部以有漏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唯有无漏法实有,回应说假部;而一说部主张一切法皆无实体的假名说或虚无说(注 9)。(2)法空论 否定主观我与客观现象诸法之法体实有,而主张我体、法体俱空者,称为法空论(成实学说)。以俗谛

15、与真谛来解说万法的体性,并将客观对象分假名有、真法有与真空三种。从俗谛说,五蕴法体实有,假有的我亦存在;但从真谛言,五蕴法体为毕竟空。(3)有空中道论 基于实体之见地,主张现象属空或假有,但实体是真有者,称为有空中道论(唯识学说)。唯识以三性、三无性建立有空中道论。遍计所执性是存在于依他起性的谬见上,所以并无实体,而依他起性的因缘假相也无实体,只有圆成实性才是诸法的真如体性。而三无性是依三性而建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是从有的一端来说明万有之自性,并藉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无性,从空的一端来诠显诸法皆空,说明现象虽属空或假有,然实体为真有,此即有空中道论。(4)无相皆空论

16、 否斥相对的有空之考察,以绝对不可得为究竟理想者,称为无相皆空论(中观学说)。中观学派与三论宗驳斥唯识学说相对的有空思想,而以绝对不可得之空为究极理想,以四重真俗二谛与八不中道等远离八种邪谬之见,以阐明空性真理,此即无相皆空论。(5)诸法实相论 主张本体即现象,唯一无二,绝对平等之真如理体(天台学说)。实相论之发展,开始于小乘之有空论,转而为大乘之有空中道论,最后到达本体即现象,万有皆一如之诸法实相论,此也是佛教宇宙论的极峰。二、集圣谛烦恼论 缘起论是佛教解释万法生起的理论之一,佛陀以十二缘起分析众生流转生死的原因,那么,在这十二支的惑、业、苦关系中,什么是产生苦的根源呢?从三世二重因果来看,无明与爱、取分别是过去与现在的烦恼,也是感招现在的身与未来再生之苦的根源。众生因惑,藉由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业,这些业产生影响力而成业力,且积聚成业因,而后招感果报。惑、业、苦的循循相续构成宇宙世间,说明万法何以生起与种种的差异性,这就是苦、集谛所彰显的迷妄世界。集谛是关于世间人生诸苦的生起及其根源的真谛,也就是探究众生为何而苦?什么是产生苦的真理?众生如何制造苦?第二圣谛主要是探究惑与业的部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