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4 ,大小:823.87KB ,
资源ID:3211941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119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物理考试说明.pdf)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物理考试说明.pdf

1、1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 理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 110分,化学 100分,生物 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二、题型试卷包括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 21题,每题 6分,共计 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

2、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均控制在15分左右。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结构组成试卷类型题量赋分第一部分选择题(一)13 题78 分选择题(二)8 题48 分第二部分必考题11 题129 分选考题6 选 3 45 分注:选择题(一)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题(二)共 8小题,每小题 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 0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

3、题计分。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物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

4、,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高考物理要求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理解能力”是这样叙述的: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2 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

5、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1)要弄清楚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意义,而不是只限于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对于各物理量的定义,应准确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的实际背景。要在理解题意和相关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所学物理公式。只写出诸如F=ma,F=qvB 等普遍公式,却没有与试题所给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说明考生对试题尚未分析清楚,又说明考生对公式中物理量的准确含义没有清楚的理解。例 1 式FEq和式2qEkr分别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公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式中的E 是式中 q 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式中的 E 是式中 q 产生的电场的场强B.式中 F 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

6、的力,q 是产生这电场的电荷C.式中的E 是某电场的场强,q 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D.式、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场才成立【说明】在式中,E 表示任意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点的场强,不限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D 是错误的;q 表示放入此电场中该处的点电荷,它不是式中产生场强E 的点电荷,所以选项A、B 都是错误的;F 是放在电场中场强为E 处的点电荷 q 所受的电场力。在式中,E 是在点电荷q 产生的电场中在距点电荷q 距离为 r处的场强,k 是由式中各量所选单位决定的比例系数,此式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成立,因此选项 C 也是错误的。(2)为了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适用的条件

7、,也就是说要区分哪些规律或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或硬背一段叙述;同时,对于相关的概念、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以具有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和错误观点的能力。例 2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 B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 A 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说明】所考察的系统确定后,这个系统经过某一过程其他动量和机械能是

8、否守恒,要看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果在某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则其动量必然守恒(不管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如何),否则就不守恒,这可由牛顿定律予以证明。如果在某过程中,没有外力做功,系统内部也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否则就不守恒,否则就不守恒,这也可由牛顿定律结合功、能等概念得到证明。在学习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真正理解清楚了,那么立刻就可看出,本题中系统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弹簧的左端受到来自墙对它的外力作用(不管弹簧左端动与不动),因此动量不守恒;在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或者说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因此机械能也不守恒。此题得分率很低,

9、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考生并没有把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搞明白,只是记了一些结论,导致看问题不敏感,明明有外力作用,却视为不见。还有些考生不从物理上弄明白定律成立的条件,遇到问题也不作具体分析,而把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局限性很大的经验作为规律,随意套用、乱用,如“子弹打木块,动量必守恒”等,本题虽属于子弹打木块,但在试题要求考察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却不守恒。例 3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A.5 2AB.5AC.3.5 2AD.3.5A3【说明】学习物理,要区分什么是有普遍意义的,什么是只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有意义的。例如,交流电是指大小与方向都随时

10、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但周期性变化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弦交流电是按正弦规律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只是交流电中的一种。本题图给出的交流电按另一方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对于正弦交流电tIimsin,其中mI为交流电的最大值。在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时刻电流i等于最大值mI,其余时刻电流i小于最大值mI。因此正弦交流电i通过电阻R 时,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焦耳热必小于电流为mI的直流电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R 时产生的焦耳热,故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 必小于它的最大值mI。根据计算得到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2mII。要注意,关系式2mII给出的仅是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 与最大值mI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交流

11、电有效值的定义。不少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体会书本中论述的内容,结果只要一提到交流电,就以为一定是正弦交流电,一提到有效值,就以为必是2mII,而早已忘记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3)实际的物理问题有时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求考生有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基础在于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融汇贯通。例 4已知地球半径R=m104.66,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说明】根据当年试卷分析,很多考生对此题感到无从下手,大部分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是这样考虑的:大气分布上疏下

12、密,不同高处的气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设任一小块的质量为mi,重力加速度为gi,它受的重力的大小应为migi,那么怎样将这些gi不同的重量加在一起呢?因为考生不懂积分,于是感到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而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他们想到可以通过力的平衡,由大气对地面的压强来求整个大气总重量的大小,即大气的总重量的大小G 应等于地球表面对整个大气支持力的大小,而此支持力的大小,也就等于大气对地球表面压力大小的总和,即等于地球表面积压力大小的总和,也就是地球表面积24 R与大气压强P 的乘积。(4)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常可用图像来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的物理中,有

13、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力学的v-t 图、振动图线和波形图、I-U 图等,要理解这些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图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并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例 5太阳系中的8 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 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纵轴是 lg(R/R0);这里 T 和 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和 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 幅图中正确的是【说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R与2T成正比。本题通过取对数的方法,0lg(/)R R与0lg(/)T T在图像

14、中成直线的规律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考生将物理规律转换成图像的能力。2.推理能力lg(T/T0)lg(R/R0)0 1 1 2 2 33A lg(T/T0)lg(R/R0)0 1 1 2 2 33B lg(T/T0)lg(R/R0)0 1 1 2 2 33C lg(T/T0)lg(R/R0)0 1 1 2 2 33D 4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推理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推理能力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过程中不可缺少地一种重要能力。在推理思维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问

15、题,从已有地理论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可以得出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结论,结论一旦被实验证实,可变成新的发现;若得出的结论被实验否定,则有可能修正原有的理论甚至提出新理论。这类例子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是很多的。物理学中推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绝对不能凭空臆造或作出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深刻理解和熟悉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事实,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重视推理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以及把逻辑推理的论证过程简明正确的表达出来,都是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例 6试在下述简

16、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说明】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一般的教材上都有,在平时学习时,自己应独立进行推导,因为通过自己推导得到的感受与看书本上的推导得到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从推导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只有当所考察的物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时,系统的动量才守恒。通常称所考察的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通过推导,可以看到内力的作用能改变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但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即在两质点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质点增加的动量等于另一个质点减少的动量,这是在推导过程中用了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的结果。通过推导,知道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来龙去脉,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就更加清楚、更加透彻了。例 7 右图是伽利略1604 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体具有惯性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C物体运动的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